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P4

  ..續本文上一頁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癡迷。如果能夠想到一切衆生的利益,認真弘揚佛法,才是真智慧。

  ◎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贊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會清淨、自在。

  ◎曆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曆史不是研究學術,而是要看看各個朝代興盛、滅亡的原因,對于善惡、因緣、果報,人情事理之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要通曉世出世法才能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否則往往做出毀謗正法、破壞叁寶之事,自己還不知道。

  ◎發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學問。我們自己雖然德學不足,但是不要過于自卑,因爲現在沒有人弘法,我們只要努力去做,不恥下問,謙虛求教,以真誠心感應叁寶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必定要禮敬、贊歎,盡心盡力的向他學習、護持正法。

  ◎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爲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叁寶加持。如果還有貪、嗔、癡、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真正培養弘揚淨宗的人才,還是要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否則“無量壽經”講不出味道來。

  ◎只要心、願、解、行與佛菩薩相應,即使不學講經,也能把經講得好。佛的心地清淨、真誠、廣大、慈悲,我們要認真學習,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有障礙。如果心行不相應,絕對無法深入義境。

  ◎對于不認識佛法、或者對佛法有誤解的人士,我們說法應該盡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講佛、菩薩,而講“對于宇宙人生有正確認識的人”等等,這樣他就容易接受。我們幫助衆生歡喜佛法、接受佛法、願意修學佛法。要有智慧,運用善巧方便。

  ◎對于任何道場絕對不要留戀,道場不清淨、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經不一定要講圓滿,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這些道理佛在經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到別人道場弘法,要守住叁個條件:一、不收歸依弟子。二、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給。叁、不與信徒往來,一心向道,弘揚正法。能夠做到這叁點,就會處處受人歡迎。

  ◎在臺上講經不是教訓別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訓,共同反省、努力改過自新。實在講,得真實受用的還是自己,每講一遍,自己就反省、檢點一遍。

  ◎初學講經,講臺經驗很重要,要多利用機會練習。

  ◎臺上講經的是學生,臺下的聽衆才是老師。自己要有認真求教、虛心改過的精神,才能夠得真實受用,將經講好。

  ◎學東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沒有成就,就是沒功夫。加拿大張老居士的書法,剛開始練習一個字,每天要寫一百次。整整練習五十年,到現在七十六歲,仍然謙虛不已,不恥下問,處處請教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們效法記取。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義,就是佛法入門的真實基礎。彌勒菩薩在中間,笑臉迎人,代表學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發廣大誓願,救度一切衆生,這才具備學佛的資格。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僅學問德行、才藝要進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們要做到前面所說的負責盡職、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聽,增長見聞,不斷求進步。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國土的優劣,才建造出來的。所以學佛如果不懂得佛門教學設施的意趣,一定會流于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責任恢複、光大傳統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衆生才是覺悟,尤其是弘揚淨土法門,幫助衆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真正愛護、尊敬出家人,若他有過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這是幫助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真正的護持正法。

  ◎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爲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這些都包括在戒律裏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經典上說破戒比丘墮地獄。又說阿羅漢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獄所受的苦,還心有余悸,身上流血汗。我們自己造地獄罪而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癡。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學佛之根本。

  ◎古聖先賢都教我們要“放棄成見”,因爲所有的爭執,都來自堅固的執著。放棄成見就是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無論多麼巧妙,都是妄想、執著,要能夠徹底舍棄,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大衆相處,一定要修忍讓,道場大衆不和睦,護法神就離開,妖魔鬼怪便來作亂。所以真正愛護團體,一定要舍棄自己的成見,不要讓大衆生煩惱。

  ◎大家共住一個道場修學佛法,保持身心清淨最重要;心不清淨,知見就不正確;知見不正往往做錯事,做錯事就要承受因果責任。

  ◎世間事知道得愈多,煩惱就多。知道而不執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門和儒家都教我們樣樣通達而不執著。知道得多,樣樣執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場無量,法門無邊,卻能共存共榮,就是因爲不執著。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有這個理念共識,就不會有鬥爭,而能夠達和平共存的目標。

  ◎我們爲大衆傳授五戒,內容就是“無量壽經”的濁世惡苦第叁十五品,經中所講不僅是五戒,十善也圓滿包涵在其中。

  ◎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用“了凡四訓”、“陰骘文”、“感應篇”做基礎,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習氣,如果讀“無量壽經”,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對于這些道理也講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感念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恩德,如果沒有這個會集本,淨土法門雖然好,還是不能夠發揚光大,利益廣大衆生。這些事實,等到我們對于經典義理愈透徹,就體會得愈深刻。

  ◎“無量壽經”會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慈舟法師的科判與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李老居士眉注雖然簡單,重點都已經標明清楚,對于學習講經的人,的確是難得的好本子。

  ◎佛門中講“發露忏悔”,是向大衆說出自己的過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說別人過失,一年當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結夏安居圓滿日,稱爲“自恣日”。這是佛陀的製度,非常圓滿。

  ◎平常我們說別人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邊,這是“規勸”。儒家教學,老師規勸學生,也是要關起門來訓誡;學生聽後獲得利益,心裏覺得很感激。公開說別人過失,善根深厚的人會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懷恨在心,尋求報複,將來冤冤相報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自己要小心謹慎,俗話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我們看佛經,一定要能夠體會言外之意。普賢行願品裏面說,要以清淨身語意修禮敬,換句話說,心不清淨,不管什麼形式,都不是禮敬;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禮敬。所以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起心動念。忏悔也是如此,忏悔最重要的是知道業障從無始貪嗔癡而來,表現于外,就是身口意的造業。我們能夠內斷煩惱,外淨叁業,這就是真忏悔。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叁次,以免結冤仇。與大衆相處,心地要保持清淨、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真正用功,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清修的環境。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爲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爲情執沒放下。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空過這一生,來生恐怕要再經過無量劫,才能夠遇得到這個稀有難逢的機緣。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挂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

  ◎佛法常說“生死事大”,我們不是今生才想要解決這件大事,過去世我們也想過,但是一直都無法解決。這一生我們又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世緣放不下,對于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壞善惡總有貪戀,所以雖然念佛,還是不能達到往生的標准。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一個人能夠獲得大家的尊敬,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能夠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國古人“懸梁刺股”,爲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習氣,否則要想成就,非常困難。

  ◎世間人恩怨複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淨。

  ◎我們能夠了解叁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對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裏才能平靜,真正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沒有錯。正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不管好、壞境界統統都接觸,在裏面磨練自己的清淨心,處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嗔恚,這是真正修行。如果對于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起嗔恨,這是造輪回的業因。所以華嚴經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

  ◎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動念是錯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錯,因爲善、惡是相對的,造善業生叁善道,造惡業生叁惡道;換句話說…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隨筆(佛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