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心使然,月稱菩薩言:“癡障性故名世俗。”一切世俗現象都是迷亂愚癡習氣所現,有智者絕不應執爲真實。若要得到解脫,汝等一切執著有事的宗派,也應隨順離一切戲論的實相,如同中觀宗所抉擇那樣,將有無諸邊戲統統打破,直趨本來無一物的無生大空之境。而你們不但不如是承認隨順,反而百般辯難,以種種非理觀點來難問中觀正理,這種做法實是不應理的,對正理也沒有任何危害作用。
壬二、(對任何法也不應許有實無實之差別):
諸法無體性,不應有差別,
諸物上共見,彼即無差別。
諸法本無實有體性,不應存在有實無實的差別;諸物上共見谛實空的空性,彼性即是無有任何差別之平等空相。
一些宗派認爲:有些法雖然是空性,但有些法不一定;通達一法的本性,不一定是通達一切法的本性等等。而在中觀正理觀察下,諸法無有自體性的空性,不應在不同法上有差別。任何一個法,皆是依緣而起,不會獨體存在,依諸因緣和合而起,即是無自性之法,這一點在任何所知法上都可現見,任何人去如理觀察,也必然會見到諸法的這一共同無別本性。從通達諸法空性的方式看,修持者可以通過任何一法,見到諸法共同無別的平等空性。如往昔有很多證悟者,他們有的通過一朵花即證悟了一切法本來無生的大空,有人以一個杯子而開悟,有的依伐木聲而開悟等等,以這些實例也可明顯看出,空性是遍一切法的空性。佛經中說過:“若知何法無自性,即于諸法不起貪。”本論第八品中也雲:“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所以,于上述諸內容中,往往只以瓶子等一法爲例,若能通達瓶子一法的無自性空,即于其他法自然會了知其相同的本體空性。
庚二、(破救)分二:一、不許谛實空者無由建立自宗;二、責難谛實空之宗終不可得。
辛一、(不許谛實空者無由建立自宗):
無故于他宗,不能答難者,
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
如果說以中觀師許一切法皆無有故,自宗不能答難,那麼他宗以因明推理方式破你們自宗,你等爲什麼不能成立自宗呢?
有事宗難曰:我們無法回答中觀師的問難,並非是自宗不能成立,而是因爲中觀宗什麼都不承認,許一切皆無,如是我們就無可回答;若有承認,雙方才能合理地辯論,我等也可無誤地成立自宗。這種駁難實際上是狡辯。中觀宗在破斥邊執,闡述空性正理時,並非是直接以實相大空籠統地遮破一切,而是以諸宗共許的因明推理方式作的觀察,中觀宗以這些正理推破汝等有事宗的宗義時,汝等又爲什麼不能回遮過失建立自宗呢?叁相推理等名言理論,是諸宗都可平等運用的辯論方式,依此若不能回答中觀師的妨難,那麼汝等也就不要將自宗不能成立歸罪于中觀師的不許一切。中觀宗是隨順實相的宗派,任何有違于此正理的宗義,皆不可能逃脫過失。佛經中雲:“猶如大山王,不爲蟻搖動,如是善學者,不可爲動搖;天空無法染,手也無可觸,俱胝邪魔衆,叁毒不可摧。”善學佛法正義者,證得如虛空一般的空性智慧後,會猶如山王、天空一般,不會爲任何魔衆煩惱所染,也不會爲他宗邪見所動搖。
辛二、(責難谛實空之宗終不可得):
問曰:雖然我們不能成立自宗,但是要破斥他宗非常容易,世人也經常說:“雖然自己難以做到,但是看別人的過失非常容易。”
說破因易得,是世俗虛言,
汝何緣不能,遮破真空義。
說破斥他宗的因容易得到,只是世俗的虛妄之言;否則你等有事宗,爲何不能以理遮破真空義呢?
如果說破斥他宗的依據容易得到,以此雖然中觀宗破斥了有事宗,但並不能證明有事宗完全是不合理的宗派。這種辯解當然也不能成立,所謂“破因易得”只是世人虛妄的言說,實際上並非如是。要破他人的宗派,首先自己要有清淨無過失的宗義,不然你毫無根據,不可能如理摧破他宗。就象汝等執著有事的宗派,如果有易于破他宗的因,那你等爲何不能遮破中觀宗的真空義呢?中觀宗創立以來,無數人爲諸法無自性,遠離一切戲論的真空義,作過無數辯論,然而無論內道外道,一切執著實有的宗派,從未找到過能破空宗的依據;無論從哪方面觀察,也不可能有可以破空性的因,因爲空性是隨順實相的正理。故汝等不應再頑固不化,而應依理放棄實執接受空性正理。
己叁、(有無二者是否實有其理相同)分叁:一、實有空與實有兩種名言成不成立相同;二、唯以假名實有其義不成;叁、世間安立實有之名若是實有則世俗中有非勝義中有。
庚一、(實有空與實有兩種名言成不成立相同):
有名诠法有,謂法實非無,
無名表法無,法實應非有。
若以有名稱诠解的法是實有,便說諸法實有而非無自性;那麼以無谛實的名言表達諸法無自性,諸法實體應非有。
有人認爲,諸法皆有名稱言說,由名稱言說,便可了知諸法本體實有,而非無有,否則無從建立種種不同的名稱。依這種觀點,唯依有名言即可成立萬法實有不虛,那麼我們也可用相同的推理,以無谛實的名言成立一切法無自性。有與無二者皆是名言,若前者具有成立諸法實有的能力,那後者理應具有成立諸法無實有的能力,沒有任何理由區別有無兩種名言,一者成立,另者不成立。但是,稍有理智者,顯然不會承認由名稱言說即可成立諸法實有的觀點。名稱言說只是有情以分別心安立的假相,任何法皆不會有真實不變的名稱;于實相中,遠離了一切有無名言分別,不可能存在任何戲論。故隨順實相者,不應執著任何名言。
庚二、(唯以假名實有其義不成):
由名解法有,遂謂法非無,
因名知法無,應信法非有。
若由名稱解說諸法實有,便說諸法非無自性,那麼因名稱而了知諸法無實,也應信解諸法非有實體。
敵宗辯駁道:如果諸法無有實體,而說諸法有的名言,則極不應理,就象說石女兒子有,顯然無法成立,因此由于實有的名言,理應成立諸法實有自性。答曰:名言非是實義,唯是分別心施設的假相。如果由名稱解說諸法實有,便能真正成立諸法實有,于實義中非無自性,那麼我們以諸法如夢如幻的名言诠解,也可了知諸法本無自體,由此而應深信諸法本無,如同夢景幻相一般。應知名言中所表達的,並不一定于實義中成立,因此唯以名诠並不能真實成立某法,比如說,將視力完好者說爲瞎子,將短壽者取名爲萬歲,名言雖可隨意安立,然而實際中不可能如是成立。
庚叁、(世間安立實有之名若是實有則世俗中有非勝義中有):
若由世間說,皆世間有者,
諸法有自性,何成世間有。
如果是由世間人所說的諸法實有,那麼都只是世俗名言中的有;而諸法有自性(是勝義中有),怎麼能成爲世間有呢?
敵宗雲:語言當然不能表達事物的本體,否則應有說火會燒嘴、說瓶會塞口的過失。言說雖不觸及事物本體,但能诠、所诠的一切世間名言卻是實有的。答曰:如果語言不能觸及事物本體,而是世間人所說,那麼語言現象只能是世俗中的法。世俗中有的法,只是世人分別心前的虛妄幻相,是如同夢幻一般的假相,並非勝義中也存在。《入中論》裏說過:“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安住于世間層次中,名言诠說的諸法才有,于真實智前,這一切名言現象並不存在。而所謂的諸法有自性,是諸法本體或說實相的狀態,是勝義谛中的有,怎麼能以世間名言表達這種本體呢?若能表達,即成世間有而非勝義有。汝等也承認,言說不能表達本體,所以世間安立的“諸法有自性”,唯是世俗名言,而非勝義實相。否則,若許諸法實有的名言于勝義中也成立,應成聖者修行無有功德,一切輪回痛苦無法息滅等,有多種大過失。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勝義中無,不一定于世俗中也無;世俗中有,不一定于勝義中也有。”于此世俗勝義的區分,應當如是詳細了知。
己四、(破成立畢竟無宗)分二:一、破由遮諸法實有即成立畢竟無;二、由諸法無實體便執無實體爲有自性也不合理。
庚一、(破由遮諸法實有即成立畢竟無):
謗諸法爲無,可墮于無見,
唯蠲諸妄執,如何說墮無。
若諸法本來實有而謗說諸法爲無,可以說此是墮于諸法畢竟無有的斷見,但中觀宗只是爲除去諸虛妄迷執,怎麼能說是墮于斷滅無邊呢?
敵宗駁難:汝中觀宗雲一切法無有自性,如是應成一切法畢竟無有,墮于斷滅無見,這是誹謗世間的言說,所以不應承認。答曰:所謂的墮于斷滅無見,是指將本來實有的法說爲無有,本來存在的法除滅爲無,龍樹菩薩言:“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因此,若諸法本來決定有自性,實有不虛地存在,有人將這種法說爲無有,這樣才可說是墮于無見。但于實相中,諸法並非決定有自性,而是本來就無有自性,唯是因諸有情以虛妄迷亂習氣,才現起了森羅萬象。爲了蠲除這些迷亂幻相妄執,中觀宗才以方便名言,引導有情了達一切所知法唯名唯诠唯分別施設,本來無有,不應于此生起妄執,對此怎麼能說墮入了無見呢?龍樹菩薩也說過:“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而諸法本來即無有可決定有無的本體,因此智者們以中觀正理遣蕩一切著有著無的虛妄實執,決定不會墮于定有定無的常斷諸邊,而能詣達本來如是的無緣寂滅實相境。
庚二、(由諸法無實體便執無實體爲有自性也不合理):
由無有性故,無性亦非有,
有性既非有,無性依何立。
由于諸法的有性無有故,無性也非實有,有性既然非有存在,那麼觀待而立的無性依何者成立呢?
中觀宗所言的“諸法無自性”,也是觀待有情所執的“諸法有自性”,而安立的遮滅實執之名言,並非自性成立。一切法于本來中無有自性或說本來無有成實體性存在,如同幻相水月等,因而爲遮滅實執說彼等無自性,也是本來非有的。這就象瓶子,如果它本來就沒…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