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3

  ..续本文上一页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作魔障。不学佛的人,不知道释仇解冤,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恶、恩、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转为法眷属,修行才能成就。

  ◎无论是世间亲属,或者是出世间的法眷属都有弊病。我们看世尊和提婆达多两个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师生关系,但是提婆达多却处处障碍世尊,所以认清事实真相以后,我们的心只管安住在道业上,对于一切人、事、物,不管顺境、逆境,都不必牵挂,道业自然成就,障缘才能够消除。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出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众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众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众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勫所有的规则,所以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我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我们专学某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主”,其他经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萨为“本尊”,其他佛菩萨就是“伴”,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里说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随时可以变换。佛菩萨教化众生也是如此,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菩萨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来教化众生;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优美、最究竟圆满之处。在华严经里面,世尊就是教我们明了“主伴圆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大家共住一个道场,肩负弘扬、承传佛法的使命,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与精神。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众靠众、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里共修。因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众生。

  ◎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为大家服务,不是特权,地位平等,好比住持与菜头、粪头的地位都一样。如果寺院职位期限太久,不但四众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己用功。

  ◎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我们希望台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团,那么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与大众和睦相处?要和合,第一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见解与大众不合,就应当离开,不要破坏僧团,这是敬重僧团、尊重自己,爱护诸佛正法。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里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来我们道场的四众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制作录音带的风气,现在希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台湾成为福国,救度一切众生。

  ◎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要兴隆佛法道场,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一定要发广大的誓愿,对于一切道场、法师应当欢喜赞叹,让当地的信徒对于当地道场、法师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够获得法益。所谓“若要佛法兴,先要僧赞僧”,十大愿王的“礼敬”、“称赞”我们应该要这样学习。

  ◎佛弟子对于每个时代都负有教化的责任。每个时代众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样,所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品德、学养、表达技巧各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求进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众生愈来愈难调服,如果不精进用功、努力改进,怎么应付下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现在撷取世、出世间典籍的精华,这正是针对下一个时代,廿一世纪的弘法利生作准备工作。

  ◎佛门培养弘法人才,这几乎是海内外四众同修的共识,因为弘法人才实在太缺乏、太困难了。为什么困难?因为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绝对没有迷惑颠倒。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贪嗔痴慢,这都是迷而不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培养弘法人才之难,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真正发心弘法,修学的基础首先要持诵七门功课: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吉凶经、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这七种要能够熟读、背诵。行门,我们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科好比建筑房屋的架构,还要再以戒律充实之,我们选择“沙弥律仪”以及“五种遗规”。以上所说的,都是充实我们的德行,这在今时已经足够,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反而很难得到真实利益。佛学知识方面,可以采取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平时多看、多充实。所以一定要下真实功夫,这些都是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功课,将来讲经弘法、研究经教才能够得心应手。

  真正发心弘法的人,一定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当家,就是当一名教员;照顾道场、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弘法、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好比学校的教员、职员要合作无碍,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讲经的人,一定要培养平等心,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就是烦恼,就是错误,就是迷惑颠倒。

  如果具备上面的基础,就可以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希望自己和众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一生专讲弥陀经两百余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菩萨悯念众生苦,所以要普度众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所以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自己一定要先觉悟,自己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助众生得真实利益。

  ◎佛法所在之处,必定要以教化当时、当地人为主;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彻底失败。譬如在美国弘法,如果不以美国信众作为教化对象,佛法在美国就无法生根。所以要与众生广结法缘,非常重要,缘分要靠自己去开创,不要与人结恶缘。弘法工作如果失败,要认真检讨失败的原因,努力求改进,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一定要发心复兴佛法,并且要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众生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

  ◎我们希望整个佛法兴盛,而不只是一个宗派兴盛,现在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专门弘扬一宗,希望带动整个佛法发扬光大。最难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众生的利益为重。眼光狭小、…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