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清净心照见,就能找到根源。
“自然光色参回”,此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所述之开悟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互相参回,宇宙万象光光互照,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体的。“转变最胜”,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性。所变现的万物都是交互融通的,不是独立的。佛法虽讲界限,是勉强分的,一切法本来没有界限。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此段经文前面六句一偈半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万物皆成于自然。“自然”二字难懂,此乃性德之流露,与通常所说自然之观念不同。佛经中有一术语叫“法尔”,“法尔”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有时不得已用比喻说,只能比喻一个仿佛,听的人也只能略为体会,若想真正明白,还要靠自己的工夫,亲自证得才算真实。我们现前所见的山河大地,宇宙星球,森罗万象,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但并不是其本来面目,其中有改变。如树木花草,经过人工修整之后就不自然了。法尔本性流露出来的万物,为什么说它不自然呢?因为我们起心动念已经给它加工了。我们所看的宇宙万物,虽说是自然,其实并非法尔自然。等我们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完全由自性流露出来,所见一切万法才真是法尔自然。
“郁单”即北拘卢洲。此洲人民福报大,生活所需,皆自然生,寿命千岁,具无病苦。人在福中,忘却修行,故无佛法。寺庙中韦陀殿上的扁额写著「三洲感应”四字,即四大部洲除去北拘卢洲。“郁单成七宝”,用以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资源全是自然成就。七宝是就娑婆世界说的,西方珍宝说之不尽。“横揽成万物”,指性德自然流露化成此世界一切万物。“光精明俱出”,形容万物之美,均有光彩,精美无缺,善好无与伦比。“著于无上下”,即是自性,如如之理。“著”是显著,人人皆能见到。“上下”是比喻,上下是相对的,我们是活在相对的世间,西方世界没有相对的,心意识中才有相对,真如本性中无有相对。“洞达无边际”,自性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皆能通达,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性,那有不知道的道理。
以上是把人事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的殊胜美好作一个简略的介绍,下面是佛劝勉我们发愿往生。“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精进,必须自己向内求,不能向外求。往生西方之条件是信愿行要达到清净平等觉,否则不能往生。而祖师大德又说,有强烈的信愿决定往生。这两种说法并无冲突。有了决定的信愿,其心必清净,二六时中只有一个方向与目标,理事皆明,修学就稳当了。自己的信心坚定,佛菩萨本愿威神方能加持得上,必定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尧言尧言忧无常。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此二句是说我们现前的真实利益。如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必定脱不了六道轮回。此处说五趣即天、人、畜、鬼、狱。不提阿修罗,除地狱外,阿修罗散居其他四道。楞严经讲得更详细,说七趣,另加一个仙道,仙人亦散居天人畜鬼四道。经中所说五趣、六道、七趣均指六道而言。真正发愿求往生,必然横超六道,三涂自然封闭。我们今生与过去生中造了不少恶业,可能杀过人欠过债,恶业必受果报,生到西方,一切恶报即可消除,消除之法是自己真正觉悟。觉悟之人绝不会再造恶业,如再造恶实在并未觉悟。有同修告诉我,听说某人已破产,我联想到财产是五家共有。真正聪明人有福报不享受,把钱布施出去。春秋时代有一位模范商人范蠡,他助越王勾践灭吴,为第一功臣。功成之后,隐退从商,改名为陶朱公,后来民众供奉他为财神爷。他作生意发了大财,不享受,把钱施舍给贫苦大众。其后另起炉犷,又发大财,三聚三散,全回馈于社会,把福报寄托众生方面,所以他的财永远不会失掉。我们生活够了,衣食要节俭,节俭是惜福。譬如每天存一元,一年就存三百六十元,用之于布施,放生印经,一生累积下来的福德不得了。有福无智,财富不是好东西,不但害自己而且害子孙。阿弥陀佛作大施生,建成这样美好的环境,供十方世界愿生西方者受用。生西以后,智慧功德不可思议,可以广度众生,比在六道中冤冤相报好得多了。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佛非常感慨,西方如此之好,往生也并不太难,可惜人不肯去。“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不逆违”是说很容易往生。此处之自然与前面所述之自然完全不同。前面自然指自性流露;此处自然指一旦被烦恼人情种种障碍所牵,就去不了西方啦。“捐志若虚空”,“捐”是舍弃,“志”是对世间的愿望,想作这个,想作那个,牵肠挂肚,都是往生的障碍,舍得干干净净,舍要心上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无妨碍,华严说事事无碍。心上牵挂就麻烦了,所以佛叫我们离相不要执著,都是由心里放下。如果事不妨碍清净心,舍与不舍都要动念头,顺其自然就对了。“勤行求道德”,一心一意的求道。道德在此地有其特殊讲法,“道”是念佛,“德”是往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凡是生到极乐世界者,其寿命与无量寿佛同,一切苦难连名字也听不到,何况事实。“何为著世事,尧言尧言忧无常”,应知此世界是苦海,没有一样是真实,全是虚假的。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此品以下共有五品经文,都是对修行非常重要。我们先要认识“修行”二字之定义,行是行为,佛把所有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的行动作为,口的言语,意的思想见解。身口意三类发生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谓之修行。自己的毛病过失,自己统统明了谓之“开悟”,这个开悟是解悟,并不管用,悟了要起修,还要改过自新,谓之“证悟”。我们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佛在五品经中提示比较容易犯的严重过失,叫我们知所警惕,确实遵行。此五品经连同前面一品共六品是叫我们如何去行。一定要念熟,记得清楚,起心动念,言词造作,均应依经为准则。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一般人一天到晚在这个剧恶极苦的世间,全都忙些不要紧的事。有人怀疑,除去为了生活,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呢?其实了生死出轮回更要紧。生必有死,死后到那里去?轮回确实真有,佛说不虚。“于此剧恶极苦之中”这一句话,我们在佛后三千年听到,领会得比从前人深刻,世人造恶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我们读历史,中国幅员最广,数千年来,虽有朝代兴替,而一般社会民众生活均处于安定、祥和、富裕的状况,高居世界第一等强国之列。中国之衰退不过近百年事,虽世风日下仍能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人人知道因果报应,纵然造恶也要收敛一点,不敢太放肆,他晓得恶有恶报。自从五四运动打椡孔家店以后,儒家的四维八德没有了,道德沦丧,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不要以为科技发达带来了生活的富裕与方便,而其副作用所带来的灾害,使人惶惶不安。中国古老民居,世代相传,可住上几百年,买一套家俱也要用上一百年,生活安定,社会祥和,过著朴素节俭的日子,悠哉游哉。我们今天处在这个动荡苦难的时代,为了生活,不得不勤身劳务,但是要安份知足,不可贪求。
有一次我在台北坐计程车,司机向我诉苦,说生活困难。我说:“衣食所花有限,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每天买菜能用几何?如果你与旁人比赛,人家穿时髦的衣服,你也要买一套,那就苦了。”他说对。世面上新产品电器与新款式衣服都叫“魔”,它会折磨你,受它的支配,使你一生勤苦都为它忙,作它的奴隶。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均指家族而言。“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每天忧虑妄想,不外利己损人的勾当。“无田忧田,无宅忧宅,有一少一,思欲齐等”,打妄想一点用都没有,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佛家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经文这一段话真是把人间的毛病说透了。一切财富皆为命中注定。聪明人要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有几所房地产的人,将来往生西方都有牵挂,如何处置财产,颇费踌躇,又恐怕子女们把它浪荡光了。若没有产业,毫无挂念,说走就走。人要想通了,情愿作客人,不作主人。
我在大陆与人闲谈,他们很羡慕美国人,汽车洋房,高级享受。我说美国人不如你们舒服;问何以故?我说,你们生活虽不富裕,但是没有负债过日子。美国人住房子坐汽车全是分期付款,有长达三十年者,几乎一生都在负债,实在没有中国人快乐,量入为出,吃饱穿暖就行了,无债一身轻。无论从事于何种行业,除日常生活外,如能有一点多余钱就作布施,把福报留在晚年享受,不会落空。不要吝财,也不要吝法。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谁都想要,若不修因,那里得到呢?“有一少一,思欲齐等”,世人都迷痴,总想同人家比,这是人世苦难的根源。等他到了小康的阶段,又怕水火盗贼,怨家债主,随时可能来侵夺。这种事天天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自己想难道就不会落在我的身上,能不反省吗?何况还有意外的天灾人祸。世人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