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轮回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回的业。
◎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们看所有的众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就是了。所以经上常说:佛看一切众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念而转变的。
◎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么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著尽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修行要在人事环境里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嗔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娑婆苦海,种种的阻碍、困难在所难免,只要能够忍耐,障碍自然就会消除。所以六度里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积功德、种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无论处在顺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积的功德往往会前功尽弃,一定要忍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们平时用功念佛,到临命终时一定要做到“心不颠倒”,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的,决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恶道;因为堕恶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到三恶道去。所以我们平时,就要确实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如果我们不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创造命运。我们起心动念不断造恶业,却想要得到善的果报,希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才能够改造命运,如愿以偿,过得自在安乐。所以真正修行人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菩萨能够在贪境中不起贪心,嗔境中不动嗔恚,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愿、正确的目标方向,所以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为所动。又能够精进用功,不但自己修清净心,更以大慈悲心,尽心尽力的帮助众生,不求回报,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凡夫有情见、有成见,看到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起嗔心,所以对于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有错误。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对于顺逆境界还有一丝毫的牵挂,这些情见,都会障碍我们真实智慧。所以一定要发心利益众生,弘扬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对于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绝对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挂?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所以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我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里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古人心地清净,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何等的悠闲自在。现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还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这里我们细心去体会,才知道心地清净,法喜充满,是真实的快乐。
◎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从一个伤风感冒,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间,为什么还要造业呢?财富再多,权势再高,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就会运用智慧,支配妥当,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当,反而会造业。所以“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我们应该细心的体会。
◎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忏悔,自己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佛教我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我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一切众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我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修行最难的,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么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我们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声佛号是成佛的因;看见众生可怜,想要修布施,这是菩萨因;起贪嗔痴是造三恶道因。所以无量劫来,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因统统都具足。因要遇到缘才会形成果报,那一种缘比较强,那一种因就先成熟,先受果报。“因”是过去生所造的,今生无法改变,但是“缘”却掌握在我们手中。今生希望得善报、不受恶报,就要断绝恶缘,努力加强善缘。所以成佛、成菩萨,或是六道轮回,权力都在我们自己,与佛菩萨、阎罗王没有关系,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忍辱对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间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碍挫折,世尊当年成道,还要受三月的马麦之报,更何况是佛以下的菩萨、祖师大德们,每个人弘法利生都曾经遇到许多障碍。以禅宗六祖为例,当初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却为无尽藏比丘尼讲解一部“涅槃经”,帮助他开悟。可见得当时六祖已经有能力教化众生,但是还是到猎人队躲藏十五年,避免种种的嫉妒障碍。所以一生过得很平静,没有经过考验的人,很难会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