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P3

  ..續本文上一頁  今天下午,南部有位同修來看我,他在一個機構裏擔任一份相當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過、爭功。他是個學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來問我好不好。我說:可以,你不能跟別人同流合汙,就沒有辦法在這個團體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環境不許可。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裏還有一念不善,也不能跟他們共住。

  我們念佛爲什麼不能往生?心不清淨,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阿彌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極樂世界搞得一塌糊塗,人人不安,你的罪業就造重了,阿彌陀佛還是不來接你好,讓你在這個地方,善修心清淨。我們的罪障要認真斷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積,“功德”不要到處宣揚,不表功。須知宣揚,功德就都報了。“罪障”要拔除,到處跟別人說自己的罪業,說自己的過失,人家責備你幾句,罵你幾聲,業障就消除了。

  “善”要藏起來,“惡”要表揚出去。對自己一定要這樣做,別人的善惡不要理會。這個世界愈是衆生有苦難,佛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就愈多。佛菩薩示現在衆生裏,龍蛇混雜。他要度衆生,就必須跟衆生一樣,即“同事攝”。你曉得那個作惡的人,是真的惡人,還是佛菩薩應化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們對于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訓,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時時刻刻檢點自己,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讀的經也少。若能多讀誦大乘經論,也可以幫助人開智慧。智慧開了,信心就堅定。必須讀經研教的有兩種人,另外一種是負有弘法責任的人,也要廣學多聞。“心不開解”,對于佛所說的真實義不能領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歡樂”,他的心裏有疑惑、有障礙,生不起法喜。“歡樂”是指法喜。“是故于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類人稱作“胎生”。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講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兩大類。一是專修淨土,就是上、中、下叁輩往生者。另外一類,不是專修,而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臨終時回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這就是慈舟大師所判的“一心叁輩”。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學的功夫。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爲上、中、下叁等。本宗裏,上等的“理一心不亂”,中等的“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也分叁等,上等的“照見”,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觀照”,這是禅宗的差別功夫。

  不管修那個法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專精”,不能夾雜。“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獵其他宗乘,但是“行門”決定要專一。自古至今,修學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許多學《華嚴》的,楊仁山居士就是“教宗華嚴,行在彌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大家都看過,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剛經》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這就說明,淨宗法門非常廣大,阿彌陀佛並不限定你非學我這個法門不可,否則就不能往生;而是隨便修學那個法門,回向求生淨土皆得往生,他還是來接引你。

  因此,我們遇到修學其他法門的人,應當贊歎,要勸他專修,回向求生淨土。他已經用了那麼多年工夫,不要更改,改了,他還不習慣。所以,他念觀音菩薩,就勸他老實一直念下去,求生淨土;念地藏菩薩,也要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薩,回向求生淨土,只要真正發心,希望往生之後見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都能滿願。我們修學這一宗,誹謗別的宗派,看輕其他法門,即是誹謗叁寶。

  這一段經文說明,如果有衆生對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講的四種不可思議的智慧,都能誠信;“斷除疑惑”,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爲我們作增上緣;同時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對念佛往生法門真正生起堅定的信心,不懷疑,肯歡喜接受,證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從現在起,努力“作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也就是自己修積的功德福報都不要享受,作爲往生的資糧,臨命終時才能心不顛倒,沒有病苦。爲什麼沒有病苦?這是福報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後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積的福報在臨終時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報現前,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走的時候自在潇灑,決定往生。有福報的人,若是現在就把福報享盡,臨終時無福報,沒有辦法抗拒病魔,沒有辦法抵住業障,臨命終時如何能免病苦。

  我這次到大陸訪問,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黃念祖老居士往生,沒有站著走、沒有坐著走,他還是病著走的。大家起了疑惑來問我,連民國初年極樂寺的修無師都比不上。極樂寺的修無師往生多自在!他什麼都不會,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人家走得那麼自在。爲什麼黃老居士還不如這些人?我告訴大家,若講專修的功德,黃老居士比不上修無師。若講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無師比不上黃老居士。黃老居士度無量衆生,幫助很多人學佛,修無師沒做到這點,各偏一面。其中因緣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黃老有沒有往生?決定往生,這是我們沒有疑惑的。因爲他在往生之前兩個月,就完全精進念佛;他放下萬緣,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也是預知時至。爲了幫助一切衆生信受這個法門,耽誤了自己專修的功夫,這是舍己爲人,這是菩薩。菩薩肯這麼做,犧牲自己,成就別人。但是犧牲自己,也有底限。這個底限就是決定往生,品位差一點,瑞相差一點沒有關系,這是他的犧牲。無論專修淨業,或者專修大乘回向往生的,都是蓮華化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四十八願裏所說的一樣,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幾乎跟阿彌陀佛一樣,與諸上善人完全等同。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議的事實。

  這一段是講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爲什麼有品位差別不同?這是念佛功夫不一樣;求生的心都是純真,沒有兩樣。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有真信、切願,這是往生的條件。我們從這段經文裏才真正體會到,蕅益大師講的“真信”,不是我們普通說的泛泛之信,發願就能往生。“信”、“願”都要以本經所講的標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淺深。這句話,我們也要細心體會,並沒有說念佛號的多少,而是說功夫的淺深。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萬聲也枉然。要緊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淨,能把妄想、煩惱伏住,這就得力。假如我們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術語來講,就是與“叁昧”相應不相應。“念佛叁昧”就是一心不亂。與一心、與清淨心相應不相應,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最深的,與禅家“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是同樣的境界。當然,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問題是自己有沒有心去做。若有誠心,沒有一個做不到的。怎麼作法?要把無始業障真正消除幹淨,就能達到這境界。一般人達不到這境界,是一些煩惱在作祟,起了障礙。

  功夫淺一點的,“事一心不亂”,雖然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性,但伏見思煩惱。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羅漢,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實在講也了不起。這樣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對我們來講還是相當困難。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淺者。這種功夫,如果我們努力,每個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總是業障在障礙,所以消除業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對修行人來講,要把自己的業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這樣才能成功。

  就“功夫成片”而言,古大德說“萬修萬人去”,說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于淨土的贊歎,也就是這“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成片裏也有叁輩,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預知時至,也可以生死自在。所謂“生死自在”,就是想什麼時候往生皆可以,往生的時候可以自己來決定,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歡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歡在世界上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樣的功夫,是功夫成片裏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這是給我們非常大的鼓勵,生起決定信心。

  如果講“事一心”,必須斷見思煩惱。想想我們自己,還真沒有這種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說了。“功夫成片”,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佛號功夫得力,能把煩惱伏住。煩惱雖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有這種能力,也是相當不容易。如果你說再容易一些,也許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標准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亂了,就不清淨了。

  佛的標准是有底限的。若沒有底限,我們社會、世界就亂了。儒家自古以來所講的底限就是“禮”,所謂“道”、“德”、“仁”、“義”、“禮”,“禮”是底限。禮若沒有了,天下就大亂,任何聖哲出世也救不了。我們今天棄禮而不顧,所以才造成亂世。西方極樂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這底限,所以那個世界是清淨世界,是極樂世界。我們的修學,最低限度也要達到這一最低標准,才能真正往生。

  本經這一段文特別是講“信”。叁資糧裏特別重“信”。

  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圓滿。

  第二、相信自己有緣遇到這法門,生起歡喜心,即是經中所說,我們過去生中已曾培養深厚的善根,只要這一生能依教奉行,決定往生。怕的是我們違背佛在經典裏…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