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禮佛現光 第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跟本師贊歎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世尊在這一會裏跟我們講《無量壽經》,就是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講《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在他們自己的道場講《無量壽經》。“無礙”是諸佛都講,彼此沒有障礙。“無斷”是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就奇怪,這些皆是事實。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如來講《無量壽經》,從無中斷。佛有沒有講別的經?佛同時講一切經。講一切經有沒有中斷?也沒有中斷。這就奇妙,不可思議。從前的人對此境界很難理解,現代我們收聽無線電廣播,從這個比喻上體會。全世界有多少頻道,二十四小時打開,它有沒有中斷過?每一個頻道都沒有中斷。佛不思議的神力,能同時宣講無量無邊法門,如無線電每一頻道一樣,永無中斷。

  智者大師是隋末唐初的人,他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時入定,在定中出現世尊在靈鹫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裏聽了一會。出定之後告訴大家,世尊在靈鹫山講《法華經》,到現在還沒散場。佛滅度已經一千多年,這就是“無礙無斷”的證明。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經典皆不相妨礙,就好像無線電廣播頻道皆在空中,彼此不相妨礙,從無間斷一樣。你想聽什麼經,沒有聽不到的,都是諸佛親口說的。阿難此時,悟入這個境界。這樣的境界通常在世間來講,要得到理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現前就有此能力,可以在定中享受見一切諸佛菩薩,聽他們講經說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教我們用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心地清淨到極處,真誠到極處,平等到極處,慈悲到極處。這樣的心,修一切行都是“普賢行”,所以他入此境界。這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法界”。這一段經文敘說阿難才禮拜就得感應,就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見到十方諸佛與他們的刹土。

  阿難白言。彼佛淨刹。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于彼土。

  我們若問阿難現在在那裏?他在極樂世界。他是在無量壽會上見到極樂世界,發心發願求生淨土,所以阿難尊者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阿難跟我們的緣分非常深!如果不是他把經典集結傳到後世,我們那裏曉得有這些事。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當然,觀音、勢至一定來。阿難來不來?一定來,阿難也會隨西方叁聖一同來接引我們,這也使我們信心增長。阿難在此現身說法,一切諸佛刹土他都看到,他說“彼佛淨刹,得未曾有”。彌陀淨土跟其他諸佛刹土比較,西方世界殊勝,他願生極樂世界。

  世尊告言。

  阿難發願純正,佛看到歡喜;不但佛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因爲他的選擇純正,一點都沒有錯。世尊告訴他:

  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衆德本。

  因爲阿難發願往生,希望見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世尊就告訴他,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裏沒有說那一土、那一品,就是圓滿包括,從實報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皆包括在裏面),都已經親近阿彌陀佛,每天接受極樂世界的教導。《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世界的概論。諸大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老學長、同參道友,在此經雖沒詳說,但《觀無量壽佛經》講得詳細。叁經合起來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大致都能理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圓證叁不退,一生成佛。我們看看這些狀況,也會點頭,自己求生是有可能。

  我們今天難在那裏?善友很少,惡友很多。惡友天天教你增長貪嗔癡,這樣的人太多;教你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太少。這是人事環境不好,社會物質環境也不好。物質環境天天在誘惑你,幾個人能不受誘惑,在此花花世界不動心、不迷,太難了。西方極樂世界則不論人事、物質環境都好,它是平等世界,在那裏真正“植衆德本”。此“德本”是指無上菩提。沒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講植衆德本,就是“執持名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德本就是指“無上菩提”。

  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世尊在此教阿難發願求生淨土的方法,也就是教導我們大衆。“欲生”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動一個真正的意念,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說,“此一念就是無上菩提心”。“應當一心歸依瞻仰”,就是一向專念。“歸”是回頭。我們從這個世界一切境緣中回頭。回頭就是放下。從前這個心都往外跑,往外攀緣五欲六塵,攀緣名聞利養。佛教我們回頭,回歸,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也不貪戀,回轉心意。“依”是專依阿彌陀佛,依靠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瞻仰”即是“仰慕”。沒有別的願望,希望見佛,只是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除這一念心之外,什麼都沒有。

  世間做種種好事、種種功德都不如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切善行、善事,我們隨緣做,絕不攀緣。攀緣是有意想做,則此心已經摻雜。隨緣是願力做,就是遇到就做,未遇之時,念頭都沒有。遇時做了也不想,這是隨緣。縱然做一切善事,心地清淨,心裏還是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改變,決定沒有摻雜。善導大師說,“雜善之心,也成往生障礙”。雜一切善念都成往生的障礙,何況雜一切惡業,更是重障。雜善業念佛,將來叁善道受生,出不了輪回,來生得人天福報。雜惡業念佛,還是墮叁惡道。只要夾雜就不出六道輪回。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對無朽的開示,我們印在佛卡的後面,非常重要。念佛不可以夾雜。善導大師講得很好,我們今天遇緣不好。不好到什麼程度?許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勸你,單念一句佛號不行,單念這本《無量壽經》不行,還要讀誦大乘,還要加點禅觀,再加持咒,這才行。這些人的話能聽嗎?不能聽,聽了就上當。不要說眼前這些德高望重的大德這樣教我們,我們不能聽;善導大師講,甚至“地前”的菩薩來告訴我們,不只一個人,無量無邊的菩薩異口同聲都這麼說,我們也不能聽。更進一層,從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也異口同聲這麼說來勸你,還是不能聽。最後講到極處,十方無量無邊的化佛也異口同聲來說,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法門不是真的,我們還是不聽。這樣的信心才真的清淨堅定,決定往生,決定不動搖。

  我從香港帶回一本《觀無量壽佛經》的好本子,最近把它影印流通。將來這部經講完,我們把《觀經》好好給諸位細細說一遍,所有的疑惑就會斷得幹幹淨淨,這也是非常難得的善緣。大師說得很好,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愛好不同。我喜歡這個法門,一門深入,決定成就。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他講得非常圓滿,教你如果求解研經,可以研究很多種,沒有關系,幫助你開智慧;但是行門,只能一門深入。解可以多門研習,行則決定一門。如果摻雜其他的行門,決定成障礙。

  我們根性不利,智慧沒開,何況還一身的罪業。所以,不但“行”要專,“解”也要專。因爲經論看多了,佛在這部經上這樣講,那部經上那麼說,未能圓解,則生懷疑,反令信心動搖。殊不知,這部經是佛對我說的,那部經是佛對那個人說的,那個人根性跟我完全不同。你有能力聽,聽了不動搖,固然很好;要是聽了信心動搖,不如不聽,不如不接觸。所以,要曉得“回頭”,不但能在世法裏回頭,在佛法裏也回頭。從前我喜歡很多法門,喜歡很多經論,現在也都放下了。

  淨宗第一大善知識,確實是印光老法師,凡是接受他的教導,依照他的教訓奉行的,沒有一個不往生。臺北李濟華居士是印老的學生,李炳南也是印老的學生。凡是親自聽他教誨的,差不多都有成就。印老教人,就是要你“老實念佛”。他不贊成到處跑道場,甚至他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山,他的學生去看他,都被他喝斥。他問來看師父的人:“你們來幹什麼?”“我們來看看師父。”“師父你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浪費精神、浪費時間!到寺院來供養,浪費金錢,爲什麼不在家裏老實念佛?”這是真善知識語,是真正教你專修,一心稱念。

  此處講的“一心歸依瞻仰”,是世尊真實教導我們。心裏尊敬的、仰慕的只有阿彌陀佛。這樣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功。你尊敬的人多,尊敬的佛菩薩多,問題就來了。喜歡的經論、法門多,障礙也來。雖然很精進,也斷惡修善,來生的果報,則是人天福報。享受人天福報,一百個有九十九個迷惑顛倒。沒有福報的人,受苦難的時候,還有一點道心。福報現前,道心就沒有了,就被迷惑。貪、嗔、癡、貢高、嫉妒都起來,就無時無刻不造罪業。正如《地藏經》上所講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此乃一針見血的話。這樣的心行,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拜叁千拜佛,也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修行不在形式上,要重實質,就是心地真誠清淨。除西方依正莊嚴之外,一切都不放在心上,這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是世尊在此教我們“一心歸依瞻仰”;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思相通。世尊把修學的方法爲我們說出來。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于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世尊講經說法時,大衆無須言說,只要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即知曉。阿難與大衆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見到大衆。所以,當世尊把修學的方法說出來之後,阿彌陀佛掌中放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本經講的十方佛,《阿彌陀經》講的六方佛,一切諸佛世界,在彌陀光明普照之中,讓與會的大衆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諸佛刹土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看得很近,“如處一尋”。“一尋”是八尺。如同面對面一樣的清楚,這是世尊跟彌陀…

《無量壽經講記 禮佛現光 第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