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痴迷。如果能够想到一切众生的利益,认真弘扬佛法,才是真智慧。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历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于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发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学问。我们自己虽然德学不足,但是不要过于自卑,因为现在没有人弘法,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不耻下问,谦虚求教,以真诚心感应三宝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必定要礼敬、赞叹,尽心尽力的向他学习、护持正法。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嗔、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对于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我们说法应该尽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于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接受。我们帮助众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义,就是佛法入门的真实基础。弥勒菩萨在中间,笑脸迎人,代表学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发广大誓愿,救度一切众生,这才具备学佛的资格。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不仅学问德行、才艺要进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做到前面所说的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听,增长见闻,不断求进步。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参观、考察十方诸佛国土的优劣,才建造出来的。所以学佛如果不懂得佛门教学设施的意趣,一定会流于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责任恢复、光大传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众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里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余悸,身上流血汗。我们自己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放弃成见”,因为所有的争执,都来自坚固的执著。放弃成见就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无论多么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舍弃,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世间事知道得愈多,烦恼就多。知道而不执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门和儒家都教我们样样通达而不执著。知道得多,样样执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场无量,法门无边,却能共存共荣,就是因为不执著。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这个理念共识,就不会有斗争,而能够达和平共存的目标。
◎我们为大众传授五戒,内容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用“了凡四训”、“阴骘文”、“感应篇”做基础,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习气,如果读“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对于这些道理也讲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感念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会集本,净土法门虽然好,还是不能够发扬光大,利益广大众生。这些事实,等到我们对于经典义理愈透彻,就体会得愈深刻。
◎“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李老居士眉注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于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佛门中讲“发露忏悔”,是向大众说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为“自恣日”。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圆满。
◎平常我们说别人过失,绝对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边,这是“规劝”。儒家教学,老师规劝学生,也是要关起门来训诫;学生听后获得利益,心里觉得很感激。公开说别人过失,善根深厚的人会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怀恨在心,寻求报复,将来冤冤相报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自己要小心谨慎,俗话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
◎我们看佛经,一定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换句话说,心不清净,不管什么形式,都不是礼敬;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礼敬。所以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起心动念。忏悔也是如此,忏悔最重要的是知道业障从无始贪嗔痴而来,表现于外,就是身口意的造业。我们能够内断烦恼,外净三业,这就是真忏悔。
◎修行的效果,我们自己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就开智慧。智慧开后再看佛经,跟从前绝对不一样,从前看的只是表面,现在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佛法实在讲,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说不出的,要有悟处,才能够体会。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作用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往生决定有把握。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众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还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情执没放下。如果我们还是放不下,空过这一生,来生恐怕要再经过无量劫,才能够遇得到这个稀有难逢的机缘。
◎印光大师教我们,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想想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净。
◎佛法常说“生死事大”,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我们也想过,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于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所以虽然念佛,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准。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我们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对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里才能平静,真正相信佛菩萨的安排没有错。正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管好、坏境界统统都接触,在里面磨练自己的清净心,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嗔恚,这是真正修行。如果对于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起嗔恨,这是造轮回的业因。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我们的。
◎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为善、恶是相对的,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换句话说…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