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納起來,就是貪、嗔、癡叁毒煩惱,我們想要斷叁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能夠這樣觀照,煩惱就不難斷除,至少也會淡得比較快,減輕修行障礙。
◎傳道之法:除了講經以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沒有別的廢話。
◎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即使是發心修行、度衆生,如果發的心不真、不純、不專、不精,修行還是不能夠得力。
◎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脫輪回,而且只有淨土法門,才可以幫助我們究竟解脫。然而必須要具備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才能真正相信這個法門,依教奉行,叁種條件缺一種都不可以。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經聞法,對淨土法門深入了解,斷除一切疑惑,這是極爲稀有難逢的因緣,如果能夠真信切願,必然永脫輪回,究竟圓滿成就。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無盡深廣的恩德,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在一切善惡順逆境界中不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也是定力。能夠時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動。
◎真正做到“淨念相繼”,修行功夫自然就會得力,讀經、研究教理都會開智慧,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
◎對治起心動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訣,只在“老實”兩個字,正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只有專信、專念一句佛號,其余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世間的拉雜事,都是脫離叁界、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我們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並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裏沒有牽挂。世間的善惡、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從心裏真正放下,專念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一生必定圓滿成就。
◎我們念佛一定要心裏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會成功。如果心裏真的有佛,口裏念不念都沒關系,只要有真信、切願、老實念去,一定會成就。
◎我們白天念佛不間斷,晚上也不能間斷。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是因爲沒有把佛號放在心上,如果心裏真的有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佛自然不會間斷,往生才會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說,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是我們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將來往生就靠不住,換句話說,雖然有信願,但是不專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願專一,無始劫來再重的業障也能夠消除。
◎凡事都要勤奮、努力的去作,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爲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才會有成就,松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實踐”。所以對于佛法的道理,我們必須真正去做,才能夠體會它的好處,以及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如果體會不到,表示我們沒有認真去做,所以沒有真實受用。
◎金剛經雲:“菩薩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業很難轉變;只有心地清淨、破除我執,才能夠消除業障。凡夫所有的過失,都在于有個“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以會招來魔障。認真修行、心地清淨,欲望很淡泊,什麼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礙我們。
◎真正修行人,縱使受業報也會愈來愈輕;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定業是決定無法轉變的。
◎衆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衆生,也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拿出真誠心、恭敬心認真修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身體不好是業障。我們身體不健康,表示業障沒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運才能轉變,業障才能消除。修行要發大心,如楞嚴經上說:“將此身心奉塵刹”,要把身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是則名爲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衆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回。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衆,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爲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
◎五德、六和、叁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才算真實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誠心”,如果講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難。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爲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贊、謗、毀、譽,都不足以挂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輪回、往生淨土,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現代人所有的過失,就在于喜歡“自我表現”,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衆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爲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爲別人造福。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不難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惡習氣就很重,這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時常自我檢討,善的習氣要增長,惡的習氣要斷除,這是修行的根本原則,念佛人也不例外。
◎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得人身,是因爲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業因。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辦生死大事,只會縱情沈溺在五欲六塵、貪嗔癡煩惱裏面,這是將來生叁惡道的業因,我們應該要謹慎,時常自我警惕。
◎心裏還有分別執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裏都會有業障,即使一個人住山也會生煩惱,身心不自在。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叁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爲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爲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研討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對于經典義理能夠真正理解。“解”是認識路,不認識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確的見解。更進一步還要求“圓解”,有正確的見解而不能圓融,修行還是會有障礙。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衆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衆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啓之後,再讀大藏經,叁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爲“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爲什麼?因爲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爲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修行人爲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爲對于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從前出家,前五年不准聽經、研究教理。而現在師父卻教我們讀經、念佛、研討同時並進,這是希望幫助大家快點進步。一天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讀經念佛,二小時研究討論,這是解行並進。初學者以讀經、培養清淨心爲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後,對于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強,認真實行,所以初學、老修的重點不一樣。
◎研究討論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對于經典的義理透徹明了;第二步則要研討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樣去實踐;這是重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順境、逆境、家庭、社會之中,我們能夠把經典的道理、原則、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夠得真實受用。
◎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真正能夠做到兩成才能往生;能夠做到一半,就絕對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爲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于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願,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
◎研究經論非常重要,沒有理論的基礎,很容…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