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人几句话就动摇了信心。末法期间这种现象,大概善导大师早就知道,所以他在《观经》注解里讲了很多。
第一段讲,即使是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一人、多人,或是所有的菩萨异口同声都这么说,“释迦牟尼佛教你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靠的,没有这事”。善根真正深厚的人听到之后,反而增长信心,绝不动摇。还有一段是十圣菩萨来跟你讲,从初地到等觉这些大菩萨们也来跟你说,“这个法门不可靠”。你会不会动摇?更进一层,十方化佛,也异口同声来劝告你,“释迦牟尼佛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不是真的”。你动不动摇?真正善根成熟的人,信心清净的人不动摇。因为心里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佛佛道同”。
释迦牟尼佛这样说,如果真的是诸佛如来,真正是菩萨,一定不违背佛说的。一尊佛说的,就是一切佛说的;一切佛所说的,就是一尊佛说的。如果其他的佛来劝你,这个法门是假的,靠不住;他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变现的佛,来破坏你的善根,你绝对不能动摇。所以,对这些大经大论,若没有相当基础,实在很难建立清净坚定的信心。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教我们“听佛的话”,菩萨的话都不要相信。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一定要以佛的话为标准。为什么菩萨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菩萨知见还未圆满,还有见不到的地方。只有如来,一切烦恼、业习、无明都断尽,智慧德能都圆满。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说菩萨道同。菩萨道不同,各人修各人的,修这个法门不一定知道那个法门。《大藏经》里,有许多“论典”是菩萨造的,所以“论典”只可作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经”才是绝对的标准。
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标准;《无量寿经》是以第六品四十八愿为绝对标准。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部经是他讲的,那一句、那一段与四十八愿相违背?你找不出来,表示完全相应。这就证明“佛佛道同”,诸佛见地完全是一样的,那里会说两样话。所以,菩萨的话,我们只能参考,不能完全采信。
祖师大德的话又如何?现在我们所遇的这些大善知识的话可靠吗?他讲的话在经典上找不著依据,我们就可以不相信。学佛一定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是良好的态度,真正的善知识不会怪你。这就是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
往昔我在台中求学,曾有一次,李老师讲经,其中有一段,我听了怀疑。老师讲完之后,我去见他,我说:“老师,你讲的是自己的意思,还是有经典依据。”结果李老师说,他讲的有经典作依据,就把经典查出来给我看。所以有疑,必须断疑生信。说法可以善巧方便,但是一定不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违背佛的意思、佛的宗旨,就是魔说,不是佛说。这是一位讲经说法的人必须具备的态度,字字句句都有经典作依据,这是最稳当不过的。
菩萨所造的“论”可以参考,论里所说的,与经义相应,我们可以采取,可以弘扬。如果与经典不相应,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宣扬它,也不必批评它。因为我们还到不了他的程度,也许他是有特别的用意,有特殊的对象,所以故意那么说的。不是正说,我们可以不采用。这一部大论,能采用多少就用多少。我们不能理解的,有疑惑的,都舍去,不采用。一切都要以经典为依据。
我们在这部经,或者在《阿弥陀经》、《观经》里仔细观察,佛没有教我们读第二部经,一部就成功。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留意。对什么样的人,佛教他广学多闻?约有两种人:第一种是自己疑惑不信。这种人需要广学多闻以断疑生信,是为了培养信心。已经有坚定清净信心的人,跟他讲经说法、读经,都是浪费时间。佛法重在实行、修行,不重在知解。“三昧”没有现前,所有知解都是“邪知邪见”,都不是真智慧。
“三昧”是什么?禅宗称作“禅定”,这个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普通禅定里没有三昧,没有智慧。它是“性定”,从定里开智慧,即净宗的“一心不乱”。开智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的知见才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正知正见之难。教下说“大开圆解”;宗门说“明心见性”;净宗是“一心不乱”;此时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入佛知见”。在这以前,知见都不对,只可以说是相似的正知正见,与正知正见愈来愈靠近。
由此可知,听经、读经不是修行最重要的一课。这是启信的课程,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发愿。信、愿已经建立,修行要紧!唯有真修,才有把握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广学多闻。所以,有疑的人需要读经、研教、听经。
第二种是弘法的人,负有弘法的责任。弘法时所摄受的对象无量无边,各种根性都有。一切大乘经论都要明了,否则怎能摄受众生。这些人需要广学多闻。
我们现在发心专修净土,随缘接引大众,怎么接引法?就是劝他念佛。若他不听就算了,不能再研究其他经论来度他,耽误自己许多时间,也会妨碍自己修学的功夫。所以,度化众生的事不要著急,诸佛菩萨度众生的事业是生生世世,不急于一时。
可是,我们自己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急于一时之大事。今天什么事对我们最重要?这事最重要!弘法利生是附带的。如此我们修行才有目标,才能有专一的依据,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人在念佛同修当中,只有很小的比例。凡是修学已经有所专据,这种人往生希望很大,只要他不改变,他在这一生中决定往生。怕的是犹豫不决,见异思迁,自失一生成就的机缘。
这一类的人虽然对自己的善根怀疑,可是他还抱著侥幸的心理,认真努力的念佛,“然犹续念不绝”。他肯真念,“结其善愿为本”。他确实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临终佛一样来接引,“续得往生”。所以这两种人,一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怀疑,但是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还是能往生。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就是因为他们有“疑”,虽不是大疑,只是心里稍稍有一点疑惑。我们必须了解,一定要警惕,于自、于他,不应该有丝毫的疑惑,才能成功。学佛的人心地要清净,平常处世,对人、对事、对物都应随缘。“随缘”就是绝不自作主张。于随缘中,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凡是对整个佛法有利益的,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终是破“我执”、破“法执”。有意见就是有执著,有执著就是恶,就有我执、有法执。
一定要学随缘,一定要觉悟,须知人生在世只是过客,此地不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在这里既是作客,何必认真计较,不多时日就走了,要用这样的态度处世。在此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所以,摆在面前的,可以受用,也会觉得非常愉快;千万不可据为己有,否则就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无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事实真相。只有把世界看清楚,事实真相看清楚,才晓得佛教我们随缘的态度,真是尽善尽美。
随缘是什么都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们欢喜相处。因为他们有执著,我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他有妄想,我没有妄想。没有,就什么都能随顺;有了,就对立,就有磨擦。那有不能相处的环境,那有不能共处的人事。这些地方要学佛菩萨。他们虽然带著疑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立刻见佛,止于佛国界边;“七宝城”是比喻,其实还是莲华化生,决不是极乐世界真有边界。极乐世界没有边界,不见佛都是界边。不管在什么地方,甚至在阿弥陀佛讲经的大讲堂外面,或七宝池里,只要见不到阿弥陀佛的地方,都是“边地”。如果依文解义,看到“边地”,以为是极乐世界边缘的地区,那就想错了;是我们的分别执著,是自己在打妄想,没有这回事的。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诉我们真相:不是阿弥陀佛故意不跟他们见面,是他们自己有障碍。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佛看到众生,众生见佛,说经、听经,都是“缘”。这个缘是平等的、没有障碍的。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障碍,是众生自作障碍,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他自己作的,自己心里有结,没能完全解开,甚至此结很微细,自己都不知道。许多的迷惑,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第一是愚痴。第二是心态粗鲁,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业障,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那里。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莲华化生。前面曾经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看到的,像夜摩天;释迦如来讲,像忉利天。他们生活快乐的状况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样。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的苦处,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莲华里自在出入;居住的宫殿可以随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飞行,可以停住在莲华里,随心所欲。这就是他有障碍。他的宫殿虽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点也不行,想小一点也不行,想飞也飞不起来,这是他的苦处。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他真正的苦处是要在那里住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里提出来的,也可以作参考:“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的五百年。我们人间感受五百年时间很长,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则是两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会消除。五百年是极限,很少超过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觉悟,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只要知道错,认错悔改就得自在。认错就是忏除业障。我们凡夫业障为什么忏除不了?是不肯认错,尤其是现在,“错”总是推给别人,“功”总是归给自己。现在是这样的社会。
…
《无量寿经讲记 边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