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別人幾句話就動搖了信心。末法期間這種現象,大概善導大師早就知道,所以他在《觀經》注解裏講了很多。

  第一段講,即使是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的菩薩一人、多人,或是所有的菩薩異口同聲都這麼說,“釋迦牟尼佛教你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靠的,沒有這事”。善根真正深厚的人聽到之後,反而增長信心,絕不動搖。還有一段是十聖菩薩來跟你講,從初地到等覺這些大菩薩們也來跟你說,“這個法門不可靠”。你會不會動搖?更進一層,十方化佛,也異口同聲來勸告你,“釋迦牟尼佛教你念佛求生淨土,這不是真的”。你動不動搖?真正善根成熟的人,信心清淨的人不動搖。因爲心裏有一個絕對的標准,“佛佛道同”。

  釋迦牟尼佛這樣說,如果真的是諸佛如來,真正是菩薩,一定不違背佛說的。一尊佛說的,就是一切佛說的;一切佛所說的,就是一尊佛說的。如果其他的佛來勸你,這個法門是假的,靠不住;他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變現的佛,來破壞你的善根,你絕對不能動搖。所以,對這些大經大論,若沒有相當基礎,實在很難建立清淨堅定的信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裏教我們“聽佛的話”,菩薩的話都不要相信。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一定要以佛的話爲標准。爲什麼菩薩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菩薩知見還未圓滿,還有見不到的地方。只有如來,一切煩惱、業習、無明都斷盡,智慧德能都圓滿。所以說“佛佛道同”,沒有說菩薩道同。菩薩道不同,各人修各人的,修這個法門不一定知道那個法門。《大藏經》裏,有許多“論典”是菩薩造的,所以“論典”只可作參考,不能作爲絕對的標准。“經”才是絕對的標准。

  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爲第一標准;《無量壽經》是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爲絕對標准。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部經是他講的,那一句、那一段與四十八願相違背?你找不出來,表示完全相應。這就證明“佛佛道同”,諸佛見地完全是一樣的,那裏會說兩樣話。所以,菩薩的話,我們只能參考,不能完全采信。

  祖師大德的話又如何?現在我們所遇的這些大善知識的話可靠嗎?他講的話在經典上找不著依據,我們就可以不相信。學佛一定要有這樣的態度,這是良好的態度,真正的善知識不會怪你。這就是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

  往昔我在臺中求學,曾有一次,李老師講經,其中有一段,我聽了懷疑。老師講完之後,我去見他,我說:“老師,你講的是自己的意思,還是有經典依據。”結果李老師說,他講的有經典作依據,就把經典查出來給我看。所以有疑,必須斷疑生信。說法可以善巧方便,但是一定不離開佛所講的原理、原則。違背佛的意思、佛的宗旨,就是魔說,不是佛說。這是一位講經說法的人必須具備的態度,字字句句都有經典作依據,這是最穩當不過的。

  菩薩所造的“論”可以參考,論裏所說的,與經義相應,我們可以采取,可以弘揚。如果與經典不相應,就把它放在一邊,不宣揚它,也不必批評它。因爲我們還到不了他的程度,也許他是有特別的用意,有特殊的對象,所以故意那麼說的。不是正說,我們可以不采用。這一部大論,能采用多少就用多少。我們不能理解的,有疑惑的,都舍去,不采用。一切都要以經典爲依據。

  我們在這部經,或者在《阿彌陀經》、《觀經》裏仔細觀察,佛沒有教我們讀第二部經,一部就成功。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對什麼樣的人,佛教他廣學多聞?約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自己疑惑不信。這種人需要廣學多聞以斷疑生信,是爲了培養信心。已經有堅定清淨信心的人,跟他講經說法、讀經,都是浪費時間。佛法重在實行、修行,不重在知解。“叁昧”沒有現前,所有知解都是“邪知邪見”,都不是真智慧。

  “叁昧”是什麼?禅宗稱作“禅定”,這個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普通禅定裏沒有叁昧,沒有智慧。它是“性定”,從定裏開智慧,即淨宗的“一心不亂”。開智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時候的知見才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正知正見之難。教下說“大開圓解”;宗門說“明心見性”;淨宗是“一心不亂”;此時就是《法華經》所說的“入佛知見”。在這以前,知見都不對,只可以說是相似的正知正見,與正知正見愈來愈靠近。

  由此可知,聽經、讀經不是修行最重要的一課。這是啓信的課程,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幫助發願。信、願已經建立,修行要緊!唯有真修,才有把握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廣學多聞。所以,有疑的人需要讀經、研教、聽經。

  第二種是弘法的人,負有弘法的責任。弘法時所攝受的對象無量無邊,各種根性都有。一切大乘經論都要明了,否則怎能攝受衆生。這些人需要廣學多聞。

  我們現在發心專修淨土,隨緣接引大衆,怎麼接引法?就是勸他念佛。若他不聽就算了,不能再研究其他經論來度他,耽誤自己許多時間,也會妨礙自己修學的功夫。所以,度化衆生的事不要著急,諸佛菩薩度衆生的事業是生生世世,不急于一時。

  可是,我們自己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急于一時之大事。今天什麼事對我們最重要?這事最重要!弘法利生是附帶的。如此我們修行才有目標,才能有專一的依據,就容易成就。這樣的人在念佛同修當中,只有很小的比例。凡是修學已經有所專據,這種人往生希望很大,只要他不改變,他在這一生中決定往生。怕的是猶豫不決,見異思遷,自失一生成就的機緣。

  這一類的人雖然對自己的善根懷疑,可是他還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真努力的念佛,“然猶續念不絕”。他肯真念,“結其善願爲本”。他確實具足信、願、行叁個條件,臨終佛一樣來接引,“續得往生”。所以這兩種人,一是對佛的智慧懷疑,一是對自己的善根懷疑,但是都具足“信、願、行”叁個條件,還是能往生。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就是因爲他們有“疑”,雖不是大疑,只是心裏稍稍有一點疑惑。我們必須了解,一定要警惕,于自、于他,不應該有絲毫的疑惑,才能成功。學佛的人心地要清淨,平常處世,對人、對事、對物都應隨緣。“隨緣”就是絕不自作主張。于隨緣中,斷惡修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凡是對整個佛法有利益的,對衆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終是破“我執”、破“法執”。有意見就是有執著,有執著就是惡,就有我執、有法執。

  一定要學隨緣,一定要覺悟,須知人生在世只是過客,此地不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在這裏既是作客,何必認真計較,不多時日就走了,要用這樣的態度處世。在此世間一樣都得不到,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所以,擺在面前的,可以受用,也會覺得非常愉快;千萬不可據爲己有,否則就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無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正覺悟,這是事實真相。只有把世界看清楚,事實真相看清楚,才曉得佛教我們隨緣的態度,真是盡善盡美。

  隨緣是什麼都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們歡喜相處。因爲他們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他有妄想,我沒有妄想。沒有,就什麼都能隨順;有了,就對立,就有磨擦。那有不能相處的環境,那有不能共處的人事。這些地方要學佛菩薩。他們雖然帶著疑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立刻見佛,止于佛國界邊;“七寶城”是比喻,其實還是蓮華化生,決不是極樂世界真有邊界。極樂世界沒有邊界,不見佛都是界邊。不管在什麼地方,甚至在阿彌陀佛講經的大講堂外面,或七寶池裏,只要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地方,都是“邊地”。如果依文解義,看到“邊地”,以爲是極樂世界邊緣的地區,那就想錯了;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是自己在打妄想,沒有這回事的。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訴我們真相:不是阿彌陀佛故意不跟他們見面,是他們自己有障礙。佛心清淨,佛心平等。佛與衆生感應道交,佛看到衆生,衆生見佛,說經、聽經,都是“緣”。這個緣是平等的、沒有障礙的。佛對于一切衆生沒有障礙,是衆生自作障礙,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他自己作的,自己心裏有結,沒能完全解開,甚至此結很微細,自己都不知道。許多的迷惑,我們自己都不曉得。爲什麼不曉得?第一是愚癡。第二是心態粗魯,不夠細膩。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業障,不知道自己的症結在那裏。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蓮華化生。前面曾經告訴我們,彌勒菩薩看到的,像夜摩天;釋迦如來講,像忉利天。他們生活快樂的狀況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樣。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他的苦處,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蓮華裏自在出入;居住的宮殿可以隨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飛行,可以停住在蓮華裏,隨心所欲。這就是他有障礙。他的宮殿雖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點也不行,想小一點也不行,想飛也飛不起來,這是他的苦處。

  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他真正的苦處是要在那裏住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裏提出來的,也可以作參考:“五百年”是指我們人間的五百年,不是指極樂世界的五百年。我們人間感受五百年時間很長,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則是兩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會消除。五百年是極限,很少超過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覺悟,就忏悔,知道自己錯了。只要知道錯,認錯悔改就得自在。認錯就是忏除業障。我們凡夫業障爲什麼忏除不了?是不肯認錯,尤其是現在,“錯”總是推給別人,“功”總是歸給自己。現在是這樣的社會。

  …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