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教訓,那就沒有話講了。你若違背,這一生就不能往生;這一生要決定往生的話,就不能違背經中的教誨。我們在過去生中修學這個法門,不知道經曆多少次,爲什麼沒能去得成?痛定思痛,去不成的原因,還是沒有真的做到。假如我們真的做到,早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怎麼可能還在這世間。
過去生生世世之不認真,跟我們今生一樣;今生還是不認真,那還是不能往生。一次不能往生,下一次再要遇到這機會,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不要夢想來生即能遇到。來生你能得人身嗎?能不能有把握再得人身,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佛在經上比喻,我們世間人若失人身,再得人身的數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樣;不能得人身,像大地土那麼多。
再想想,爲什麼不能得人身?人身要“五戒”具足,這一生持戒的功德,至少要打上八十分,來生就不失人身。我們想想“五戒、十善”,我們做到了幾成,自己跟自己打個分數,能打幾分。許多情況中,不知道自己在犯戒。自己造作罪業,自己不曉得,有的時候還以爲自己有功德。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殺、盜、淫、妄、酒”五條,那一條都不好持。“殺生”,有意無意中傷害多少衆生!有意是罪,無意是過。“偷盜”就更不得了!偷盜義爲“不予取”。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占人一點便宜,這是盜心。果然占到,就是破戒。起心動念想占國家一點便宜,所犯的罪就更大。國家的稅收,我們想辦法少繳一點稅,逃漏一點稅,是得些小便宜,不知這罪過可犯大了。今天什麼人願意守法?做生意的人守法就不能賺錢,守法就要虧本。由此可知,持戒真難。“盜”不是拿著槍作強盜去搶,這條戒行非常的微細。“邪淫”,心裏動念就已經犯戒,果報都在地獄。“妄語”就更難持,有意無意中妄語、兩舌。“兩舌”就是挑撥是非。“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衆生。不得了!比較容易持的是“酒戒”。酒的開緣也很多,只要不喝醉、不亂性,都不構成犯罪,因爲它是“遮戒”。遮戒是防範的,它本身沒有罪過。但是受了戒,雖然它沒有罪,也犯了“戒”。沒有受戒的時候,只要不喝醉,不亂性,沒有罪過。酒醉亂性,往往會犯前面四種罪過。我們冷靜想一想,自己五戒都守不住,來生人身得不到。這問題嚴重了!
在此世間,我們好事做得太少,壞事做得太多。我們今天供養叁寶,賺十塊錢,供養一塊錢就不得了。求佛菩薩保佑我賺錢,我來供養你,這是什麼心?“賄賂心”。可見我們的用心,真的像《地藏經》上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真正覺悟的人不多,迷惑顛倒的人太多。迷什麼?誤認這世間是真的,是常樂我淨,起心動念皆是自私自利,爲自己著想打算。真正覺悟的人,曉得這世間沒有常樂我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看穿了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于是私心自然不生。我們應該少替自己想,多替衆生想,這是福。不想自己,常想衆生,常想佛法,縱然不能往生,來生決不失人天福報。可是幾個人不爲自己想,幾個人懂得少積財、多積德才能來生得人天福報。多積財、少積德,甚至于不積德,還要積罪業,來生果報當然在叁途。所以說,來生得人身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得不到人身,就入惡道。惡道是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來的,必須罪業受完才能出來。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出來的時候還有余報,也就是造罪業的惡習氣還在,雖得人身,他依然造惡。因此,在人間住幾十年,又到惡道去了。大家念《地藏經》就看得很清楚,地藏菩薩所講的,菩薩辛辛苦苦勸他,他一念回心,得到人身,過不了多久,他又返回惡道。所以,一個人善根深厚,有善的習氣,大概前生都是人天善道來的;有劣根性、惡習氣的,多半是惡道來的。
若從惡道出來,以人間的時間來講,不知經過了多少千年,多少萬年,那個時候,這世間不知道還有沒有佛法。縱然有佛法,能不能遇到?像現在這世間,妖魔鬼怪的邪法很多,冒充佛法。你遇到的是真佛法,還是假佛法?佛法有無量法門,能不能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這樣想一想,才知道我們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是多麼希有,太難得了!遇到了,這一生就有機會成就,有機會永脫輪回,有機會超越叁界。問題是你能不能把握住?只要你能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成就,不再搞輪回。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醒過來的人不再迷惑的心態。
信了之後,就當發願念佛,斷惡修善,將來往生,“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後面這段經文,是講一個具足“信、願、行”之人的成就。“自然”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住的地方,雖然是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但我們神識的速度非常快,“須臾之頃”,就是刹那之間就到達了。到了西方世界之後,自己的“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等覺菩薩們相同,沒有兩樣。“具足成就”,佛在此經說“如諸菩薩”。如果從四十八願來看,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菩薩跟佛一樣,你跟菩薩一樣,也就是跟佛一樣。這是說明,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這是講四土九品往生的,都是智慧超勝。智慧超勝就是不懷疑。凡是有疑,即是他業障很重。有業障,他才懷疑。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懷疑。對佛的智慧德能,對自己的善根,都不懷疑,這是智慧超勝。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生在邊地疑城,他們所受的那些苦難,此處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們是有期限的,最長不超過五百歲。明袁宏道即是念佛往生在邊地(《往生傳》有記載),他是帶著疑惑往生的,生在邊地,但是他覺悟得很快,生到邊地沒多久,他就覺悟,立刻就出離。這是說明,“五百歲”是最大的極限,就看生在邊地的時候,覺悟遲速,不是一定五百歲。有的人很快即入品,最晚也不會超過五百歲。這麼長的期限,一定會醒悟過來,會消除業障。
邊地的苦處是“不見叁寶”,見不到佛、法、僧,“不知菩薩法式”。因爲他沒有機緣聞法,所以對于菩薩修學的理論方法與儀式都不知道。在邊地只有享福,無法做功德,“不得修習功德”。福報就像夜摩天、忉利天一樣,他在裏面享福,也不能出去,想修福也沒機會。因此,我們遇到修福的機會,要好好的掌握,不能輕易把它放過去。有這機會,要認真努力;沒有這機會,那是無可奈何。我們心裏隨喜,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歡喜贊歎。自己有力量,遇到機緣,一定要好好去做。要曉得這種機緣很難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得到的,不是一生中時時能遇得到的。“無因奉事無量壽佛”。他見不到叁寶,當然見不到阿彌陀佛,這是他們的苦處。下面說出原因。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總結歸到業障,“疑惑”。這個疑心就是“思惑”裏五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其他世間的疑惑皆不相幹,不礙事;這個疑惑,礙事就大了。“疑”稱爲根本煩惱,由此可知,原來有這麼大的障礙。這不是對一般事理的疑惑,而是對大乘佛法的疑惑,對淨宗的疑惑,障礙就更大了。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