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很多,天亲菩萨把它归纳成二十六大类,其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出这二十六类。根本烦恼再归纳成三个,称为“三毒”。三毒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使我们身心不安,使我们在六道受苦受难。六道就是三毒烦恼变现出来的幻境。佛讲,贪欲变饿鬼,饿鬼道是这么来的。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就没有饿鬼道。不只是将来不堕饿鬼道,对你而言,根本没有饿鬼道,想见也见不到。没有嗔恨心就没有地狱道。地狱是嗔恨变现出来的。嫉妒、嗔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不愚痴就没有畜生道。所以,三毒烦恼变现的境界是三恶道。如果把这三条再归纳成一类,就是三毒的毒中之毒,没有比这个更毒,就是“贪”。所以,菩萨修行,对治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治贪烦恼。烦恼是魔。
第三类是“生死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生死最苦。“生苦”我们都受过,迷人健忘,也忘得干干净净。假如生不苦,前世的事情就会记得清楚。因为受极大之苦,所以把从前的事情都忘了。“死苦”也是极大的痛苦。佛经上比喻:人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时就好比“生龟脱壳”,把活乌龟的壳剥下来。实在讲,比这还要痛苦万分。所以,生、死是极大之痛苦。
五阴、烦恼、生死,都是自己本身的,都不是外在的。外在只有一种,就是第四类“天魔”。天魔统指外在环境的折磨,所以含义很广泛。前三类是内心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外在环境怎么会折磨人?因为有内奸,里应外合才有苦。自己本身若无烦恼,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诱惑对你就不产生力量,你就不会动心,于是外面环境都变成护法,都护持你。心里有贪、嗔、痴,外面环境就尽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动你,应该要具备那些条件。菩萨有定、有慧,用本经经题上的文来说,就是“清净、平等、觉”。“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外”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总指内心烦恼以及环境的诱惑。此段一共举了十五个比喻,都是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德。以下再举事实来说明。如果只有比喻,没有真正的事实,比喻就落空。明了实际的状况,才知道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关于读经,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烦恼得不得了,有时候经都念不下去。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念一卷、半卷。心情烦起来,一句都不想念。他问我怎么办。读经是不是能伏烦恼?读经确实是能伏烦恼。诚心诚意的念,把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念经,能伏烦恼。伏烦恼是断恶,断恶是修善的先决条件。不能修善,则不能积功累德。断恶要修善才有功德。善要怎么修?要认真的依佛教导去真做。
我们读经文“其心正直”,立即反省我自己的心是否正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念到这一句,就提醒自己心要正,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则不邪。心里有邪念就不正。什么念是邪念?有念皆邪。无念是无明,有念是邪念。无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心正是真难!
“八正道”之正念、正思惟,以净宗而言,就是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见我们念佛、想佛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都是“邪念”,无念、无想的时候就是“无明”。邪念、无明决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这是严重问题,决不是儿戏。心不能不正,时时刻刻都记住念佛、想佛。跟众生接触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劝他念佛,这就对了,这个念头就是正念。自己不念佛、不是劝人念佛,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场”,这是没有委曲、没有曲折之意。《楞严经》说得很清楚,直截了当。诸佛菩萨的心正直,六道凡夫的心邪曲。“曲”是弯弯曲曲的。我们要以念佛、读经的方法把邪曲的心改过来。正直的心是“直心”;邪曲的心是“妄心”。心正了,智慧自然就现前。智慧是真心本来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决定”。“决定”是指果断。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决断的能力,而且做得恰到好处,这是“善巧”。恰到好处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每个时代一切众生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每个地区的标准也不相同。菩萨因时、因地、因人、因物,他的决断皆能恰到好处。这一句是“总说”,底下是“别说”。
“论法无厌”是指帮助别人,教诲不倦。自己还有什么好讨论的?自己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没有言说。但是众生愚迷、不觉,菩萨要帮助众生觉悟,一定要为众生说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诱导众生入佛门,让他认识佛法、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处。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与自己真正不相干。自己真正晓得世出世间法里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完全了解事实真相。
“求法不倦”是指自己修行,是上求佛道。“论法无厌”是下化众生。二者皆须勇猛精进,不厌不倦。为什么要精进努力修学?因为修行尚未达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是求法不倦,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达到大圆满的境界。等觉菩萨尚且要精进求法,何况我们在凡夫位,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大愿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萨相等,实际上,一品烦恼也没破,要不“求法不倦”怎么行。
我们在世间,烦恼、习气、业障太重,想精进,身体受不了,这就是业障。我们造业就要受这个果报。“业”是障,“报”也是障,障碍我们不能精进。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带业往生,虽然将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习带去,却完全伏住,绝对不起作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的报身是弥陀本愿加持,所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没有两样。所以,那是平等世界,报障没有了,也不造业了。到那个时候,确实可以做到不疲不倦,勇猛精进。
“戒若琉璃”。“琉璃”比喻清净。持戒就清凉、清净,这是戒的真实功德。“内外明洁”。我们今天持戒能做到吗?戒律持得再严、再好,也不能内外透明。原因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自以为持戒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他们都破戒,将来都要堕落。起了这个分别、妄想、烦恼,虽然持戒,就不清净。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要切记!还看到世间的过失,表示心不清净,戒也不清净。净宗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与一般标准完全不一样。大乘是戒心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戒行具足。心清净,身口那有造业之处。
佛菩萨在世间应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舞台上表演,是“善巧决定”,不是破戒。中国人都晓得济公长老,《大藏经》里《高僧传》中的《济公传》,记载著他的弘化事迹,是真的。他有没有破戒?心地清净,喝酒、吃肉、装疯卖傻,为度众生。这是他的善巧决定,度了多少众生,教他们断恶修善,是摄受的方便。他是菩萨再来,他有能力,我们不行。我们要度打麻将的众生,天天陪他打麻将,我们也堕落了。现在还有吸毒的,想度他,也跟他一样去吸毒,非但度不了他,怕的是被他度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尘”,众生做什么,他也跟著做什么,到最后,令一切众生在其中觉悟,令众生在这里回头。他有这个本事,清净不染。这两句是身教,要真正做到,再影响别人。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不真诚,说话别人不相信。要真诚、要真做到,你说的话,别人才会相信。自己做不到,要教别人,别人不会相信你。所以,诸佛如来已经证到极果,不像菩萨自己还要学,一面教别人,一面还在学习。诸佛如来没得学,学圆满了。圆满之后,还应化在世间,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为他说法。现的身相还要持戒,要守规矩,因为要作好榜样给众生看,让一切众生仰慕,跟著他学习。仰慕他,尊重他,敬爱他,才能跟他学习,这是“大慈大悲”。
下面四句经文意义非常深远。前段是讲自行化他的原则。自己不能做到,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先要自己真正做到,不是勉强做。勉强做,人家一眼就看穿,假的、装的,不自然。真正契入境界,是自然而不是装模作样。示现在人群中,就是我在讲席上常说的,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令别人一见就想跟他学。自己不入这个境界怎么行!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能力、真正幸福快乐、真正自在圆满,这不是假装的,是自然的。
这样才能“令众悦服”。教他,他会跟你学习,因为你都做到,都得到了,他们相信。如果你说佛法很好,将来会得到真正快乐,可是自己却每天愁眉苦脸,一点也不快乐,那就是假的,人家不相信,听了会怀疑。
以下四句是讲扩大影响,把殊胜的佛法推广。用比喻来说。
击法鼓。
鼓的音声,很远就能听到,能振奋人心。古代打仗的时候,战鼓一鸣,士兵就提起勇气,往前冲锋陷阵,生死都忘了。这是比喻菩萨们把佛法往深远处传播。
建法幢。
“法幢”代表讲经说法。从前寺院讲堂里讲经说法时,寺外旗杆上就挂上幢,人若看见,就知道今天此地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自然就来了。所以,佛教所有的活动,是让你知道,但是不拉你来。你愿意来就自己来,不劝你,不拉你来,这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有机缘,一定告诉你,但是不勉强你。实际上,这两句经文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弘法利生”,把佛陀教育推荐、介绍给社会大众。
以往做这项工作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讲经,一是印送经书。印送经书较晚,一直到最近几年,在台湾才有大量印送经书之举。这是得力于社会富足,得力于科技发达,成本低,可以大量印刷。实在讲,讲堂讲经还是受限制。因此,在这个时代,“建法幢”应当建立在卫星频道上,用电视、广播,把佛法送到全球…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