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一樣也放不下,只因對于事實真相沒有看透,所以“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由自己的家族擴大到社會大衆,要相敬相愛,社會才能和諧,民衆才能安居樂業。人不能離開群衆而獨存,事事都要考慮到整個社會。不可憎恨嫉妒,遇到不順心的事,深思熟慮,自然可以想通,心就平靜了。“有無相通”,有多余的財力,要濟人之急。這是布施,布施不會落空,前面談過,布施並不希望人家回報,但是自然會得到福報,越花越有。我當年向章嘉大師學佛,他教我先學布施。我前生修慧不修福,所以今生沒有福報,生活甚苦。早年從軍,待遇微薄,忍痛行布施,後來果然有效,一年比一年好。最初出家,很少人供養,偶有所得,隨手轉施于人,決不保存,但是去而複來,生活亦較前自立。我不建道場,免得操心;達拉斯淨宗學會道場不過最近一、二年的事,建好之後,由董事會負責管理。
“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決定不能有貪心或吝啬;待人言色溫和,不可互相違戾。佛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絕不給人添煩惱,這是學佛最基本的態度。
現在有很多年輕有爲之人來美求學,寒暑假還要打工,籌措學費,非常辛苦。我打算下次回臺灣,透透消息,如有同修們肯發心,對于真正有品德好學生,我們願意幫助他的學費,不必打工,希望他們在寒暑假來本會讀中國古書及佛學,爲國家爲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必能爲一切大衆造福。我們培養人才不一定與我們自己有關系,眼光要看得遠些。尤其是下一個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國家一定會強盛起來,強盛之根要靠中國固有文化及大乘佛法。
“或時心诤,有所恚怒”,人與人相處,偶爾煩惱習氣現前,感到不愉快,發生嗔怒,如不加約束,以冤冤相報,非常可怕。學佛應恕人,不必認真,何況菩薩修行最重要的法門是忍辱波羅蜜,或某人有對不起我的言行,我應當設想,當他是我的大善知識,他叫我修, , 忍辱度,恭敬他還來不及,焉能怪他?世人總有一種強烈的報仇心態,雖一言之辱也永遠忘不了。“後世轉劇,至成大怨”,必須早些想破放下,從心裏消除這個念頭。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此段經文是叫我們舍離愛欲,斷惡修善。六道衆生不可能沒有愛欲,若無愛欲,即不會在六道輪回。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六道中都是個人獨去獨來,被自己的業力所支配。業力中最重要的基因是念頭,有念頭就有業。一念善,果報在叁善道;一念惡,果報在叁惡道,一天造多少業,何況一年、一生?即使家庭眷屬,二人念頭不同,各人業力自異,自作自受,獨生獨死,無人能代。善惡念頭之變化太快太大,追逐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善惡交雜,每個人所受的果報,分轉六道,也大有區別。家親恩愛眷屬一轉世就不認識了,何況人道壽命短,其他道均長,想再見面也不容易。所以佛勸我們,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還等待什麼呢?修行一定要趁著身體強壯時,如打佛七,七天七夜佛聲不斷,年歲大的無法承受。古來高僧大德修行開悟證果多在年輕時代,惠能大師在五祖會下開悟時只二十四歲,就接受衣缽,這是足以警惕的。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此段經文講愚癡,善惡不辨,是非不明,天天造作而自己還以爲修善。最要緊的是依據經典檢驗自己的心態行爲,是不是如佛所說的情況一樣。如有之,應知有所悔改。把佛法以外的余教當作信仰的中心,似應加以明辨。縱然在佛法之內,亦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應有所抉擇。了義不了義之標准,不必依經文诠釋,只要合乎自己的根性,使自己了生死出輪回、往生不退一生圓成佛道的是了義法門,否則,即不了義。上根人用功參禅,豁然大悟,成佛作祖。禅宗對他是了義,對我是不了義,因我智慧鈍,不夠資格,只好老實念佛。
“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抵突”是抗拒正法,不信經法。此不僅指世間不信佛的人,已受叁歸的佛教徒亦複如是,對于修學法門往往自贊毀他。自己修淨土而批評禅密,應知禅密均是佛說,如毀他則是謗法。自古以來修學禅密有成就者甚多,如毀他則是謗僧。誹謗叁寶,心不清淨,豈能往生?佛弟子修學的態度,應學華嚴善財五十叁參的大善知識,自己謙虛,贊歎他人。“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眼光太近,只圖現前享受,並不想脫離六道,超出輪回。生到西方縱然是下下品往生,再回來度生也是菩薩化身乘願再來之人,無隔陰之迷,隨意往來于六道。“迷于嗔恚,貪于財色”,世間人對五欲六塵,追求無厭,沒有知足的時候,沈溺愈陷愈深,佛看到此種情況,說一聲“哀哉可傷”。古代厚道的家庭,常爲兒孫設想,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維持家道數代不衰。現代的人富貴榮華能維持一生亦甚難得。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疊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早年未聞佛法,未遇聖教,也沒有人同他們解說,不識道德爲何物,不足爲怪。但是對于生死輪回,善惡因果報應也不相信,且說沒有這回事兒,殊覺可憫。人是動物之一,如果不能接受聖賢的教訓,與禽獸又有什麼分別。佛作太子時,出四門遊覽,看到老病死痛苦,深受感觸,遂出家修道,建立一代時教,主要目的是在使衆生脫苦。我出家前在公家上班,每天看報紙專看訃聞,心想慢慢總會輪到我,對人生漸感乏趣。如今再看看年輕時同事、同學、朋友,幾乎叁分之二都不在了,剩下的人也都身體衰弱,不複當年。
上段經文並不難懂,說明生離死別,無法避免,“疊相顧戀”,以情欲維系,一般看來乃人之常情。但是佛菩薩對這些事的看法同我們不一樣,要把這些悲哀情事産生的根源找出來,在造因上加以消除,乃是根本解決。所以要趁著身體尚未衰老之際,把握大好時光,專精修道,一旦壽命耗盡,想修也來不及了。
惑道者衆。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爲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對正道聖道迷惑者多,解悟者少。錯誤的想法看法,引發衆生各懷毒害之心,相互欺淩。違逆天良,任意造作罪業,因而折福折壽,墮入惡道,無有出期。鬼神無權幹預人間事,他們不過如陽間的警察法官,只是在執行職務,並未授與福壽予奪之權,禍福均系自作自受。有何種心態自然即與某一道感應相聚,念阿彌陀佛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作惡者墮叁塗,各有因果。叁塗可不是好去處,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必須小心,遠離衆惡,不得稍忽。世間毒品只害人一生,貪著五欲六塵,害人生生世世。榮華富貴不可常保,應認真勤奮精進,求生淨土,對我們這種根性乃是究竟了義法門,選這個法門乃真正智慧的抉擇。何況在大乘經典中,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都是上上根人,均念佛求生淨土,值得我們深思。在修學過程中,如遇人事或環境的障礙,信心稍有動搖,當生即不能成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何時能再遇到佛法,且更聞到淨土法門,可能百千世之後都說不定。了解此種事實真相,要下定決心,當生必得成就。
心得開明第叁十四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爲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爲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彌勒菩薩聽完佛說前面一章的教誨與禁戒之後,至爲贊歎,覺得理論甚深,方法至爲妥善。上從等覺菩薩下至惡道衆生,有緣聞到佛講經說法,都能得到佛的恩惠,依佛所教的方法去作,皆可脫離苦海。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佛雖不在世,能讀到佛的經典,等于當面受教;果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亦能得到佛昔時講經會衆所得的利益。
“佛爲法王,尊超群聖”,菩薩通稱叁賢十聖,初地至等覺十一個位子,謂之聖人。“光明徹照,洞達無極”,這兩句是形容佛以智慧慈悲加持一切衆生,其方法是講經說法,流傳經典。佛是人民導師,難值難遇,彌勒生值佛時,親自遇到佛,乃第一難。同時又遇到佛宣講無量壽經,乃第二難。假如遇到佛而遇不到無量壽經,至多來生不會落叁惡道,但也不容易出離叁界;若是聽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不退成佛。彌勒菩薩全遇到了,所以茅塞頓開,歡喜無量。
佛告彌勒。敬于佛者。是爲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衆惡源。遊步叁界。無所窐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世間第一善是敬佛。佛是老師,對老師起敬,依其教導,必得利益。不是佛要我們恭敬他,是受教者蒙…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