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P5

  ..續本文上一頁每個人的家庭裏。喜歡聽經的人,打開電視機就聽到,打開電腦即可接收到一切的佛法資訊。

  民國六十八年我初到美國,同修們就問我,可不可以把講經現場錄影錄下來,再將錄影帶送給他們。我們的圖書館因此就變成視聽圖書館,錄音帶、錄影帶就這樣向外流通。其實現代弘法工作,利用高科技,不需要大道場,不要多信徒,不要錢財,身心清淨,就能將佛法弘傳世界。

  曜慧日。破癡闇。

  這兩句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衆生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以上四句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怎麼作法,目標何在,四句都講得清楚。方法要隨著時代而變,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尖端科技的時代,道場要小,開銷就小,維持非常節省,把多余的力量用在廣大傳播的用途上。利用現代科技的工具印書,書能流通到全世界;製作錄音帶、錄影帶、CD光碟,也能普遍全世界。不但自己可以重複聽,也可以拷貝送給親戚朋友。用電視、電腦的方式,把講經現場送到全球每個家庭。這是從前人無法做到的,現在我們都可以做到。任何地方,我們都應當節省,爲了正法久住,弘化十方,用錢要非常正當,才是真實的利益。

  以下經文是說菩薩們內在的涵養,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應當學習。

  淳淨溫和。

  “淳”是一點都不夾雜;“淨”是清淨。這兩個字是講內在的涵養。有道德、學問、思想、見解,就真正能做到“淳淨”。如以念佛功夫而言,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淳淨”。“溫和”,表現在外,處世、待人、接物都溫厚和睦。內在淳淨,表現在外自然溫和。所以,溫和也不是裝作出來的,是自然的流露。

  寂定明察。爲大導師。調伏自他。

  “寂定明察”就是天臺家講的“止觀”。“寂定”是止。“止”是止息所有妄念,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挂都放下。寂定之心,對外面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明察”就是以慧眼看一切事、看一切物、看一切人,看得清楚明白,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內不能寂定,怎麼能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寂定是“定”,明察是“慧”。

  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德行、有這樣的智慧,才足以“爲大導師”。“大導師”就是天人師。自己身語意叁業都可以作爲衆生的模範,可以作爲衆生的榜樣,能引導大衆出離叁界,出離苦海。“大導師”是佛門對佛的尊稱。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在十方世界見到這些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現佛身就是大導師,有能力“調伏自他”。因爲他們尚未成佛,所以對自己也要調伏。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叁垢。遊戲神通。

  這四句說明菩薩教化衆生的態度,及教化衆生應當遵守的原則。“引”是引誘。衆生無知,要以善巧方便引誘他。大乘佛法裏常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教學的手段。他有非常高明的手段,能引誘衆生向佛道。“導”是指導。“群生”的範圍非常廣大。諸位在經典裏,只要能冷靜的觀察,就能看出佛教究竟是什麼。它是教學,是教育,教我們“舍諸愛著”。它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神愛世人,人也要愛耶稣;而佛教我們把“愛”舍掉,這當然不一樣。“愛”是煩惱;“著”是執著。把一切貪愛、執著都放下,恢複我們的清淨心,恢複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有愛就不清淨,有著就不平等。只要把“愛、著”舍掉,就“永離叁垢”,永出輪回。“叁垢”是指貪、嗔、癡。“垢”是染汙。這是從自身說的。如果從環境來講,“叁垢”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也都是染著、是染汙。我們要把佛法的本質認識清楚,這一點很要緊。

  今天的佛弟子,有很重的責任,有很大的任務,要向全世界人宣告: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菩薩的教育。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我們看到,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她接受佛陀的教導,念了一天一夜的佛,就成菩薩。她母親墮在地獄裏,她就能把母親度到天上。所以,宗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教育,接受佛陀教育不需要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一切宗教信仰者皆當學習佛陀智慧的教育。

  佛陀教育是不分國籍的,不管那一國人,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任何宗教徒到佛門來修學,都可以證阿羅漢果,都可以證菩薩果位,也可以成佛。我們在《華嚴五十叁參》裏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都是標准的宗教徒。今天大家誤會佛教是宗教,嚇得凡是宗教徒都不敢來學,你說冤枉不冤枉!如果知道這是教育,神父來學,變成菩薩神父;牧師來學,變成阿羅漢牧師,都能修行證果。

  佛門裏“阿羅漢”、“菩薩”、“佛陀”,都是學位的名稱,就像世間的學位:“博士”、“碩世”、“學士”。佛是最高的學位,相當于世間的博士;菩薩相當于碩士;阿羅漢相當于學士。不分宗教,都可以來修學位,這是智慧的教育。我們今天確實有這個責任。

  我將歐陽竟無居士于民國初年的兩篇演講,大量印贈流通。歐陽大師民國十二年在中山大學的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需”,他說得很透徹。我們要是把佛法當宗教看待,在這一生所得到的就非常有限,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一定要認清它是教育,是叁世的教育。教學的內容深廣無比,是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教育。

  “舍諸愛著”。“愛著”的含義無限深廣。“愛”就是所知障;“著”就是煩惱障。愛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妄想。愛是妄想;著是執著。佛說得很清楚,一切衆生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見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兩大障礙。愛是“法執”;著是“我執”。所以,這兩個字的意義太深、太廣,把菩薩教化衆生的態度、目的都說出來了。

  菩薩教化衆生不辛苦,非常自在快樂。下文講“遊戲神通”。教化衆生要是真的像學校老師教學生,則不免辛苦。尤其我聽說現在的中學生,年齡不上不下的,頑皮得不得了,多少老師見到學生都頭疼,苦不堪言!菩薩教學生是“遊戲神通”,自在快樂。這是應當學習的,讓我們認真反省。

  “遊戲神通”,不但是菩薩的教學,也是菩薩爲我們示範,要把遊戲神通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對事、對人、對物,我們的日子怎麼過?若能遊戲神通,就得大自在。佛法真正的受用,你就得到了。佛弟子的形象,在社會上才真正樹立。爲衆生作楷模,人家一看到你就羨慕,你爲什麼那麼快樂?你的快樂是從那裏學來的?他要向你打聽,向你請教,向你學習。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做到這個榜樣,佛法的弘揚就不難,很容易被社會大衆肯定。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無論是什麼樣的種族,無論信什麼宗教,這些障礙一定都能突破。要使佛法教學普遍全世界,這個世界才真正能和平共存、共榮、互利。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爲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一品經文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真實功德。因此,我們講解也比較詳細。前面共有十五種比喻。既然說極樂菩薩,當然就包括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們。從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一直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經裏講的實在不可思議。如果以聲聞、菩薩衆來說,我們看了不希奇。可是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往生的六道衆生,更有無數往生的叁惡道衆生。叁惡道就包括地獄道。地獄道的衆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樣的真實功德,實在是很難令人相信的。所以,此經是大不可思議經,是最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句句都真實。佛決定沒有妄語,佛也不會有一句誇張話,是實實在在的。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留意,也是令人非常羨慕向往的。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佛、菩薩、羅漢,比不上;比叁惡道衆生,我們強多了。但是要特別留意的是“心行”。既然學佛,心要像佛心;行持要像佛的行持,這樣才有把握在這一生中往生。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叁惡道決定有分,很難避免。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這一段是廣說真實功德;前面是比喻說。“因緣願力”,不是普通的因緣。普通的因緣、普通的願力,成就不了這麼大的功德。這個因緣是“念佛”的因緣。念佛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念佛因緣、名號功德,普遍在此世界宣揚,世界即使有再大的災難,也能化解。但是真正認識念佛功德之大的人不多,這是事實。我們學佛人,尤其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此處講的因緣就是具足“信、願、行”,真正深信,懇切發願,認真念佛,這句佛號絕不離口。古人講的“珠(念珠)不離手,佛不離口”,心口相應,這才是真實念佛。

  有很多同修說,最初把念佛這樁事看得很容易,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我也會念,可是自己認真念起來就覺得非常難。念念就忘了,念念就念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才發現念佛不容易。爲什麼念念會念到別的地方,會想到別的地方?古人教我們念佛的秘訣,一定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是這句佛號很生疏,念念就念跑了。妄想、執著很熟,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很熟,現在教我們把妄想逐漸變成生疏,把佛號變熟,這兩個對調一下,功夫就得力。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相當不簡單。實際上真正關鍵所在,還是認識不清楚,也就是不知道這句佛號真正的好處。知道這句佛號真正的好處,一定牢牢抓住,時時刻刻不放松。一轉念頭,生處轉熟就容易,就可以做得到。

  我們一定要曉得,人生在這個世間,身體很脆弱,生命很短暫,一失人身就墮惡道。想到這裏就真正可怕。如何不墮惡道,還能成菩薩、成佛,就靠這一句佛號。這真是了不起!能把這句佛號認識清楚,是真正有福,在這一生…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