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P9

  ..續本文上一頁的德能。經文首先用十五種比喻,不但述說菩薩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同時也開示我們將來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種能力,含有激發我們向往之心,也堅定我們求生的本願。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言其智慧深廣無比,猶如大海。菩提乃覺,覺性至高,猶如須彌山。我們雖然沒有這樣至高的覺性,但不可疏忽。日常生活不能感情用事,以免迷惑,須用理智。尤其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處處皆陷阱,一切時一切處,提高警覺,不要失掉佛號,任何環境切要記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己身相威光,超過日月,心地清淨,猶如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乘入門應從地藏本願經學起,教我們開發性地的無量功德;“地”指大地,“藏”是寶藏,大地生長五谷雜糧養我們,地下又有金銀七寶供我們享用。菩薩的名號比喻心地,心地中藏有無量智慧功德,要知道如何開發。地藏經說“孝親尊師”就是開發的步驟。此處叫我們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樣,一切平等,淨穢一律接受。“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心清淨,把煩惱汙染洗得幹幹淨淨,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號。煩惱如柴薪,般若智慧如熾盛火,智慧現前,煩惱自息。“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有執著必有我,有我就有生死六道輪回。在佛門中小乘羅漢我執破了,永脫輪回。大乘圓教七信位菩薩我執也破了,與小乘羅漢相等。今天我們執著的我不是真我,完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是極大錯誤的觀念。除假我之外,佛說還有一個真我,如證到無上菩提,即得“常樂我淨”。“常”是不生不滅,“樂”是永離諸苦,“我”是真我。“我”的定義是“主宰”義,自己作得了主;我想不老,它偏偏日漸衰老。若不執著假我,真我即現前。所以佛叫我們破除我執,進而舍棄法執。“法執”是執著一切法是真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我,不執著法,我、法自然隨緣自在,不生煩惱,也沒有任何副作用,所以要學風,來去自如,不執著于任何物件上。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爲大衆講經說法,未覺悟者鹹能得益。“雨甘露法,潤衆生故”,佛教化衆生,如雨甘露,滋潤一切衆生菩提根芽。“曠若虛空”,心量擴大,對一切人事物均能包容。“如淨蓮華,離染汙故”,身心清淨,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我們生于五濁惡世,而能保持身心之潔淨,殊屬難能可貴。尼拘樹印度産,葉甚大,覆蔭廣擴。金剛杵是古時兵器中最堅者,鋒利無比,可以破除錯誤的執著。鐵圍山爲鐵所成,異常堅固,比喻我們定力信念堅固,不爲邪魔外道所動搖,如鐵圍山之堅企不動。此十五個比喻皆以明顯之事喻難知之理,在生活當中,如遇到類似情況,就要聯想到佛教誡之深意。其實以上所舉事例多屬六塵,西方世界六塵均能說法,在此娑婆世界又何嘗不是,不過我們不聞不見而已。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衆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爲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叁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爲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此文是講弘法利生之德。“其心正直”即是真誠。起信論中說菩提心包括叁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大乘經論中說“直心是道場”。“善巧決定”,“決定”即肯定,令人聽了不會生模棱兩可之意念。“論法無厭”,教導別人無厭倦之心,自己求法也不疲不倦,此自求化他之態度,甚難甚難。孔老夫子教學,如遇舉一隅不以叁隅反的學生就不教了。但是佛比孔夫子有耐心,論法無厭。從前李老師在臺中教學,一次一位青年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反複追問而且強詞奪理,一連問了叁個小時。旁人心裏覺得此人實在不近人情,而李老師毫無厭倦之色,使人深受感動。

  “求法不倦”,自古以來例子很多。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學四分律,四分律部頭很大,線裝本二十多冊。無論遠近,只要有講四分律的,他即往聽,先後聽了二十多遍,後來他成爲律師祖師。李老師從前在大專講座佛學十四講,每年講叁次,我一共聽了十一遍。聽得太熟了,幾乎可以背下來。古時清涼大師講華嚴,一生講了五十遍,華嚴是大部頭的經典有八十卷,一天講八小時,一年可以講一遍,幸虧他壽命長,活了一百多歲,經曆九朝,曾作七位皇上的老師。這都是很好的榜樣。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衆悅服”,持戒是禅定的前方便,使人身心清淨;講經說法令人心服口服,法喜充滿。“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此四句是比喻,利他之德達到真正圓滿。鼓的音聲,遠近皆聞,比喻說法之影響。“法幢”比作道場寺院。通常說寺廟,大家誤會以爲佛教是多神教,其實寺、廟兩個名詞不同。廟是供奉鬼神之所,皇帝祭祀祖先之宮殿稱爲太廟。一般人民祭祖在祠堂。佛教的寺院是學校,寺廟二字擺在一齊,混淆不清。夏蓮居老居士建議:道場不外二類,第一類是教學,重點在研討佛教理論,應稱爲“學院”,例如淨土宗可稱淨宗學院。第二類是四衆修行之所,可稱爲“學會”,如淨宗學會。此建議頗有價值,可供研究參考。

  佛法教學主要在開發智慧,破除愚昧。日常生活儀態要“淳淨溫和”,顯示學佛之真實受用。“淳”是淳樸厚道,“淨”是智慧,福慧具足。孔老夫子的學生公認夫子的德行有五:溫、良、恭、儉、讓,佛法的修學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礎上。“寂定明察”是舉止安祥,經上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中文譯爲龍、象。明察表內心,對外面境界觀察的清清楚楚。“大導師”爲對佛的尊稱,主持教化,調伏自他,給大家作榜樣,言語造作,一舉一動皆作典型。

  符按:那伽一詞,根據佛學詞典,摘錄如次;那伽譯言、龍、象、無罪、不來。稱佛或阿羅漢爲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又那名無,伽名罪,言羅漢諸煩惱斷,名大無罪。孔雀經名佛爲那伽,由佛不更來生死故也,俱舍論十叁曰,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

  “愛著”是叁界六道業因,如不能舍離,即不能出叁界,也免不了輪回,在有生之年無法脫苦,執著愈重,苦難愈多。應知一切法無常,皆是虛妄,要斷一切貪愛執著,即永離叁垢,“叁垢”指“貪嗔癡”叁毒,若能斷掉即能超越叁界。雖在此世間,也如同乘願再來之佛菩薩,遊戲神通,生活自在。因爲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只是表演而已。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過去多生多劫積功累德,供養無量諸佛,今日遇到阿彌陀佛與無量壽經,知其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因而歸命,信仰效法阿彌陀佛,依其教訓修學,出生善根。此善根有力量能摧伏一切擾亂障礙我們的魔軍。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對有緣者專弘念佛法門。“尊重奉事諸佛”,此“諸佛”二字即阿彌陀佛,彌陀要解與疏鈔中皆謂諸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菩薩教化衆生示現在六道,與一切衆生和光同塵,爲一切衆生指出一條了生死出叁界的明路,如黑夜的燈塔。他有資格消受一切衆生的供養。凡是直正修道人,只求溫飽,如接受供養有多余,應作利生事業,爲大衆修福,決不用在個人享受。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常爲諸佛所共稱贊。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這幾句話贊歎菩薩的智慧、學問、教學方法、威儀、才德,無不圓滿,世間一般人沒有能與他相等的,贊歎到了極處。贊歎不能過份,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處。菩薩確實已經作到了,其所學的都已學到而且作到圓滿,得到諸佛的稱贊,他的心常安住在不生不滅諸叁摩地。這句話與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同義,文字不同,意義完全一樣,其心一塵不染是正受也是定。“行遍道場,遠二乘境”,二乘人是聲聞、緣覺,如有人向他們請教佛法,若是沒緣,他們就不教。菩薩不然,是主動的,爲不請之友。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者,由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者,都有這種真實功德。以上不過是佛的略說,若是廣說,窮劫不盡。

  壽樂無極第叁十二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此品說明西方世界的人壽命長久,首先介紹十方世界往生大衆,人事環境的殊勝狀況,勉勵我們要見賢思齊。娑婆世界大多數人均無定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惡人,不知不覺即染成惡習。西方世界純善,惡人不能往生。

  本經第叁十一品以前,阿難當機。第叁十二品以後彌勒菩薩當機,可見彌勒菩薩與此經關系之密切,他將來下生到我們人間,一定也宣說此經。

  佛對彌勒菩薩及諸天人等說:“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佛所說“聲聞菩薩”乃指四土叁輩九品均包括在內,他們的功德智慧不可思議。有人懷疑,如有人一生造惡,臨終遇善知識指點,發願往生如張善和之類,焉能有功德智慧?應知西方世界沒有碰運氣僥幸往生者。他過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積功累德,誰人看到?這一生的臨終十念往生,即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此生雖行惡,臨終遇善友,一提醒立刻即相信念佛,此乃是他的智慧,也是他善根福德有以致之,一回頭,即得到佛的加持。

  西方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