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可归纳为三大类,对人、有情众生;对物、无情众生;对事。佛在大小乘经典中说的很多。在本经经题中将如来所行分为三类,即清净行、平等行、觉行。此三者为总纲领,如心行不违背总纲领,即是随顺如来行,若落实在事相上真是无量无边。
净宗同修将如来所行归纳为五个科目,第一个即观经的三福(1)。佛说此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重戒,不犯威仪。重戒即五戒十善,如作得清净就解脱了,楞严经内有一段经文四种清净明诲,讲得非常详细,可作本经之补充。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发菩提心很难懂也很难讲,古来大德说的艰深,不容易懂,也有的太简略,看了之后,也抓不到纲领。在古人注疏中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的很详细,亦可作本经的补充材料。
六和(2)是处众,在社会上与大众相处,共有六条,必须遵守。一、见和同解,即建立共识。二、戒和同修,每人都守法,社会即安宁。三、身和同住,和谐相处,同住在一个城市、一个乡村、或一个道场。四、口和无争,争论不休为动乱的根源。最重要的是第一条见和同解,意见相同即无纠纷,用教育可以作好。佛法传来以前,中国古圣先贤就注意到教育问题。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从前是以孔孟思想为教学的标准,宋朝朱熹编四书,大学中庸原来是礼记中之两篇,他把它取出来作单行本,再取论语孟子编成四书,此即中国人建立共识的基础。四书编辑的构想与华严的架构很相似,我想朱熹读过华严的。华严有理论、方法、表演,仔细看四书也一样,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孔孟如何把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极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国读书人以孔孟作榜样,读书的目的志在圣贤。佛教传到中国后,大乘佛法与中国固有文化儒家思想不谋而合。五、意和同悦,大家欢欢喜喜共处在一起,没有任何摩擦。六、利和同均。利是绝对不能均的,富贵贫贱是宿世行为之果报。明理之后,富者肯布施,贫者肯安份,对富人能尊敬,使贫富生活能接近平等而已,此要靠教育,如教育失败,必然天下大乱。现在的教育注重科技,从前注重伦理,教民众如何作人,明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关系,长幼有序,各有应尽之责,儒佛教育极为相似。其次是三学(3)戒、定、慧。六度(4)是菩萨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条守则,必须遵守的。最高的法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5),普贤行最要紧的是拓开心量,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然后才能作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把如来所行简单的只取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生活规范依此五条,已完全包括在内。种善根修福报,五科足矣。然后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圆成佛道,当生有望。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 不能开导于他路
此品经文是接著前一品的重颂。有机会听到这个念佛法门,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于此正法不能闻。一方面是自己的善根成熟,一方面是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一接触这个法门即生大欢喜心。“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指不能接受这个法门的众生,因其造作十恶,贡高我慢,懈怠放逸,懒散不能精进,这些都是不能相信此法门的障碍。此处邪见之意义较为狭窄,专指不能相信这部经典,不能认真念佛求生净土。各位应知,佛当年在世说了许多经典法门,凡接触者均受其益。佛灭度迄今已三千余年,众生之业障烦恼习气比从前人加重,其他法门已经不灵。诸位不妨试试看,依照经典修行,能使心地清净、烦恼少、智慧开,唯有这个净土法门仍然有效。前面读过,佛法将灭时,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最后半偈是比喻,把恶骄懈怠及邪见之人比喻作盲人,不认识此法门,所以没有办法开导他到一条永脱轮回成佛作祖的光明之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唯独过去生中曾经于诸佛如来植诸众善,在前面曾读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其善根还不能发现。由此可知,如深信此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远远超过阿阇王子。所以经上讲供佛数量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是印度一个大数字。比四百亿超过很多,四百亿还可以想像,无量无边之数,几乎无法想像。既然植诸众善,心善自然行善,念念想帮助六道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此人有如是心念与行持,乃真正菩萨,为佛第一弟子,自非凡人。听到此经之后,要能深入理解,多读多听,以真诚心听后容易开悟。明白其理论与因果事实,虔诚接受,保持不失。
“闻已受持”是自利,“书写、读诵、赞演、供养”是自他两利,显示出无尽真实救世之心。我们得到利益,如何报佛恩报师恩?不是佛与历代祖师代代相传,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法门。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光是口念而无行动,则是打妄语。佛对我们什么需求都没有,唯一的报恩方法是助佛宣传。
“读”是看著经本念,“诵”是不看经本背诵。每天随时随地均可背诵。全经不易背诵,可选择本经最重要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此为净土宗根本的依据。其次是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此数品全是戒律。在台中时李老师说,台中莲社社员名册上登记者有二十五万人,其历年亡故人数中往生者,不过万分之三、五而已,何以比例如此之少,其原因就是犯了本经卅二至卅七品中佛讲的毛病。对经文须首先念熟,然后背诵,每日早晚各念一遍,检点自己身心有无过失,此乃真正修行。“赞”是赞叹,讲经说法即是赞。有此意愿,随时随地为人演说,劝导他人。“演”是表演,把经典所说的纳入生活行为。演属身教,赞属言教,“救世之行”是意念属意教,自行化他,身语意三业与佛教诲统统相应。供养以法供养为最,此法门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供养。如果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即等于佛给我们授记。现在乱世,天灾人祸不断,且无法预防,如突然灾害降临,决不可贪生怕死,心中保持镇静,一本平时精诚向往之心,定可乘佛威德,荣登极乐。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如来智慧深广无尽,但此智慧非佛一人所专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发展成烦恼所知二障,实际上自己障碍了自己。凡有障碍绝见不到究竟圆满的智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障碍虽轻微,毕竟也会发生作用,对于究竟圆满的智慧还不能完全彻底明了,只有成佛,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辟支佛、菩萨烦恼未断尽,焉能知道真如本性之圆满智慧德能。
“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功”,讲的修持;“德”,讲的果德,此德字与得失之得同。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是国王的身份,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发心出家修道,听经千亿岁,修持五劫,这是他所下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是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故一分工夫有一分果德,十分工夫有十分果德。
“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佛这几句话,不仅是劝我们,而且是警惕我们。这个法门只有佛才能开示,菩萨以下如非佛威神加持,不但说不出来,连信心都难产生。我们今天读到这部经典,能信、能解、能愿、能行,实在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复蒙十方如来威神加持,绝非偶然。人身难得,失人身很容易,仔细想想,会相信佛讲的是正确的。冷静的反省一下,这一天或这一个月,我们起心动念,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恶念那一种强,强者先牵,来生到那一道去念头在作主。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这两句话实在了不起,要特别重视。读此经后,依经而行,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此人此生即成佛,其行持已超过普贤。佛是真语、实语、如语者。普贤菩萨无量劫修持,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历五十一个位次,在华藏世界,证得等觉补处菩萨,念佛发愿求生净土。我们以凡夫身,信愿持名,一步登天,他一定佩服我们,所以诸佛菩萨赞叹尊敬真念佛人,魔亦不敢侵犯。从今以后把世缘放下,由心上放下,事上仍照世间法去作,心里绝不染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劝勉我们中间如有博学多闻真正智慧的人士,应当相信佛所说的真实教诲。佛在此经说出三种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在一般大乘经中很难看到同时说出三种真实。
“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此经由开经一直说到此处,我们真很庆幸的听到全经的内容,遇到这个法门实在不容易,岂只百千万劫,有许多人遇到听到而欢喜心生不起来,因其业障深重,何时业障消除,欢喜心自然生起。“受持”是自修,“广度”是助人,未有求于我者也要主动去引导他,依此法门修,万修万人去。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佛说法时,每人的心量、智慧、烦恼、业障、习气都不同,各人听后所得利益亦不一样。当时参加法会者依本经前面所述,只有二万人,而此处所说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似不相符。应知肉眼看不见的他方世界来的众生太多了。其中小乘人心量小,有坚固的执著,只得法眼净。法眼净是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又有二十亿众生得小乘阿那含三果,六千八百人证阿罗汉,四十亿菩萨住不退转,二十五亿众生得圆初住。另外还有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此指娑婆世界众生并无意愿成佛,而听经之后才初发心,“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这些众生非常幸运,闻佛说法之后,发愿往生,皆能如愿,连今天我们这一帮人也算在内。我们虽然是凡夫,烦恼未断,而往生之后,智慧、神通、道力,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几与阿弥陀佛相同。与那个世界有缘即可以到该世界度化众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复为一切众生普遍授记,凡依此法门修学的,或现在生,或未来生,皆能往生见到阿弥陀佛,其人数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之多,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如愿意接受,即须皈依三宝。皈依重实质,而在形式上是对佛的誓愿,既发誓愿,必须遵守。实际上“佛”是自性觉,“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皈依三宝以此三条为修学的依据。从理论上落实在事相上,“佛”是阿弥陀佛,“法”是无量寿经,“僧”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也是前面所读的救世之行。把这部经推荐与众生,才真是救苦救难。大势至叫我们“净念相继”,此生能否往生,关键在此,凡是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或见到阿弥陀佛的像,皆与阿弥陀佛有缘。我们尽量把佛经佛像介绍与亲朋好友,才算是真报佛恩。
“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此无比无上的大法,天地鬼神都感动,天人作妙音乐,出随喜声,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呈祥瑞之象,真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四个字,我们如果能切实遵行,就是无量寿会中之一员,授记者之一,亦为诸佛如来所护念者之一,有这种殊胜利益,真使我们感戴无已。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