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P10

  ..续本文上一页界物质环境微妙,安乐清净,如前面数品所说。若真明了,焉能不求往生?所以佛劝我们,“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此处所说“为善”是“念佛求生净土”,一切善法之第一善。孔子说:“止于至善。”至善在儒家经典中还找不到,佛法中唯独求生西方净土是止于至善。“念道之自然”,在一般大乘经典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来的性德;本宗则指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后,依正庄严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即是“自然”。此文中说出八种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西方世界进出非常自由,随心所欲,毫无障碍,每天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前面所说阿阇王子多生多劫才供养四百亿佛,西方人可能一天就把供养四百亿佛的功德作圆满了。“观经行道”是修慧,福慧双修。观经与听经读经均不同,“观经”是完全契入经中的境界,以经中的理论与教诫完全变成自己的实际生活,谓之“观经行道”。任何宗派对于修行步骤都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禅宗的修行第一个阶段是“观照”,相当于净土宗之“工夫成片”。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真正有观照的工夫才算有禅,观照得力,心即清净。再深一层谓之“照住”,照住即禅定,净宗谓之“事一心不乱”。再高的谓之“照见”,即明心见性,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相当于净土宗之“理一心不乱”。

  西方人的生活,如把它记下来就是无量寿经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对经中的教诫都作到了。“喜乐久习”,永保法喜充满。“才猛智慧”,即如世尊对法藏比丘赞叹其智慧曰“高才勇哲”,此乃性德之表现。“心不中回”,“回”是退转义。信心坚定,勇猛向前,绝不懈怠,一生决定圆成佛道。日常生活态度,从外表上看,安闲无事,而内心中非常精进,时刻不放松,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深深唤醒自性。凡夫不知道名号功德之究竟,一句佛号能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妙法搞通。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号还是有障碍,对诸经文义还是看不懂,我们是口念心中打妄想,如念的得法,以清净心念不用染污心,以真诚心念不用妄心,以恭敬心念不用懈慢心,念久了,一切大小乘经典无不通达。何以如此?因一切经教皆由佛的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的心若与佛心相同,自然也通达了。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地菩萨,智慧几乎圆满,尚肯念佛,所以李老师说:“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此四句形容西方一切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他们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冤家对头,彼此和睦相处,六和敬中之第一条“见和同解”即此情况。心起作用,恰合中道,不偏不倚。西方人决不起心动念,对其他人只有感应道交,适得其中,表里一如,处处表现中道第一义,显示出万法圆融,事事无碍。儒家讲世间法要用中庸之道,与佛家讲中道非常相近,会用“中”的人,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一丝毫不勉强,乃真实功德智慧,达到美好的境界。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此形容菩萨的德行,我们应当效法,学菩萨生活的态度,身心安闲自在,工夫绵绵密密,永无间断。把心量拓开,能容人容事。中国佛教有许多设施,令人崇敬。到寺院一进山门,第一眼看到的四大天王殿,正中坐著弥勒菩萨,俗称大肚弥勒佛,其造像是布袋和尚。此僧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人,肥肥胖胖,满面笑容,肚皮很大。常背一布袋入市化缘,皆不知其名,通称他为“布袋和尚”。后来发现,他就是弥勒菩萨化身。初入佛门先要学布袋和尚之态度,满面笑容,大肚能容。

  检是检点,敛是收敛。凡夫放逸惯了,必须收敛,收敛的方法重在戒律,以礼节规范身口行为。心净则身自洁净,心是主宰。所有污染皆从贪爱生起,“贪爱”是三毒之根本。心地清净,志愿就定了,不会再被外面环境所动摇。外境之所以能引诱,主要是有贪心,内有烦恼,外魔即得其便。否则,魔王纵有通天本领也无可奈何。“道”是平等心、正直心。“和正”是和平中正。此经题目为“清净平等觉”,亦即此处所讲的和正之义,果能如此修学就不会走上邪道。

  符按: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化身,有公案可查。兹依佛学词典所述,摘要转录如下:布袋和尚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形截畏月妥月(形容肥的样子),蹙额(缩绉)皤腹(大肚子),出语无定。常荷有一布袋入鄞,见物则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师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福曰、为氏禾(氏禾同只字,只、只也但也)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梁贞明三年端坐岳林寺盘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经典是教训,“约”是禁止,“令”是命令。遵照佛的教训,决不违背戒律规矩。心中所思所慕,唯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决无其他念头,更没有忧思。如认真依经修此念佛法门,烦恼必然日渐消失,自然成就无为。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前面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面六种是无为法。有念头的心是有为法,即妄心。真心无念,不生不灭。佛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无为是不生不灭,心如虚空,一法不立,虚空包容万法,而不执著万法。“淡安无欲”,“淡”是淡薄,“安”是安然无欲念。念佛总是不得力,工夫不能成片,其唯一原因即是心不清净,有贪爱,有染著。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前面所说皆属于自利,如何用功,用何种心态修学。此段经文是说明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既然学佛,就应把世间一切法从内心里放下,没有贪著。其次,既生存在世间不能不作事,佛教导我们,众生养我们,如何报佛恩、报众生恩?唯有助佛弘法,将此一殊胜法门推广宣扬,即是善愿。尽心尽力去作,善巧方便,使人能接受奉行。“含哀慈愍”,即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慈愍”是大慈。佛菩萨的心,对众生平等,毫无偏爱,但事上有差别,缘不一样,有的众生不肯接受教化,得不到利益。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众生方面。“礼义都合”,佛法的教学要现代化,本土化。“礼义”包括文化背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古今中外,迥不相同。故佛法的弘扬一定要随顺,入境随俗。“苞罗表里”,“表”指事,“里”指理,理事圆融。“过度解脱”,即超越三界六道得生净土,才是帮助众生达到圆满的地步,若使他享受人天福报而不能脱离轮回,并非究竟。现在世间富贵人很多,皆由前生修善而来,今生享福。但有的遇到佛法,并不相信,此乃隔阴之迷,难免三世之怨。所以劝人学佛,必须叫他修净土法门,虽然他不肯信,而净土种子种下去了。“自然保守,真真洁白”,此处“自然”是“自性本然”,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无染的、不动的,所以说真真洁白。学佛无论任何宗派,都要明心见性。净宗对业障深重之人,在一生中不能明心见性,故劝其先求往生西方,到西方后有阿弥陀佛加被助其明心见性。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劝同修,如工作太忙,早课只念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把弥陀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与佛同心同愿。晚课即读诵三十二至三十七共六品,文字不多,理与事讲的非常圆满,尤其第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全是教诫,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读诵后认真反省,今天我的思想、见解、行为,与经中所说对照下,那些已经作到,那些没有作到。作到的希望保持不失,未作到者,明天能作到,这才是修行。能把阿弥陀佛的教训作到,我们的行持与阿弥陀佛一样,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解同佛,必定上上品往生。如此做即达到志愿无上,身心都在定中,法喜充满,学佛的受用,现前就可以得到。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此言有一天忽然开悟,心开、通达、明了、彻底的觉悟,即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工夫绵绵密密的作去,不要求,水到渠成,忽然开悟,达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前面所说“净定安乐”是事一心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此所谓“自然”是“自性本然”,非修成,非造作。自然就是我们今天的境界相。我们今天看就不自然,悟了以后再看就自然。未悟时看为什么不自然?因为著相。这意思很难懂,譬如看一所房子,我们未悟时看起来很漂亮。小悟以后即如建筑师看法,这所房子是用若干钢筋、水泥、砖瓦、建材造成的,他比我们看得真切。另有一位物理学家看得更真,他说这所房子是由电子原子等基本物质凑合成的,即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这才是看到一切法的真相,即诸法实相,亦即“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现象是有,有即是空,是幻有,妙有。这妄相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是真心,就是宇宙万有本体。科学家相当聪明,探讨宇宙之起源,但是他们找不到,从相上求,用意识心去找,是有界限有范围的,但其范围也相当广;佛家说,用这个心去找,可以找到阿赖耶识,再上去就无能为力了。要用禅定,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