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谛。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此“一切菩薩”指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人,以及上至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叁輩九品都包括在內。其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單靠念佛,生到西方,即得到圓滿的神通智慧,身相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實令人難以相信,而經文所述確實如此。“諸佛密藏”,“密”是“深密”,佛法中無秘密,乃深奧之義,理太深,義太廣,粗心之人無法理解。“藏”是“含藏”之義,佛之大智大德大能,度生之善巧方便,皆甚深密,生到西方者方能究竟明了。“諸佛密藏”即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如真正明了,絕不懷疑,死心蹋地的念佛,他就是西方世界的菩薩,現在雖尚未去,已經是西方人。西方人想學什麼即能學到什麼,六根所接觸者皆是彌陀性德之流露,自然就調伏諸根。禅定是調伏諸根最主要的方法,止觀、持咒、念佛均能調伏,惟以念佛爲最簡便。念佛人蒙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加持,身清淨,智慧現前,將來臨終,預知時至,說走就走。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佛的智慧德能均已圓滿,我們學佛應以佛爲導師。今天佛不在,只能依靠經典,每天念佛即與佛同在,至誠讀誦經典,聽佛教誨,對于經中義理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悟處,會得到法喜。
“七覺聖道”即叁十七道品與八聖道。天臺宗講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用藏、通、別、圓解說,藏教叁十七道品屬小乘,通教的叁十七道品是大乘初階,別教的叁十七道品是菩薩修的,圓教的叁十七道品是一乘法身大士所修的。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聖道”是八聖道,這是佛法的綱領。
符按:經中所說“七覺聖道”,即七覺支與八聖道。(一)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其名稱爲: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叁喜覺支,四輕安覺支,五念覺支,六定覺支,七行舍覺支。(二)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其道離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稱爲: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佛法所說的真如本性。“照真”是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達俗”是指十法界一切衆生的活動樣樣清楚,能觀機說教。“肉眼簡擇”,以智慧之眼簡別選擇法門,選錯了即誤了一生,靠自己無此能力,必須以真誠恭敬心,求叁寶加持,與諸菩薩有感應必須心地真誠。“天眼通達”,“通”爲解義。“法眼清淨”,清淨爲不執著,即相離相。“慧眼見真”,見一切諸法皆如,性相不二。“佛眼具足”,所有一切功能都不缺欠,圓圓滿滿。“覺了法性”,覺了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與體性,亦即宇宙萬有之本體。自己成就之後,還要利益他人。“辯才總持,自在無礙”,此世界人民耳根最利,楞嚴經文殊菩薩簡選圓通即選耳根。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世人聽的能力比目力強,所以教化衆生,辯才第一。“總持”指佛法的綱領,一部大藏經比二十四史超過若幹倍,若想讀,苦于不知由何處下手,必須要抓著綱領,教學方能自在無礙。近代弘一大師,衆所景仰,是一位傳奇人物,生于富貴之家,清末其父曾作鹽運史。大師才華橫溢,有天賦,其詩詞歌賦,盛傳一時。據說全世界近一百年中最好的歌詞有兩首,一首是大師所作的學校畢業生送別歌,詞與曲均爲大師作;另一首是外國歌詞。大師說:初學佛之人要由華嚴經疏鈔入門。他確實抓到了總持法門。從前中學生在文字上無障礙,可以讀華嚴經疏鈔,而今天的學生中文水准太低,必有困難。現在臺灣每一大專學校均有佛學社,參加者均爲教授與學生。李老師建議,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學佛,要先讀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他說江著金剛經講義深入淺出,比華嚴疏鈔淺多了,且初入佛門最困難的是佛經的名詞術語,江氏講義就是一本佛學大辭典,也可以當作一本佛學常識讀,對于名相的基礎可以奠定。“善解世間無邊方便”,即善巧方便,也就是教學方法,使受教者容易了解。教學態度要真誠谛實,使學生對老師有感恩敬仰之心,自然會認真學習。“深入義味”,義是理論,味是法喜。對理論有深切的認識,必能勇猛精進,法喜充滿,有很好成績。自己依教奉行,以身作則,必獲學生的擁戴。
無相無爲。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于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刹。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無相無爲,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四句話是真智慧。教化衆生一定要有真實智慧,否則就被衆生度跑了。這種例子很多,作學生時,尚能守規矩,有道心;一旦接觸群衆,男女老少都有,易生感情,名聞利養也來了,因而培養貪心,很可怕。“無相無爲”,勸人決不可著相,也不可刻意作爲,始終保持清淨心。弘法利生要隨緣,不可攀緣;隨緣則自在,攀緣必別有用心,就不自在。“縛脫”均指煩惱而言,脫是解脫,既不可自尋煩惱,也不能執著我很自在。如執著自在,一旦有機會也不幫助衆生。儒家禮記所講“安之而能謙”,就是“無脫”之義。有道德,有學問,身安心也安,很自在。若社會需要你,你還是要出來爲大衆服務,放棄自己的安定生活。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確實心安身安。劉備叁顧茅廬,他就不得不出來。雖成就衆生,而無諸分別,遠離顛倒。在一切法中始終無妄想分別執著,永保清淨心,同時也成就自己,自他兩利。“于所受用,皆無攝取”,享受可以,而不要有占有的觀念。這個房子雖然在我的名下,不要認爲是我的財産,事實上隨緣受用,而由心上舍。安于現狀,富貴不驕慢,貧賤也不羨慕他人。菩薩遍遊世界,無論順逆境界,無貪愛厭倦之心。“亦無希求不希求想”,有得必有失,“希求”是攀緣,“不希求”也是執著,往往拒人于千裏之外。菩薩要一切隨緣,在一切境緣中皆能清淨平等,自利利他,功德殊勝。順境中考驗自己有無貪愛之心,逆境中有無討厭之心。學佛人在世間應當有願無求,求是貪心,由妄心感情中生。願是由真心發出,是理智的。譬如念佛,在佛號中夾雜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這佛號就不清淨。但不能無願,願是方向,有了目標,將來一定會滿願。“無彼我違怨之想”,“彼我”是人我,即金剛經所說的“我相人相衆生相”。“違怨”即違背自己的意思,必生怨恨,順自己的意思就會起貪愛。一切人事方面,無論善人惡人一定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淨心。清淨平等必覺而不迷,本經經題是大總持法門即“清淨平等覺”。
何以故。彼諸菩薩。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菩薩修行最要緊的是離相,此段經文即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爲什麼即相離相,就是要事上不離,心地清淨。菩薩在十法界,時時刻刻只要遇到有緣者即因機施教。緣有已熟、未熟、以及無緣。無緣要與其結緣,未熟者助其成熟,已成熟者接引其往生。淨宗所謂成熟,即對以念佛法門真信、發願、且肯念佛。其他各宗所謂成熟,要大徹大悟,修行證果,誠非易事。如果以累積善根福德上說,各宗確實不如淨宗,淨宗有其不可思議殊勝之處。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如上求佛法著求法之相,下化衆生又著度生之相,即會退轉。極樂世界菩薩爲何不退轉?因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礙慧”是真實慧,由一切不執著的清淨心裏生出來的。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如,“如如”是徹底明了一切法之真相。“性相不二”謂之“如”,“理事圓融”謂之“如”。“解法如如”即“入不二法門”。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教化衆生,若無方便,很難使人契入境界。“集滅音聲”是世間法,四谛“苦集滅道”是世出世間二重因果。“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此文省略只說集滅,即世出世間因因果果皆明了,說法時當然不會說錯。“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世間所有學說皆由妄想情感所生,不必放在心上,應愛樂諸佛正法。知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二余”指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習氣。“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修學的目標放在圓教一乘佛果,雖然圓成佛道,而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雖然一樣也沒得到,其實統統得到了,因爲一切德能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無一法在自性之外。衆生在迷,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以方便智,增長了知”,此爲後得智。了解十法界狀況以及六道中之形形色色,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文殊菩薩座下成就根本智,然後出來參學,對各行各業才能有取舍的正確見解。後得智是利益衆生的。“神通”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思惟、想像,樣樣通達,感應道交,千處祈求千處應,此菩薩的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最後得到圓教一乘佛果,要達到這個目標,一定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
真實功德第叁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衆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汙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
此品是接著上品敘述菩薩自利利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