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28

  ..續本文上一頁行可歸納爲叁大類,對人、有情衆生;對物、無情衆生;對事。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說的很多。在本經經題中將如來所行分爲叁類,即清淨行、平等行、覺行。此叁者爲總綱領,如心行不違背總綱領,即是隨順如來行,若落實在事相上真是無量無邊。

  淨宗同修將如來所行歸納爲五個科目,第一個即觀經的叁福(1)。佛說此叁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叁歸,具足重戒,不犯威儀。重戒即五戒十善,如作得清淨就解脫了,楞嚴經內有一段經文四種清淨明誨,講得非常詳細,可作本經之補充。第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很難懂也很難講,古來大德說的艱深,不容易懂,也有的太簡略,看了之後,也抓不到綱領。在古人注疏中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對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講的很詳細,亦可作本經的補充材料。

  六和(2)是處衆,在社會上與大衆相處,共有六條,必須遵守。一、見和同解,即建立共識。二、戒和同修,每人都守法,社會即安甯。叁、身和同住,和諧相處,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或一個道場。四、口和無爭,爭論不休爲動亂的根源。最重要的是第一條見和同解,意見相同即無糾紛,用教育可以作好。佛法傳來以前,中國古聖先賢就注意到教育問題。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中國從前是以孔孟思想爲教學的標准,宋朝朱熹編四書,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中之兩篇,他把它取出來作單行本,再取論語孟子編成四書,此即中國人建立共識的基礎。四書編輯的構想與華嚴的架構很相似,我想朱熹讀過華嚴的。華嚴有理論、方法、表演,仔細看四書也一樣,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孔孟如何把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極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國讀書人以孔孟作榜樣,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佛教傳到中國後,大乘佛法與中國固有文化儒家思想不謀而合。五、意和同悅,大家歡歡喜喜共處在一起,沒有任何摩擦。六、利和同均。利是絕對不能均的,富貴貧賤是宿世行爲之果報。明理之後,富者肯布施,貧者肯安份,對富人能尊敬,使貧富生活能接近平等而已,此要靠教育,如教育失敗,必然天下大亂。現在的教育注重科技,從前注重倫理,教民衆如何作人,明白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間的關系,長幼有序,各有應盡之責,儒佛教育極爲相似。其次是叁學(3)戒、定、慧。六度(4)是菩薩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條守則,必須遵守的。最高的法門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5),普賢行最要緊的是拓開心量,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然後才能作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把如來所行簡單的只取五個科目: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生活規範依此五條,已完全包括在內。種善根修福報,五科足矣。然後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當生有望。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 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處闇 不能開導于他路

  此品經文是接著前一品的重頌。有機會聽到這個念佛法門,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于此正法不能聞。一方面是自己的善根成熟,一方面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所以一接觸這個法門即生大歡喜心。“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指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的衆生,因其造作十惡,貢高我慢,懈怠放逸,懶散不能精進,這些都是不能相信此法門的障礙。此處邪見之意義較爲狹窄,專指不能相信這部經典,不能認真念佛求生淨土。各位應知,佛當年在世說了許多經典法門,凡接觸者均受其益。佛滅度迄今已叁千余年,衆生之業障煩惱習氣比從前人加重,其他法門已經不靈。諸位不妨試試看,依照經典修行,能使心地清淨、煩惱少、智慧開,唯有這個淨土法門仍然有效。前面讀過,佛法將滅時,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最後半偈是比喻,把惡驕懈怠及邪見之人比喻作盲人,不認識此法門,所以沒有辦法開導他到一條永脫輪回成佛作祖的光明之路。

  唯曾于佛植衆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叁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佛植衆善,救世之行方能修”,唯獨過去生中曾經于諸佛如來植諸衆善,在前面曾讀過阿阇王子過去生中住菩薩道,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其善根還不能發現。由此可知,如深信此法門念佛求生淨土,遠遠超過阿阇王子。所以經上講供佛數量都說無量無邊。無量是印度一個大數字。比四百億超過很多,四百億還可以想像,無量無邊之數,幾乎無法想像。既然植諸衆善,心善自然行善,念念想幫助六道衆生,脫離輪回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此人有如是心念與行持,乃真正菩薩,爲佛第一弟子,自非凡人。聽到此經之後,要能深入理解,多讀多聽,以真誠心聽後容易開悟。明白其理論與因果事實,虔誠接受,保持不失。

  “聞已受持”是自利,“書寫、讀誦、贊演、供養”是自他兩利,顯示出無盡真實救世之心。我們得到利益,如何報佛恩報師恩?不是佛與曆代祖師代代相傳,我們如何知道這個法門。回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如光是口念而無行動,則是打妄語。佛對我們什麼需求都沒有,唯一的報恩方法是助佛宣傳。

  “讀”是看著經本念,“誦”是不看經本背誦。每天隨時隨地均可背誦。全經不易背誦,可選擇本經最重要的第六品四十八願,此爲淨土宗根本的依據。其次是叁十二品至叁十七品,此數品全是戒律。在臺中時李老師說,臺中蓮社社員名冊上登記者有二十五萬人,其曆年亡故人數中往生者,不過萬分之叁、五而已,何以比例如此之少,其原因就是犯了本經卅二至卅七品中佛講的毛病。對經文須首先念熟,然後背誦,每日早晚各念一遍,檢點自己身心有無過失,此乃真正修行。“贊”是贊歎,講經說法即是贊。有此意願,隨時隨地爲人演說,勸導他人。“演”是表演,把經典所說的納入生活行爲。演屬身教,贊屬言教,“救世之行”是意念屬意教,自行化他,身語意叁業與佛教誨統統相應。供養以法供養爲最,此法門是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法供養。如果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即等于佛給我們授記。現在亂世,天災人禍不斷,且無法預防,如突然災害降臨,決不可貪生怕死,心中保持鎮靜,一本平時精誠向往之心,定可乘佛威德,榮登極樂。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 信慧聞法難中難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如來智慧深廣無盡,但此智慧非佛一人所專有。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發展成煩惱所知二障,實際上自己障礙了自己。凡有障礙絕見不到究竟圓滿的智慧,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障礙雖輕微,畢竟也會發生作用,對于究竟圓滿的智慧還不能完全徹底明了,只有成佛,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辟支佛、菩薩煩惱未斷盡,焉能知道真如本性之圓滿智慧德能。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功”,講的修持;“德”,講的果德,此德字與得失之得同。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是國王的身份,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發心出家修道,聽經千億歲,修持五劫,這是他所下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是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故一分工夫有一分果德,十分工夫有十分果德。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佛這幾句話,不僅是勸我們,而且是警惕我們。這個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菩薩以下如非佛威神加持,不但說不出來,連信心都難産生。我們今天讀到這部經典,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實在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複蒙十方如來威神加持,絕非偶然。人身難得,失人身很容易,仔細想想,會相信佛講的是正確的。冷靜的反省一下,這一天或這一個月,我們起心動念,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善惡念那一種強,強者先牽,來生到那一道去念頭在作主。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如是妙法幸聽聞 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 佛說此人真善友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這兩句話實在了不起,要特別重視。讀此經後,依經而行,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此人此生即成佛,其行持已超過普賢。佛是真語、實語、如語者。普賢菩薩無量劫修持,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曆五十一個位次,在華藏世界,證得等覺補處菩薩,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我們以凡夫身,信願持名,一步登天,他一定佩服我們,所以諸佛菩薩贊歎尊敬真念佛人,魔亦不敢侵犯。從今以後把世緣放下,由心上放下,事上仍照世間法去作,心裏絕不染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勸勉我們中間如有博學多聞真正智慧的人士,應當相信佛所說的真實教誨。佛在此經說出叁種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在一般大乘經中很難看到同時說出叁種真實。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此經由開經一直說到此處,我們真很慶幸的聽到全經的內容,遇到這個法門實在不容易,豈只百千萬劫,有許多人遇到聽到而歡喜心生不起來,因其業障深重,何時業障消除,歡喜心自然生起。“受持”是自修,“廣度”是助人,未有求于我者也要主動去引導他,依此法門修,萬修萬人去。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衆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二十億衆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四十億菩薩。于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衆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佛說法時,每人的心量、智慧、煩惱、業障、習氣都不同,各人聽後所得利益亦不一樣。當時參加法會者依本經前面所述,只有二萬人,而此處所說萬二千那由他億衆生,似不相符。應知肉眼看不見的他方世界來的衆生太多了。其中小乘人心量小,有堅固的執著,只得法眼淨。法眼淨是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又有二十億衆生得小乘阿那含叁果,六千八百人證阿羅漢,四十億菩薩住不退轉,二十五億衆生得圓初住。另外還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此指娑婆世界衆生並無意願成佛,而聽經之後才初發心,“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這些衆生非常幸運,聞佛說法之後,發願往生,皆能如願,連今天我們這一幫人也算在內。我們雖然是凡夫,煩惱未斷,而往生之後,智慧、神通、道力,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加持,幾與阿彌陀佛相同。與那個世界有緣即可以到該世界度化衆生,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複有十方佛刹。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爾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複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複爲一切衆生普遍授記,凡依此法門修學的,或現在生,或未來生,皆能往生見到阿彌陀佛,其人數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之多,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如願意接受,即須皈依叁寶。皈依重實質,而在形式上是對佛的誓願,既發誓願,必須遵守。實際上“佛”是自性覺,“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皈依叁寶以此叁條爲修學的依據。從理論上落實在事相上,“佛”是阿彌陀佛,“法”是無量壽經,“僧”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也是前面所讀的救世之行。把這部經推薦與衆生,才真是救苦救難。大勢至叫我們“淨念相繼”,此生能否往生,關鍵在此,凡是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或見到阿彌陀佛的像,皆與阿彌陀佛有緣。我們盡量把佛經佛像介紹與親朋好友,才算是真報佛恩。

  “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釋迦牟尼佛爲衆生說此無比無上的大法,天地鬼神都感動,天人作妙音樂,出隨喜聲,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呈祥瑞之象,真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最後一句“信受奉行”四個字,我們如果能切實遵行,就是無量壽會中之一員,授記者之一,亦爲諸佛如來所護念者之一,有這種殊勝利益,真使我們感戴無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