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P12

  ..续本文上一页他一样也放不下,只因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看透,所以“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由自己的家族扩大到社会大众,要相敬相爱,社会才能和谐,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存,事事都要考虑到整个社会。不可憎恨嫉妒,遇到不顺心的事,深思熟虑,自然可以想通,心就平静了。“有无相通”,有多余的财力,要济人之急。这是布施,布施不会落空,前面谈过,布施并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自然会得到福报,越花越有。我当年向章嘉大师学佛,他教我先学布施。我前生修慧不修福,所以今生没有福报,生活甚苦。早年从军,待遇微薄,忍痛行布施,后来果然有效,一年比一年好。最初出家,很少人供养,偶有所得,随手转施于人,决不保存,但是去而复来,生活亦较前自立。我不建道场,免得操心;达拉斯净宗学会道场不过最近一、二年的事,建好之后,由董事会负责管理。

  “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决定不能有贪心或吝啬;待人言色温和,不可互相违戾。佛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绝不给人添烦恼,这是学佛最基本的态度。

  现在有很多年轻有为之人来美求学,寒暑假还要打工,筹措学费,非常辛苦。我打算下次回台湾,透透消息,如有同修们肯发心,对于真正有品德好学生,我们愿意帮助他的学费,不必打工,希望他们在寒暑假来本会读中国古书及佛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必能为一切大众造福。我们培养人才不一定与我们自己有关系,眼光要看得远些。尤其是下一个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强盛之根要靠中国固有文化及大乘佛法。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人与人相处,偶尔烦恼习气现前,感到不愉快,发生嗔怒,如不加约束,以冤冤相报,非常可怕。学佛应恕人,不必认真,何况菩萨修行最重要的法门是忍辱波罗蜜,或某人有对不起我的言行,我应当设想,当他是我的大善知识,他叫我修, , 忍辱度,恭敬他还来不及,焉能怪他?世人总有一种强烈的报仇心态,虽一言之辱也永远忘不了。“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必须早些想破放下,从心里消除这个念头。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此段经文是叫我们舍离爱欲,断恶修善。六道众生不可能没有爱欲,若无爱欲,即不会在六道轮回。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六道中都是个人独去独来,被自己的业力所支配。业力中最重要的基因是念头,有念头就有业。一念善,果报在三善道;一念恶,果报在三恶道,一天造多少业,何况一年、一生?即使家庭眷属,二人念头不同,各人业力自异,自作自受,独生独死,无人能代。善恶念头之变化太快太大,追逐外面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善恶交杂,每个人所受的果报,分转六道,也大有区别。家亲恩爱眷属一转世就不认识了,何况人道寿命短,其他道均长,想再见面也不容易。所以佛劝我们,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还等待什么呢?修行一定要趁著身体强壮时,如打佛七,七天七夜佛声不断,年岁大的无法承受。古来高僧大德修行开悟证果多在年轻时代,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开悟时只二十四岁,就接受衣钵,这是足以警惕的。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此段经文讲愚痴,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天天造作而自己还以为修善。最要紧的是依据经典检验自己的心态行为,是不是如佛所说的情况一样。如有之,应知有所悔改。把佛法以外的余教当作信仰的中心,似应加以明辨。纵然在佛法之内,亦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应有所抉择。了义不了义之标准,不必依经文诠释,只要合乎自己的根性,使自己了生死出轮回、往生不退一生圆成佛道的是了义法门,否则,即不了义。上根人用功参禅,豁然大悟,成佛作祖。禅宗对他是了义,对我是不了义,因我智慧钝,不够资格,只好老实念佛。

  “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抵突”是抗拒正法,不信经法。此不仅指世间不信佛的人,已受三归的佛教徒亦复如是,对于修学法门往往自赞毁他。自己修净土而批评禅密,应知禅密均是佛说,如毁他则是谤法。自古以来修学禅密有成就者甚多,如毁他则是谤僧。诽谤三宝,心不清净,岂能往生?佛弟子修学的态度,应学华严善财五十三参的大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他人。“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眼光太近,只图现前享受,并不想脱离六道,超出轮回。生到西方纵然是下下品往生,再回来度生也是菩萨化身乘愿再来之人,无隔阴之迷,随意往来于六道。“迷于嗔恚,贪于财色”,世间人对五欲六尘,追求无厌,没有知足的时候,沉溺愈陷愈深,佛看到此种情况,说一声“哀哉可伤”。古代厚道的家庭,常为儿孙设想,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维持家道数代不衰。现代的人富贵荣华能维持一生亦甚难得。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早年未闻佛法,未遇圣教,也没有人同他们解说,不识道德为何物,不足为怪。但是对于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也不相信,且说没有这回事儿,殊觉可悯。人是动物之一,如果不能接受圣贤的教训,与禽兽又有什么分别。佛作太子时,出四门游览,看到老病死痛苦,深受感触,遂出家修道,建立一代时教,主要目的是在使众生脱苦。我出家前在公家上班,每天看报纸专看讣闻,心想慢慢总会轮到我,对人生渐感乏趣。如今再看看年轻时同事、同学、朋友,几乎三分之二都不在了,剩下的人也都身体衰弱,不复当年。

  上段经文并不难懂,说明生离死别,无法避免,“迭相顾恋”,以情欲维系,一般看来乃人之常情。但是佛菩萨对这些事的看法同我们不一样,要把这些悲哀情事产生的根源找出来,在造因上加以消除,乃是根本解决。所以要趁著身体尚未衰老之际,把握大好时光,专精修道,一旦寿命耗尽,想修也来不及了。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对正道圣道迷惑者多,解悟者少。错误的想法看法,引发众生各怀毒害之心,相互欺凌。违逆天良,任意造作罪业,因而折福折寿,堕入恶道,无有出期。鬼神无权干预人间事,他们不过如阳间的警察法官,只是在执行职务,并未授与福寿予夺之权,祸福均系自作自受。有何种心态自然即与某一道感应相聚,念阿弥陀佛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作恶者堕三涂,各有因果。三涂可不是好去处,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必须小心,远离众恶,不得稍忽。世间毒品只害人一生,贪著五欲六尘,害人生生世世。荣华富贵不可常保,应认真勤奋精进,求生净土,对我们这种根性乃是究竟了义法门,选这个法门乃真正智慧的抉择。何况在大乘经典中,文殊普贤诸大菩萨都是上上根人,均念佛求生净土,值得我们深思。在修学过程中,如遇人事或环境的障碍,信心稍有动摇,当生即不能成就。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何时能再遇到佛法,且更闻到净土法门,可能百千世之后都说不定。了解此种事实真相,要下定决心,当生必得成就。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弥勒菩萨听完佛说前面一章的教诲与禁戒之后,至为赞叹,觉得理论甚深,方法至为妥善。上从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有缘闻到佛讲经说法,都能得到佛的恩惠,依佛所教的方法去作,皆可脱离苦海。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佛虽不在世,能读到佛的经典,等于当面受教;果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亦能得到佛昔时讲经会众所得的利益。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菩萨通称三贤十圣,初地至等觉十一个位子,谓之圣人。“光明彻照,洞达无极”,这两句是形容佛以智慧慈悲加持一切众生,其方法是讲经说法,流传经典。佛是人民导师,难值难遇,弥勒生值佛时,亲自遇到佛,乃第一难。同时又遇到佛宣讲无量寿经,乃第二难。假如遇到佛而遇不到无量寿经,至多来生不会落三恶道,但也不容易出离三界;若是听到念佛法门,决定往生不退成佛。弥勒菩萨全遇到了,所以茅塞顿开,欢喜无量。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窐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世间第一善是敬佛。佛是老师,对老师起敬,依其教导,必得利益。不是佛要我们恭敬他,是受教者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