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P5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不能出叁界,都在造六道輪回的業因。俗話說“凡事憑良心”,憑良心也是造六道輪回的業。

  ◎佛佛道同,相好莊嚴也相同,所以不論是拜千佛、萬佛,都要口念佛、身禮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對阿彌陀佛。

  ◎清淨心是功夫,經上常說“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們看所有的衆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自己就是了。所以經上常說:佛看一切衆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境界隨時都是跟我們自己的心念而轉變的。

  ◎向善知識求法,要存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沒有真誠恭敬的心,善知識怎麼說,我們也不會開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這是“因”,以真誠、恭敬心向善知識請法,這是“緣”,因緣成熟,自然有成就,兩種條件都不能缺少。

  ◎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我們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爲一個人的權勢、財富、事業,總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過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積德修善,才會有真實成就。

  ◎真心顯露,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境界,在淨宗來說,則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才能做到,我們凡夫學也學不來,這是需要真正修持。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學習,也就是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要把分別執著盡量放淡,實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住。

  ◎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裏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嗔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實實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簡單,就愈適合衆生的根機,也愈契合實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談闊論,實際上做不到,說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過妄想而已。

  ◎娑婆苦海,種種的阻礙、困難在所難免,只要能夠忍耐,障礙自然就會消除。所以六度裏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積功德、種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無論處在順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積的功德往往會前功盡棄,一定要忍耐,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們平時用功念佛,到臨命終時一定要做到“心不顛倒”,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的,決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學佛,也不會墮惡道;因爲墮惡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會到叁惡道去。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確實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回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和真假,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淨,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

  ◎菩薩能夠在貪境中不起貪心,嗔境中不動嗔恚,是因爲他有遠大的志願、正確的目標方向,所以能夠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爲所動。又能夠精進用功,不但自己修清淨心,更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的幫助衆生,不求回報,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嗔心,所以對于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于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挂,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衆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于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

  ◎我們能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應該時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沒有完全放下,是不是還有憂慮牽挂?必須作到“萬緣放下”,才算具足信願,現在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日常生活已經充滿著極樂世界的氣氛。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樂,遠離一切苦惱,不老、不病、也不死,時時都有叁寶加持,諸佛護念。所以要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念佛,十方諸佛都會加持我們,不但體質、相貌會改變,再大的業障也決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從相貌、體質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現在修清淨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老實念佛,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這一句佛號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複自性。心地清淨、性德流露,我們就會有莊嚴的相貌和健康的體質。

  ◎清淨心最合乎自然。心裏打個妄想,障礙自性功德,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破壞自然生態”。

  ◎古人心地清淨,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閑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裏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淨,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

  ◎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爲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從一個傷風感冒,我們都可以體會這個身體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間,爲什麼還要造業呢?財富再多,權勢再高,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爲什麼不利用機會修善積福?聰明人當財富從眼前過的時候,就會運用智慧,支配妥當,作利益衆生的事業,這是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當,反而會造業。所以“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我們應該細心的體會。

  ◎萬萬不可以騙人,騙人是妄語。當然,更不能夠欺騙自己。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認真的反省、忏悔,自己已經跟清淨心違背得太遠。

  ◎佛教我們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絕對不動心,這就是“定”。“戒”是我們平常待人處世,有自製的能力,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舉止言行都有分寸。

  ◎一切衆生都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煩惱,證得圓滿菩提。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與煩惱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覺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兩者是一不是二。煩惱雖然無量無邊,終究是虛妄相,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一切的妄想、煩惱,自然會消除。

  ◎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爲不知道佛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發心,立刻就會得到真實圓滿的福慧,從業障凡夫身,轉爲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修行最難的,在于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總以爲自己樣樣都對,這是致命傷。菩薩比我們聰明,因爲他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愈積愈深,等到果報現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

  ◎惠能大師說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見亦不見”,見的是自己的過失,不見的是別人的過失。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淨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這些話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才說得出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常常起現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進步就覺得貢高我慢,這些都是業障深重的表現。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們既然發心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就更應該苦學,每天嘻嘻哈哈,不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認真的學習。

  ◎我們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聲佛號是成佛的因;看見衆生可憐,想要修布施,這是菩薩因;起貪嗔癡是造叁惡道因。所以無量劫來,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具足。因要遇到緣才會形成果報,那一種緣比較強,那一種因就先成熟,先受果報。“因”是過去生所造的,今生無法改變,但是“緣”卻掌握在我們手中。今生希望得善報、不受惡報,就要斷絕惡緣,努力加強善緣。所以成佛、成菩薩,或是六道輪回,權力都在我們自己,與佛菩薩、閻羅王沒有關系,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還是自己定,佛菩薩、閻羅王沒有能力爲我們定。所以我們希望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謹慎種善因,避免造惡業。不但惡行不可以有,惡念也不可以有。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忍辱對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貪圖佛法將來生叁善道,還是不能出叁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叁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禅宗六祖爲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爲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衆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淨,眼睛明亮,充滿智慧,自己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專精行道,安樂自在。

  ◎佛經上說造五逆罪一定會墮叁惡道。五逆歸…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隨筆(佛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