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边地疑城 第四十▪P3

  ..续本文上一页  今天下午,南部有位同修来看我,他在一个机构里担任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过、争功。他是个学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可以,你不能跟别人同流合污,就没有办法在这个团体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环境不许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还有一念不善,也不能跟他们共住。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阿弥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搞得一塌糊涂,人人不安,你的罪业就造重了,阿弥陀佛还是不来接你好,让你在这个地方,善修心清净。我们的罪障要认真断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积,“功德”不要到处宣扬,不表功。须知宣扬,功德就都报了。“罪障”要拔除,到处跟别人说自己的罪业,说自己的过失,人家责备你几句,骂你几声,业障就消除了。

  “善”要藏起来,“恶”要表扬出去。对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的善恶不要理会。这个世界愈是众生有苦难,佛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就愈多。佛菩萨示现在众生里,龙蛇混杂。他要度众生,就必须跟众生一样,即“同事摄”。你晓得那个作恶的人,是真的恶人,还是佛菩萨应化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训,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读的经也少。若能多读诵大乘经论,也可以帮助人开智慧。智慧开了,信心就坚定。必须读经研教的有两种人,另外一种是负有弘法责任的人,也要广学多闻。“心不开解”,对于佛所说的真实义不能领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欢乐”,他的心里有疑惑、有障碍,生不起法喜。“欢乐”是指法喜。“是故于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类人称作“胎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讲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两大类。一是专修净土,就是上、中、下三辈往生者。另外一类,不是专修,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临终时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就是慈舟大师所判的“一心三辈”。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学的功夫。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为上、中、下三等。本宗里,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见”,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观照”,这是禅宗的差别功夫。

  不管修那个法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专精”,不能夹杂。“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猎其他宗乘,但是“行门”决定要专一。自古至今,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许多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大家都看过,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刚经》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说明,净宗法门非常广大,阿弥陀佛并不限定你非学我这个法门不可,否则就不能往生;而是随便修学那个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皆得往生,他还是来接引你。

  因此,我们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应当赞叹,要劝他专修,回向求生净土。他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工夫,不要更改,改了,他还不习惯。所以,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老实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念地藏菩萨,也要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希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都能满愿。我们修学这一宗,诽谤别的宗派,看轻其他法门,即是诽谤三宝。

  这一段经文说明,如果有众生对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的智慧,都能诚信;“断除疑惑”,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为我们作增上缘;同时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对念佛往生法门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不怀疑,肯欢喜接受,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从现在起,努力“作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自己修积的功德福报都不要享受,作为往生的资粮,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没有病苦。为什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后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积的福报在临终时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报现前,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自在潇洒,决定往生。有福报的人,若是现在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无福报,没有办法抗拒病魔,没有办法抵住业障,临命终时如何能免病苦。

  我这次到大陆访问,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黄念祖老居士往生,没有站著走、没有坐著走,他还是病著走的。大家起了疑惑来问我,连民国初年极乐寺的修无师都比不上。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多自在!他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人家走得那么自在。为什么黄老居士还不如这些人?我告诉大家,若讲专修的功德,黄老居士比不上修无师。若讲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无师比不上黄老居士。黄老居士度无量众生,帮助很多人学佛,修无师没做到这点,各偏一面。其中因缘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黄老有没有往生?决定往生,这是我们没有疑惑的。因为他在往生之前两个月,就完全精进念佛;他放下万缘,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也是预知时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信受这个法门,耽误了自己专修的功夫,这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菩萨肯这么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但是牺牲自己,也有底限。这个底限就是决定往生,品位差一点,瑞相差一点没有关系,这是他的牺牲。无论专修净业,或者专修大乘回向往生的,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四十八愿里所说的一样,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与诸上善人完全等同。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议的事实。

  这一段是讲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为什么有品位差别不同?这是念佛功夫不一样;求生的心都是纯真,没有两样。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有真信、切愿,这是往生的条件。我们从这段经文里才真正体会到,蕅益大师讲的“真信”,不是我们普通说的泛泛之信,发愿就能往生。“信”、“愿”都要以本经所讲的标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句话,我们也要细心体会,并没有说念佛号的多少,而是说功夫的浅深。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净,能把妄想、烦恼伏住,这就得力。假如我们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别、执著,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术语来讲,就是与“三昧”相应不相应。“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与一心、与清净心相应不相应,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的,与禅家“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心去做。若有诚心,没有一个做不到的。怎么作法?要把无始业障真正消除干净,就能达到这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这境界,是一些烦恼在作祟,起了障碍。

  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虽然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但伏见思烦恼。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实在讲也了不起。这样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对我们来讲还是相当困难。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浅者。这种功夫,如果我们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总是业障在障碍,所以消除业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修行人来讲,要把自己的业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碍我们的清净心,这样才能成功。

  就“功夫成片”而言,古大德说“万修万人去”,说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净土的赞叹,也就是这“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成片里也有三辈,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预知时至,也可以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皆可以,往生的时候可以自己来决定,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欢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欢在世界上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样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生起决定信心。

  如果讲“事一心”,必须断见思烦恼。想想我们自己,还真没有这种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佛号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烦恼虽有,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有这种能力,也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说再容易一些,也许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标准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乱了,就不清净了。

  佛的标准是有底限的。若没有底限,我们社会、世界就乱了。儒家自古以来所讲的底限就是“礼”,所谓“道”、“德”、“仁”、“义”、“礼”,“礼”是底限。礼若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任何圣哲出世也救不了。我们今天弃礼而不顾,所以才造成乱世。西方极乐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这底限,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世界,是极乐世界。我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达到这一最低标准,才能真正往生。

  本经这一段文特别是讲“信”。三资粮里特别重“信”。

  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

  第二、相信自己有缘遇到这法门,生起欢喜心,即是经中所说,我们过去生中已曾培养深厚的善根,只要这一生能依教奉行,决定往生。怕的是我们违背佛在经典里…

《无量寿经讲记 边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