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物質環境微妙,安樂清淨,如前面數品所說。若真明了,焉能不求往生?所以佛勸我們,“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此處所說“爲善”是“念佛求生淨土”,一切善法之第一善。孔子說:“止于至善。”至善在儒家經典中還找不到,佛法中唯獨求生西方淨土是止于至善。“念道之自然”,在一般大乘經典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性德;本宗則指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後,依正莊嚴種種不可思議的成就即是“自然”。此文中說出八種自然。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西方世界進出非常自由,隨心所欲,毫無障礙,每天可以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前面所說阿阇王子多生多劫才供養四百億佛,西方人可能一天就把供養四百億佛的功德作圓滿了。“觀經行道”是修慧,福慧雙修。觀經與聽經讀經均不同,“觀經”是完全契入經中的境界,以經中的理論與教誡完全變成自己的實際生活,謂之“觀經行道”。任何宗派對于修行步驟都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禅宗的修行第一個階段是“觀照”,相當于淨土宗之“工夫成片”。永明大師說“有禅有淨土”。真正有觀照的工夫才算有禅,觀照得力,心即清淨。再深一層謂之“照住”,照住即禅定,淨宗謂之“事一心不亂”。再高的謂之“照見”,即明心見性,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相當于淨土宗之“理一心不亂”。
西方人的生活,如把它記下來就是無量壽經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對經中的教誡都作到了。“喜樂久習”,永保法喜充滿。“才猛智慧”,即如世尊對法藏比丘贊歎其智慧曰“高才勇哲”,此乃性德之表現。“心不中回”,“回”是退轉義。信心堅定,勇猛向前,絕不懈怠,一生決定圓成佛道。日常生活態度,從外表上看,安閑無事,而內心中非常精進,時刻不放松,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深深喚醒自性。凡夫不知道名號功德之究竟,一句佛號能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妙法搞通。但是我們念一句佛號還是有障礙,對諸經文義還是看不懂,我們是口念心中打妄想,如念的得法,以清淨心念不用染汙心,以真誠心念不用妄心,以恭敬心念不用懈慢心,念久了,一切大小乘經典無不通達。何以如此?因一切經教皆由佛的清淨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的心若與佛心相同,自然也通達了。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登地菩薩,智慧幾乎圓滿,尚肯念佛,所以李老師說:“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此四句形容西方一切大衆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況。他們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西方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冤家對頭,彼此和睦相處,六和敬中之第一條“見和同解”即此情況。心起作用,恰合中道,不偏不倚。西方人決不起心動念,對其他人只有感應道交,適得其中,表裏一如,處處表現中道第一義,顯示出萬法圓融,事事無礙。儒家講世間法要用中庸之道,與佛家講中道非常相近,會用“中”的人,爲人處世,恰到好處,一絲毫不勉強,乃真實功德智慧,達到美好的境界。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鹹爲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爲。虛空無立。淡安無欲。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此形容菩薩的德行,我們應當效法,學菩薩生活的態度,身心安閑自在,工夫綿綿密密,永無間斷。把心量拓開,能容人容事。中國佛教有許多設施,令人崇敬。到寺院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四大天王殿,正中坐著彌勒菩薩,俗稱大肚彌勒佛,其造像是布袋和尚。此僧五代梁時明州奉化人,肥肥胖胖,滿面笑容,肚皮很大。常背一布袋入市化緣,皆不知其名,通稱他爲“布袋和尚”。後來發現,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初入佛門先要學布袋和尚之態度,滿面笑容,大肚能容。
檢是檢點,斂是收斂。凡夫放逸慣了,必須收斂,收斂的方法重在戒律,以禮節規範身口行爲。心淨則身自潔淨,心是主宰。所有汙染皆從貪愛生起,“貪愛”是叁毒之根本。心地清淨,志願就定了,不會再被外面環境所動搖。外境之所以能引誘,主要是有貪心,內有煩惱,外魔即得其便。否則,魔王縱有通天本領也無可奈何。“道”是平等心、正直心。“和正”是和平中正。此經題目爲“清淨平等覺”,亦即此處所講的和正之義,果能如此修學就不會走上邪道。
符按:布袋和尚爲彌勒菩薩化身,有公案可查。茲依佛學詞典所述,摘要轉錄如下:布袋和尚五代梁時明州奉化人,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形截畏月妥月(形容肥的樣子),蹙額(縮绉)皤腹(大肚子),出語無定。常荷有一布袋入鄞,見物則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師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福曰、爲氏禾(氏禾同只字,只、只也但也)如此,爲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梁貞明叁年端坐嶽林寺盤石,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後現于他州,亦負布袋而行。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于繩墨”,經典是教訓,“約”是禁止,“令”是命令。遵照佛的教訓,決不違背戒律規矩。心中所思所慕,唯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決無其他念頭,更沒有憂思。如認真依經修此念佛法門,煩惱必然日漸消失,自然成就無爲。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中,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爲一百大類,前面九十四種是有爲法,後面六種是無爲法。有念頭的心是有爲法,即妄心。真心無念,不生不滅。佛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無爲是不生不滅,心如虛空,一法不立,虛空包容萬法,而不執著萬法。“淡安無欲”,“淡”是淡薄,“安”是安然無欲念。念佛總是不得力,工夫不能成片,其唯一原因即是心不清淨,有貪愛,有染著。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脫。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前面所說皆屬于自利,如何用功,用何種心態修學。此段經文是說明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既然學佛,就應把世間一切法從內心裏放下,沒有貪著。其次,既生存在世間不能不作事,佛教導我們,衆生養我們,如何報佛恩、報衆生恩?唯有助佛弘法,將此一殊勝法門推廣宣揚,即是善願。盡心盡力去作,善巧方便,使人能接受奉行。“含哀慈愍”,即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慈愍”是大慈。佛菩薩的心,對衆生平等,毫無偏愛,但事上有差別,緣不一樣,有的衆生不肯接受教化,得不到利益。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衆生方面。“禮義都合”,佛法的教學要現代化,本土化。“禮義”包括文化背景、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典章製度,古今中外,迥不相同。故佛法的弘揚一定要隨順,入境隨俗。“苞羅表裏”,“表”指事,“裏”指理,理事圓融。“過度解脫”,即超越叁界六道得生淨土,才是幫助衆生達到圓滿的地步,若使他享受人天福報而不能脫離輪回,並非究竟。現在世間富貴人很多,皆由前生修善而來,今生享福。但有的遇到佛法,並不相信,此乃隔陰之迷,難免叁世之怨。所以勸人學佛,必須叫他修淨土法門,雖然他不肯信,而淨土種子種下去了。“自然保守,真真潔白”,此處“自然”是“自性本然”,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無染的、不動的,所以說真真潔白。學佛無論任何宗派,都要明心見性。淨宗對業障深重之人,在一生中不能明心見性,故勸其先求往生西方,到西方後有阿彌陀佛加被助其明心見性。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勸同修,如工作太忙,早課只念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與佛同心同願。晚課即讀誦叁十二至叁十七共六品,文字不多,理與事講的非常圓滿,尤其第叁十叁至叁十七品,全是教誡,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讀誦後認真反省,今天我的思想、見解、行爲,與經中所說對照下,那些已經作到,那些沒有作到。作到的希望保持不失,未作到者,明天能作到,這才是修行。能把阿彌陀佛的教訓作到,我們的行持與阿彌陀佛一樣,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解同佛,必定上上品往生。如此做即達到志願無上,身心都在定中,法喜充滿,學佛的受用,現前就可以得到。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此言有一天忽然開悟,心開、通達、明了、徹底的覺悟,即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工夫綿綿密密的作去,不要求,水到渠成,忽然開悟,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前面所說“淨定安樂”是事一心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此所謂“自然”是“自性本然”,非修成,非造作。自然就是我們今天的境界相。我們今天看就不自然,悟了以後再看就自然。未悟時看爲什麼不自然?因爲著相。這意思很難懂,譬如看一所房子,我們未悟時看起來很漂亮。小悟以後即如建築師看法,這所房子是用若幹鋼筋、水泥、磚瓦、建材造成的,他比我們看得真切。另有一位物理學家看得更真,他說這所房子是由電子原子等基本物質湊合成的,即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這才是看到一切法的真相,即諸法實相,亦即“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現象是有,有即是空,是幻有,妙有。這妄相是有根源的,這個根源是真心,就是宇宙萬有本體。科學家相當聰明,探討宇宙之起源,但是他們找不到,從相上求,用意識心去找,是有界限有範圍的,但其範圍也相當廣;佛家說,用這個心去找,可以找到阿賴耶識,再上去就無能爲力了。要用禅定,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