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有多大!所以佛在此勸告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緣故,我們“應當明信”。“明信”不是迷信,是對于事實真相完全明白,我們才生起清淨堅定的信心。此經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在法會裏現身爲我們作證。我們在前面經文裏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菩薩,贊歎、勸勉我們要信受這個法門。
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一切法會裏從沒有見過,那有這麼殊勝。這才真正顯示淨土法門殊勝之處,這是“諸佛無上智慧”。這句話的意義非常深廣,具體而言,就是指這部經。極樂世界就是諸佛無上智慧;信願持名就是諸佛無上智慧;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諸佛無上智慧。我們對于這些,要是有絲毫懷疑,如果往生,也是生在邊地。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想想我們所接觸的學佛同修,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些人雖然相信,還是雜修。有不少道場念《無量壽經》,但是還念《法華經》,又念《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一個月有好多法會。他不肯專修,就是雜修。也有人問我,爲什麼會有這種情形?我想可能是現實環境,法會名堂不多,來拜佛的人就不多,道場就不興盛,信徒就少。大概是爲了這些原因。
道場的興盛,信徒多、供養多、香火盛,這是形式,對于念佛往生無關,不是好事。真正的好事,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的一段開示,非常的重要。他那段開示,跟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教誡學生,完全相同,純粹教我們“專修”,不能雜修。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世間法的夾雜當然更嚴重,佛法的夾雜也不許可。你們看看這段經文,夾雜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對自己善根,跟對佛的圓滿智能,有一點點疑惑都墮落到邊地。如果夾雜著其他大乘佛法,就根本不能往生。夾雜著世間法,更沒指望。
我們將菩薩這段開示,印在佛像的背面。他這一段開示,就是《楞嚴經》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詳細解釋而已。“淨念相繼”,有時候我們不好講,講了會得罪人;菩薩講,不怕得罪人。我們要細心看,細心體會,不要人家怎麼說,我就跟人家走。不但不能跟人家走,菩薩教我們的,若跟經典上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聽,也不能跟他走。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裏有一段開導,將來也可以印在佛像後面,確實幫助我們堅定信、願。只要有信、願就能往生;品位低,不怕。西方是平等世界,品位低,受用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些衆生也修學大乘,也斷惡修善,但是他不相信淨土,不能往生。爲什麼?
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佛答得很好,這些人智慧少,他們有分別、有執著,認爲西方極樂世界不如忉利天,不如夜摩天,不如兜率天,不如四禅天。他們不願求生,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還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太遠,欲界天、色界天很近,就在我們這世界,沒離開娑婆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太遙遠,唯恐自己去不了,勸人不要修。這都是愚癡,業障很重。自己要知道,假如我們聽別人一勸,心即動搖,證明自己業障跟他們差不多。
彌勒菩薩向世尊提出疑問,這個疑問直到今天,乃至于佛法滅盡之日,恐怕都永遠存在。世尊極力贊歎西方世界,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同聲贊歎,爲什麼還有許多人聽了,沒有動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衆生不僅指一般衆生,甚至佛門裏有修有證,有大成就的人,也沒動念頭求往生。佛告訴我們,總是“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天是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叁界二十八層天。他們認爲西方不如天界。學佛的人也有不少求生天的。佛門寺院中,年節拜天公,沒有忘記想求生天。天公是誰?是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
佛在這裏告訴我們“智慧微淺”,確實一點也沒錯。究竟什麼是“智慧”?難道這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們都沒有智慧?智慧是有,但是不圓、不深、不廣,他沒有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人在定中能見到,菩薩在定中也能見到天界的殊勝,天道的情況,他們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他們的能力達不到,也是聽佛在經上說的而已。雖然對佛的話非常相信,但是天界之樂是事實,他親眼看到的。因此,就把佛講的殊勝莊嚴的西方世界疏忽了。不但天界,我們世間福報大、享樂的人,把念佛往生也忘了。所以,學佛多半是修福,沒有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以此類推,菩薩不求往生是非常可能的。下文是彌勒菩薩特別提醒我們。
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
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彌勒是等覺菩薩,他對此事看得清楚明白,也幫助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發願求生淨土。“此等衆生”就是學佛而不願往生的人。這一類人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輪回很不容易。這是事實,如果不信,自己可以冷靜想想,是非人我、貪嗔癡慢,有沒有能力在這一生斷得幹幹淨淨?你若有能力斷妄想執著,不求往生也能出叁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把見思煩惱斷除,縱然生天,生到“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也是有限時光。命終怎麼辦?還要退轉、墮落,可不是普通一界一界往下墮。
你念《楞嚴經》就曉得,四禅以上的天人,壽命到了之後多半墮地獄。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他爲什麼墮得這麼重?誹謗叁寶。他自己修行,把四禅天、四空天誤以爲是究竟涅槃;壽命到了又要墮落,他心裏就怨恨,以爲“佛菩薩騙人,經上講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誹謗叁寶,因此罪業墮阿鼻地獄。因爲能生到這麼高層次的天界,都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生不了那麼高,所以超越輪回非常困難。要想脫離叁界六道,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叁界獄中。
佛再將事實真相詳細告訴我們。這些人不是沒有善根,沒有善根就不可能聽到佛法,不可能相信佛法,依照佛法修行。他確實有善根,爲什麼又說他善根微淺?因爲他著相,“不能離相”,重視世間福報,把真實智慧疏忽了。“深著世樂”,這個世間包括人間天上,天福就更殊勝,二十八層天,愈往上去愈殊勝。所以,他雖然修福,所求的是人天果報。我們冷靜的觀察,佛門的同修,修天福的還不多見,修人間福報的,倒是非常普遍,尤其現在有人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修人間的福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修而得不到,必是理論與方法上偏差,因此得不到。
其實,人天福報在佛門裏確實很容易修。即使不在佛門,如袁了凡居士用的方法,或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等,以修人間福報也很靈驗,很容易得到,可見人間福報不難得到。往生天上,比人間就難,它的標准比人間福報高,可是總出不了叁界。佛把叁界比成牢獄,“叁界獄中”,叁界統苦。欲界,什麼苦都有,都要受。色界天,雖然沒有苦苦,但有壞苦、行苦,它受的苦就少。無色界天,連壞苦也沒有,但是有行苦。所以,叁界統苦。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這就是說家親眷屬爲做種種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效果不顯著,原因在你有執著。“業王”就是中國人常講的靈魂。他造業,必要受報。他的知見不正,有分別、執著、妄想,怎麼樣超度也出不了叁界。所以,超度的力量,最大只能幫助他從惡道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我們在經論上沒有見過;只幫助他生忉利天,再往上,要靠自己的修持。
對于叁界的情執,若不能認真放下,認真舍掉,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就有界限。如果超度的時候,他能一念覺悟,把娑婆世界的業緣頓舍,一念求生淨土,超度也能幫助他生極樂世界。可是要記住,超度是提醒你,你忽然覺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即得感應。如果對世間還有留戀,還舍不得、放不下,就只能幫助他從惡道到善道。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雲何出離生死大難。
前面是說修福之人。此處講修福不能出輪回,何況不種善根,不肯修福,就更不必說了。所以,佛非常感歎的說,你們有沒有看到“愚癡之人,不種善根”。我們讀這段經文,真的要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像佛在此地所說的“愚癡之人”。什麼是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譬如,植物有根就會發芽,就會生長,開花結果。“善根”就是善有了根,能生長一切善法。我們有沒有善根?不能說沒有,雖有根,卻非常脆弱。
世法叁善根即“無貪、無嗔、無癡”。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嗔恚?如果還有貪心和嗔恚心,表示我們的善根有問題,雖有善根但不純,不能産生力量。所有一切罪障,皆由貪、嗔、癡叁毒出生的。所以,世間一些人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原因是他心中的叁毒很深,障礙叁善根。佛將此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認真培養叁善根。“種善根”即是培養叁善根,遠離叁途,這才是真正學佛。愚癡之人就是貪、嗔、癡叁毒熾盛的人。
“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邪心”就是邪知邪見,對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看法。他想錯、看錯,且自以爲正確。如果我們今天講佛與古聖先賢的看法、想法,他們很難接受,認爲自己是聰明的,自己的想法、看法才是正確的。這就是愚癡,是非顛倒。這樣的心行,佛說,怎麼能離開“生死大難”!“生死”是指六道輪回。出了六道才真正了生死;在六道裏,皆有生死,脫不了輪回。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這是另一類的,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不種善根,還造罪業;學佛的人心裏很明白,他們決定墮叁途。這一段是講真正修福種善根的人,雖然不墮叁途,但還是脫不了六道,他的果報在人天享福。人天的福不究竟,佛常講人天福報是“叁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叁世墮落。因爲享福的時候往往不肯再修福;縱然修福,修得很少。所以,福享盡之後,無始劫來的罪業又現前;罪障現前,當然墮惡道。這就告訴我們,人天福報不究竟,學佛的人絕不期望人天福報,當然更不可以求人天福報。佛門裏的善知識種善根,“作大福田”。佛在經中教導菩薩“不受福德”,意義很深。
雖然積功累德,修善修福,但是著相,“取相分別”。我想這一句也不必深講,因爲現前的社會,諸位同修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作功德建一所大廟,出多少錢、名字都要刻在柱子上,刻在梁上,甚至還要做一個碑立在那裏作紀念,讓別人歌頌他的功德,這就是著相。我們也不要笑話這些著相的,這些著相的人裏,有真著相,有假著相。真著相就是佛在此地講的,不能出輪回。假著相是以此激發別人的善心,那是菩薩,目的是帶起別人做好事。留個名,誘導別人也來修善,這是可以的。
佛家講的不著相,是心不著相,不是外面形式也沒有。形式可有可無,心裏決定不能執著。菩薩都是利益衆生,遇到許多修善著相的衆生,他就示現不著相給大衆看,讓大衆覺悟,做功德應該不著相。大衆若不知道修福,他就示現處處著相,誘導別人修福,並不是心裏真正執著。下文教我們正確的修學方法。
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刹。趣佛菩提。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無相”是指離相,心裏不執著。不執著世間五欲六塵,一切佛法也不執著,如是心才清淨,才平等。對于這難信之法,你能信,就是“無相智慧”。再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就是“植種德本”。阿彌陀佛的名號稱爲“萬德洪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句名號,念念喚醒自己的覺性,喚醒就不迷。果然覺而不迷,你對人、對事、對物,自自然然修積無量功德;只有迷的人才不會修善。覺悟的人念念都是善心,念念都是善行。身心清淨不是什麼都不做,是樣樣都做,隨緣做,而不是攀緣做。
隨緣做,念念功德圓滿,事事功德圓滿。不分別、不執著,“遠離分別”。一生只有一個願望,一個希求,就是“求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只有這個願望是真的,其他的願望皆是邪知邪見,都不是真實的。佛在此地爲我們作證明,也等于爲我們授記,“當生佛刹,永得解脫”。能這樣修的人,決定往生,決定見佛,一生中決定成佛。
《無量壽經講記 惑盡見佛 第四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