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13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誨得到真實利益而對佛尊敬。世間講尊師重道,對老師不尊敬,老師再認真,學生也得不到利益。老師絕無私心、偏心,希望學生將所教的能完全作到。有些學生對老師恭敬頂禮,唯唯諾諾,背後對老師所講完全不能照作;這種陽奉陰違的學生,老師絕不願意教導。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最真實之法即是念佛,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之大總持法門,切莫稍存疑惑。“拔諸愛欲,杜衆惡源”,愛欲是業障,業障不斷,臨命終時,它必來作阻礙,自無法往生。一切諸惡的根源,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大煩惱,必令其不起作用。用什麼方法拔除愛欲惡源最爲得力?一句阿彌陀佛是妙法。深信切願,念念求生淨土,佛號決不放松,則惡源減輕,慢慢不起作用,即可帶業往生。佛號得力能把一切妄想貪嗔癡慢降伏著。

  金剛經講“雲何降伏其心”,此心即妄想雜念。金剛經所用的方法我們用不上,所以這個法門比金剛經殊勝。全部金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答覆須菩提所問兩個問題: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心”?一個是“應雲何住”?但是我們的答覆比金剛經簡單。一、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二、應雲何住?阿彌陀佛。

  “遊步叁界,無所窐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菩薩可以遊步叁界,在六道輪回中幫助苦難衆生,將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一句名號上,往生不退成佛。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爲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關于六道情況,佛說的雖然不多,但已說盡。十方諸佛世界六道衆生,生老病死,舍身受身,永無休止,苦不可言,實在無有可樂之事。叁界均苦,欲界中苦苦、壞苦、行苦全有。生到四禅天謂之色界,欲伏住了,財色名食睡沒有了,無苦苦,而有壞苦、行苦。生到無色界,無色身,只有神識,沒有壞苦,而有行苦,壽命有限度,到了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尚有行苦,不能永遠保持不動。一旦命終,仍入輪回。此事搞明白了,要下定決心,洗除心中之汙染、妄想執著。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此爲開始修行之基本善法。世間善法以不妄語爲先,孔子說:“人無信不立。”美國亦以信爲第一要件。真正發心,斷惡修善,必須先以忠信開始,表裏一如。真正至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乘願再來,雖然一生認真努力不過幾十年的勤勞而已。以後生到西方,快樂無極,永脫輪回,不再有苦惱,壽命千萬劫,自在隨意。各人應自己努力,堅持念佛法門,決不更改。如念佛稍存疑悔,可能生到邊地,五百年中不能見佛,過後仍可生西,這就算不錯了。若改學其他法門,仍難脫輪回,因爲其他法門須斷見思,否則不能出叁界。

  濁世惡苦第叁十五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爲衆惡。甚爲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爲劇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佛在此品經文中詳細說明此世界狀況,勸導我們斷惡修善,離苦得樂。德行的標准即在斷惡,如身心有過失,造惡業,則端心正意就作不到。端心正意與儒家德學基礎建立在誠意正心上是相同的。過去社會人口少,風俗誠樸,佛法教學之推行比較容易,相信並肯修行有成就者多。現在的社會變遷太大,幾乎無法想像。孔子說:“百世可知也。”因爲當時尚有個標准存在,無論過與不及,總不會太離譜。如今世人已把道德倫常舍棄,生活漫無標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均無道義可循,純講利害,變化多端,難以逆料。

  以整個大宇宙言,十方世界善多惡少,容易開導教化,惟此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最爲劇苦。所謂“五惡”即“殺、盜、淫、妄、酒”,乃戒經中常說的。佛在此娑婆世界作佛,教我們先舍五惡,五惡是因,五痛是果。例如造殺生的因,感受病痛短命之報;反而言之,健康長壽是由于不殺生而來。佛在大乘經典中勸菩薩莫吃衆生肉,倘若習俗難免,可通融吃叁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爲己殺者。現在美國超級市場陳列的肉類即合乎此項標准。第二爲偷盜,其果報是貪窮,要想財富保存不失,切不可存盜心,否則自己的財富不會保持長久。第叁爲邪淫,人人皆希望自己家庭和諧、興旺、美滿,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絕對禁止邪淫。第四爲妄語,我們在社會上作事必須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信任,言語之間絕對要誠實。第五爲飲酒,酒本身無罪過,飲醉會亂性,處世待人容易失誤,而且易于犯罪。佛法戒律雖多,最嚴重的就是這五條,從初發心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戒律。

  念佛希望往生淨土,如果這五條戒律作不到,念得再多再好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造五惡即非善人,與他們格格不入,自然就不會同他們在一齊。祖師大德常說持戒念佛,欲知戒律範圍,在本經中均可找到,不必他求。“痛”是現世果報,“燒”是來世叁塗果報。“降化其意”,“降”是降伏,“意”是念頭,即貪嗔癡慢,“化”是轉化,轉煩惱爲菩提,轉殺害爲慈悲,然後就會很歡喜行五善,五善就是五戒。自然就感到福德降臨,健康長壽,事業順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

  何等爲五。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疊相吞啖。不知爲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爲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世人常說,弱肉強食,此話聽來,似乎像真理,其實非也,乃冤冤相報,互相殘殺。佛在楞嚴經上說:“羊死爲人,人死爲羊。”你今天先殺它,它來生轉世爲人再殺你,因爲人是輪回的,如有冤仇,必互相報複,迄無了時。早年我在臺北講經,有一位吳老居士,每天來聽經。他過去在上海作生意,晚年學佛。他告訴我,他有一位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上海某一德國公司工作,人甚老實,作事勤快,頗蒙老板信任。不料戰事爆發,德國老板即將公司業務交他全權代理。回國以後,迄無消息,可能陣亡。此友繼續經營公司業務,獲利頗豐。此友後生一子,倒也聰明伶俐,惟喜揮霍。有一天此友作五十大壽,來賓甚多。在席間發現其子的相貌極像德國老板,此友深明佛法,當時對大家宣布所有自己的財産一律移交其子掌管。後話如何,不得而知,果真其子是德國老板後身來索債,不如趁早還之,或可保存一部份家業。由此可見,家庭親眷相聚,不外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四種因緣,如能看透,把孽緣轉變爲法緣,則是家族之大幸。

  前面所說的冤冤相報,並不能恰到好處,總會過頭,來生再尋隙相殘,無有已時。世間刀兵之災即起源于殺生,要想世上沒有戰爭,佛說除非衆生不吃肉。富人最易犯殺戒,爲了滿足口腹之欲,多害生命,花報就在今生。現在許多人患老人病,輾轉床第,叁班護理人員輪流侍候,細究其致病之由,總不外生活享受有逾于常人者。在臺灣佛門中有位廣化法師,精研戒律,且有著述。出家前與我同在軍中服務,他管軍需,用錢方便,每天吃一只雞,經年如此。後來出家修行相當認真。有一天洗澡,見到滿浴室的雞,到處亂飛,他就東躲西藏,倉卒間把腿摔斷,架著雙拐,成爲殘廢。他說我這是學佛持戒,重報輕受。假如他不學佛,恐怕果報更慘。回向偈雲: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願我將來成佛,先度叁途中特別與我有怨恨者,希望在我修道期間,莫給我阻礙,我若早成佛道,冤家債主也都有得度的機緣。

  “不知爲善,後受殃罰”,此殃罰即五痛五燒。遇到動物要爲它們念佛回向。若能令其皈依叁寶更好,此與一般叁皈依不同,應改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

  “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過去生中不信道德,不肯爲善,殺生太多。學佛人應對殘障人士生同情心、憐憫心,以平等慈悲心開導他們,令其明了因果,真正忏悔。若其忏悔力量勇猛,信心堅定,感應不可思議,在傳記中屢見不鮮。若謂何以有如此靈驗,佛經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至于善的果報,“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我們前生未作大善大惡,所以果報平常,六根無缺,無財富,無地位,只有保持一個人身而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學佛之後知道惡報非常可怕,故絕不敢爲惡。欲求善果,積德行善,自會得到。如袁了凡居士,受雲谷禅師之教,積極行善,後半生命運幾與雲南孔老先生推算者大有改善。了凡四訓就是一個千真萬確的實例。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印送佛經善書,勸勉世人,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曾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等廣爲提倡。信徒有所供養,全數交其自辦的弘化社印書。以上叁種共印二十余版,每版一、二萬冊或五、七萬冊不等,我約略估計至少印了叁百萬冊。當初以爲這些並非佛經,爲何印如此之多,以後才明白大師的苦心。如人不能深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