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11

  ..續本文上一頁用清淨心照見,就能找到根源。

  “自然光色參回”,此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所述之開悟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互相參回,宇宙萬象光光互照,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一體的。“轉變最勝”,顯示出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所變現的萬物都是交互融通的,不是獨立的。佛法雖講界限,是勉強分的,一切法本來沒有界限。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此段經文前面六句一偈半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萬物皆成于自然。“自然”二字難懂,此乃性德之流露,與通常所說自然之觀念不同。佛經中有一術語叫“法爾”,“法爾”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有時不得已用比喻說,只能比喻一個仿佛,聽的人也只能略爲體會,若想真正明白,還要靠自己的工夫,親自證得才算真實。我們現前所見的山河大地,宇宙星球,森羅萬象,皆由自性變現出來的,但並不是其本來面目,其中有改變。如樹木花草,經過人工修整之後就不自然了。法爾本性流露出來的萬物,爲什麼說它不自然呢?因爲我們起心動念已經給它加工了。我們所看的宇宙萬物,雖說是自然,其實並非法爾自然。等我們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完全由自性流露出來,所見一切萬法才真是法爾自然。

  “郁單”即北拘盧洲。此洲人民福報大,生活所需,皆自然生,壽命千歲,具無病苦。人在福中,忘卻修行,故無佛法。寺廟中韋陀殿上的扁額寫著「叁洲感應”四字,即四大部洲除去北拘盧洲。“郁單成七寶”,用以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資源全是自然成就。七寶是就娑婆世界說的,西方珍寶說之不盡。“橫攬成萬物”,指性德自然流露化成此世界一切萬物。“光精明俱出”,形容萬物之美,均有光彩,精美無缺,善好無與倫比。“著于無上下”,即是自性,如如之理。“著”是顯著,人人皆能見到。“上下”是比喻,上下是相對的,我們是活在相對的世間,西方世界沒有相對的,心意識中才有相對,真如本性中無有相對。“洞達無邊際”,自性流露出圓滿究竟的智慧,對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皆能通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性,那有不知道的道理。

  以上是把人事環境以及物質環境的殊勝美好作一個簡略的介紹,下面是佛勸勉我們發願往生。“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每一個人都應當努力精進,必須自己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往生西方之條件是信願行要達到清淨平等覺,否則不能往生。而祖師大德又說,有強烈的信願決定往生。這兩種說法並無沖突。有了決定的信願,其心必清淨,二六時中只有一個方向與目標,理事皆明,修學就穩當了。自己的信心堅定,佛菩薩本願威神方能加持得上,必定得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橫截于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爲著世事。堯言堯言憂無常。

  “橫截于五趣,惡道自閉塞”,此二句是說我們現前的真實利益。如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必定脫不了六道輪回。此處說五趣即天、人、畜、鬼、獄。不提阿修羅,除地獄外,阿修羅散居其他四道。楞嚴經講得更詳細,說七趣,另加一個仙道,仙人亦散居天人畜鬼四道。經中所說五趣、六道、七趣均指六道而言。真正發願求往生,必然橫超六道,叁塗自然封閉。我們今生與過去生中造了不少惡業,可能殺過人欠過債,惡業必受果報,生到西方,一切惡報即可消除,消除之法是自己真正覺悟。覺悟之人絕不會再造惡業,如再造惡實在並未覺悟。有同修告訴我,聽說某人已破産,我聯想到財産是五家共有。真正聰明人有福報不享受,把錢布施出去。春秋時代有一位模範商人範蠡,他助越王勾踐滅吳,爲第一功臣。功成之後,隱退從商,改名爲陶朱公,後來民衆供奉他爲財神爺。他作生意發了大財,不享受,把錢施舍給貧苦大衆。其後另起爐犷,又發大財,叁聚叁散,全回饋于社會,把福報寄托衆生方面,所以他的財永遠不會失掉。我們生活夠了,衣食要節儉,節儉是惜福。譬如每天存一元,一年就存叁百六十元,用之于布施,放生印經,一生累積下來的福德不得了。有福無智,財富不是好東西,不但害自己而且害子孫。阿彌陀佛作大施生,建成這樣美好的環境,供十方世界願生西方者受用。生西以後,智慧功德不可思議,可以廣度衆生,比在六道中冤冤相報好得多了。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佛非常感慨,西方如此之好,往生也並不太難,可惜人不肯去。“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不逆違”是說很容易往生。此處之自然與前面所述之自然完全不同。前面自然指自性流露;此處自然指一旦被煩惱人情種種障礙所牽,就去不了西方啦。“捐志若虛空”,“捐”是舍棄,“志”是對世間的願望,想作這個,想作那個,牽腸挂肚,都是往生的障礙,舍得幹幹淨淨,舍要心上舍,不是事上舍,事上無妨礙,華嚴說事事無礙。心上牽挂就麻煩了,所以佛叫我們離相不要執著,都是由心裏放下。如果事不妨礙清淨心,舍與不舍都要動念頭,順其自然就對了。“勤行求道德”,一心一意的求道。道德在此地有其特殊講法,“道”是念佛,“德”是往生,念佛決定得生淨土。“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凡是生到極樂世界者,其壽命與無量壽佛同,一切苦難連名字也聽不到,何況事實。“何爲著世事,堯言堯言憂無常”,應知此世界是苦海,沒有一樣是真實,全是虛假的。

  勸谕策進第叁十叁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此品以下共有五品經文,都是對修行非常重要。我們先要認識“修行”二字之定義,行是行爲,佛把所有行爲歸納爲叁大類:身、口、意。身的行動作爲,口的言語,意的思想見解。身口意叁類發生錯誤,把它修正過來謂之修行。自己的毛病過失,自己統統明了謂之“開悟”,這個開悟是解悟,並不管用,悟了要起修,還要改過自新,謂之“證悟”。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錯誤,佛在五品經中提示比較容易犯的嚴重過失,叫我們知所警惕,確實遵行。此五品經連同前面一品共六品是叫我們如何去行。一定要念熟,記得清楚,起心動念,言詞造作,均應依經爲准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一般人一天到晚在這個劇惡極苦的世間,全都忙些不要緊的事。有人懷疑,除去爲了生活,還有什麼更要緊的事呢?其實了生死出輪回更要緊。生必有死,死後到那裏去?輪回確實真有,佛說不虛。“于此劇惡極苦之中”這一句話,我們在佛後叁千年聽到,領會得比從前人深刻,世人造惡沒有像現在這樣嚴重。我們讀曆史,中國幅員最廣,數千年來,雖有朝代興替,而一般社會民衆生活均處于安定、祥和、富裕的狀況,高居世界第一等強國之列。中國之衰退不過近百年事,雖世風日下仍能遵守儒家的倫理道德,人人知道因果報應,縱然造惡也要收斂一點,不敢太放肆,他曉得惡有惡報。自從五四運動打椡孔家店以後,儒家的四維八德沒有了,道德淪喪,什麼事都作得出來。不要以爲科技發達帶來了生活的富裕與方便,而其副作用所帶來的災害,使人惶惶不安。中國古老民居,世代相傳,可住上幾百年,買一套家俱也要用上一百年,生活安定,社會祥和,過著樸素節儉的日子,悠哉遊哉。我們今天處在這個動蕩苦難的時代,爲了生活,不得不勤身勞務,但是要安份知足,不可貪求。

  有一次我在臺北坐計程車,司機向我訴苦,說生活困難。我說:“衣食所花有限,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每天買菜能用幾何?如果你與旁人比賽,人家穿時髦的衣服,你也要買一套,那就苦了。”他說對。世面上新産品電器與新款式衣服都叫“魔”,它會折磨你,受它的支配,使你一生勤苦都爲它忙,作它的奴隸。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均指家族而言。“累念積慮,爲心走使”,每天憂慮妄想,不外利己損人的勾當。“無田憂田,無宅憂宅,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打妄想一點用都沒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家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經文這一段話真是把人間的毛病說透了。一切財富皆爲命中注定。聰明人要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有幾所房地産的人,將來往生西方都有牽挂,如何處置財産,頗費躊躇,又恐怕子女們把它浪蕩光了。若沒有産業,毫無挂念,說走就走。人要想通了,情願作客人,不作主人。

  我在大陸與人閑談,他們很羨慕美國人,汽車洋房,高級享受。我說美國人不如你們舒服;問何以故?我說,你們生活雖不富裕,但是沒有負債過日子。美國人住房子坐汽車全是分期付款,有長達叁十年者,幾乎一生都在負債,實在沒有中國人快樂,量入爲出,吃飽穿暖就行了,無債一身輕。無論從事于何種行業,除日常生活外,如能有一點多余錢就作布施,把福報留在晚年享受,不會落空。不要吝財,也不要吝法。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誰都想要,若不修因,那裏得到呢?“有一少一,思欲齊等”,世人都迷癡,總想同人家比,這是人世苦難的根源。等他到了小康的階段,又怕水火盜賊,怨家債主,隨時可能來侵奪。這種事天天在報紙電視上看到,自己想難道就不會落在我的身上,能不反省嗎?何況還有意外的天災人禍。世人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