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此“一切菩萨”指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人,以及上至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三辈九品都包括在内。其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单靠念佛,生到西方,即得到圆满的神通智慧,身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实令人难以相信,而经文所述确实如此。“诸佛密藏”,“密”是“深密”,佛法中无秘密,乃深奥之义,理太深,义太广,粗心之人无法理解。“藏”是“含藏”之义,佛之大智大德大能,度生之善巧方便,皆甚深密,生到西方者方能究竟明了。“诸佛密藏”即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如真正明了,绝不怀疑,死心蹋地的念佛,他就是西方世界的菩萨,现在虽尚未去,已经是西方人。西方人想学什么即能学到什么,六根所接触者皆是弥陀性德之流露,自然就调伏诸根。禅定是调伏诸根最主要的方法,止观、持咒、念佛均能调伏,惟以念佛为最简便。念佛人蒙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加持,身清净,智慧现前,将来临终,预知时至,说走就走。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佛的智慧德能均已圆满,我们学佛应以佛为导师。今天佛不在,只能依靠经典,每天念佛即与佛同在,至诚读诵经典,听佛教诲,对于经中义理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悟处,会得到法喜。
“七觉圣道”即三十七道品与八圣道。天台宗讲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用藏、通、别、圆解说,藏教三十七道品属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初阶,别教的三十七道品是菩萨修的,圆教的三十七道品是一乘法身大士所修的。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圣道”是八圣道,这是佛法的纲领。
符按:经中所说“七觉圣道”,即七觉支与八圣道。(一)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其名称为: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二)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其道离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称为: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修行五眼。照真达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佛法所说的真如本性。“照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达俗”是指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活动样样清楚,能观机说教。“肉眼简择”,以智慧之眼简别选择法门,选错了即误了一生,靠自己无此能力,必须以真诚恭敬心,求三宝加持,与诸菩萨有感应必须心地真诚。“天眼通达”,“通”为解义。“法眼清净”,清净为不执著,即相离相。“慧眼见真”,见一切诸法皆如,性相不二。“佛眼具足”,所有一切功能都不缺欠,圆圆满满。“觉了法性”,觉了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与体性,亦即宇宙万有之本体。自己成就之后,还要利益他人。“辩才总持,自在无碍”,此世界人民耳根最利,楞严经文殊菩萨简选圆通即选耳根。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世人听的能力比目力强,所以教化众生,辩才第一。“总持”指佛法的纲领,一部大藏经比二十四史超过若干倍,若想读,苦于不知由何处下手,必须要抓著纲领,教学方能自在无碍。近代弘一大师,众所景仰,是一位传奇人物,生于富贵之家,清末其父曾作盐运史。大师才华横溢,有天赋,其诗词歌赋,盛传一时。据说全世界近一百年中最好的歌词有两首,一首是大师所作的学校毕业生送别歌,词与曲均为大师作;另一首是外国歌词。大师说:初学佛之人要由华严经疏钞入门。他确实抓到了总持法门。从前中学生在文字上无障碍,可以读华严经疏钞,而今天的学生中文水准太低,必有困难。现在台湾每一大专学校均有佛学社,参加者均为教授与学生。李老师建议,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学佛,要先读江味农居士著的金刚经讲义,他说江著金刚经讲义深入浅出,比华严疏钞浅多了,且初入佛门最困难的是佛经的名词术语,江氏讲义就是一本佛学大辞典,也可以当作一本佛学常识读,对于名相的基础可以奠定。“善解世间无边方便”,即善巧方便,也就是教学方法,使受教者容易了解。教学态度要真诚谛实,使学生对老师有感恩敬仰之心,自然会认真学习。“深入义味”,义是理论,味是法喜。对理论有深切的认识,必能勇猛精进,法喜充满,有很好成绩。自己依教奉行,以身作则,必获学生的拥戴。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四句话是真智慧。教化众生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否则就被众生度跑了。这种例子很多,作学生时,尚能守规矩,有道心;一旦接触群众,男女老少都有,易生感情,名闻利养也来了,因而培养贪心,很可怕。“无相无为”,劝人决不可著相,也不可刻意作为,始终保持清净心。弘法利生要随缘,不可攀缘;随缘则自在,攀缘必别有用心,就不自在。“缚脱”均指烦恼而言,脱是解脱,既不可自寻烦恼,也不能执著我很自在。如执著自在,一旦有机会也不帮助众生。儒家礼记所讲“安之而能谦”,就是“无脱”之义。有道德,有学问,身安心也安,很自在。若社会需要你,你还是要出来为大众服务,放弃自己的安定生活。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确实心安身安。刘备三顾茅庐,他就不得不出来。虽成就众生,而无诸分别,远离颠倒。在一切法中始终无妄想分别执著,永保清净心,同时也成就自己,自他两利。“于所受用,皆无摄取”,享受可以,而不要有占有的观念。这个房子虽然在我的名下,不要认为是我的财产,事实上随缘受用,而由心上舍。安于现状,富贵不骄慢,贫贱也不羡慕他人。菩萨遍游世界,无论顺逆境界,无贪爱厌倦之心。“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有得必有失,“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执著,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菩萨要一切随缘,在一切境缘中皆能清净平等,自利利他,功德殊胜。顺境中考验自己有无贪爱之心,逆境中有无讨厌之心。学佛人在世间应当有愿无求,求是贪心,由妄心感情中生。愿是由真心发出,是理智的。譬如念佛,在佛号中夹杂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这佛号就不清净。但不能无愿,愿是方向,有了目标,将来一定会满愿。“无彼我违怨之想”,“彼我”是人我,即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违怨”即违背自己的意思,必生怨恨,顺自己的意思就会起贪爱。一切人事方面,无论善人恶人一定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净心。清净平等必觉而不迷,本经经题是大总持法门即“清净平等觉”。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菩萨修行最要紧的是离相,此段经文即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即相离相,就是要事上不离,心地清净。菩萨在十法界,时时刻刻只要遇到有缘者即因机施教。缘有已熟、未熟、以及无缘。无缘要与其结缘,未熟者助其成熟,已成熟者接引其往生。净宗所谓成熟,即对以念佛法门真信、发愿、且肯念佛。其他各宗所谓成熟,要大彻大悟,修行证果,诚非易事。如果以累积善根福德上说,各宗确实不如净宗,净宗有其不可思议殊胜之处。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如上求佛法著求法之相,下化众生又著度生之相,即会退转。极乐世界菩萨为何不退转?因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以无碍慧,解法如如”,“无碍慧”是真实慧,由一切不执著的清净心里生出来的。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如,“如如”是彻底明了一切法之真相。“性相不二”谓之“如”,“理事圆融”谓之“如”。“解法如如”即“入不二法门”。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教化众生,若无方便,很难使人契入境界。“集灭音声”是世间法,四谛“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二重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因。此文省略只说集灭,即世出世间因因果果皆明了,说法时当然不会说错。“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世间所有学说皆由妄想情感所生,不必放在心上,应爱乐诸佛正法。知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余”指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习气。“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修学的目标放在圆教一乘佛果,虽然圆成佛道,而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虽然一样也没得到,其实统统得到了,因为一切德能全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无一法在自性之外。众生在迷,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以方便智,增长了知”,此为后得智。了解十法界状况以及六道中之形形色色,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座下成就根本智,然后出来参学,对各行各业才能有取舍的正确见解。后得智是利益众生的。“神通”是超越我们的常识、思惟、想像,样样通达,感应道交,千处祈求千处应,此菩萨的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最后得到圆教一乘佛果,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此品是接著上品叙述菩萨自利利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