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P4

  ..續本文上一頁

  第二類是“煩惱魔”。煩惱很多,天親菩薩把它歸納成二十六大類,其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出這二十六類。根本煩惱再歸納成叁個,稱爲“叁毒”。叁毒就是貪、嗔、癡。叁毒煩惱使我們身心不安,使我們在六道受苦受難。六道就是叁毒煩惱變現出來的幻境。佛講,貪欲變餓鬼,餓鬼道是這麼來的。

  我們對于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就沒有餓鬼道。不只是將來不墮餓鬼道,對你而言,根本沒有餓鬼道,想見也見不到。沒有嗔恨心就沒有地獄道。地獄是嗔恨變現出來的。嫉妒、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不愚癡就沒有畜生道。所以,叁毒煩惱變現的境界是叁惡道。如果把這叁條再歸納成一類,就是叁毒的毒中之毒,沒有比這個更毒,就是“貪”。所以,菩薩修行,對治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對治貪煩惱。煩惱是魔。

  第叁類是“生死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生死最苦。“生苦”我們都受過,迷人健忘,也忘得幹幹淨淨。假如生不苦,前世的事情就會記得清楚。因爲受極大之苦,所以把從前的事情都忘了。“死苦”也是極大的痛苦。佛經上比喻:人臨終,神識離開身體時就好比“生龜脫殼”,把活烏龜的殼剝下來。實在講,比這還要痛苦萬分。所以,生、死是極大之痛苦。

  五陰、煩惱、生死,都是自己本身的,都不是外在的。外在只有一種,就是第四類“天魔”。天魔統指外在環境的折磨,所以含義很廣泛。前叁類是內心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外在環境怎麼會折磨人?因爲有內奸,裏應外合才有苦。自己本身若無煩惱,沒有分別執著,外面的誘惑對你就不産生力量,你就不會動心,于是外面環境都變成護法,都護持你。心裏有貪、嗔、癡,外面環境就盡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動你,應該要具備那些條件。菩薩有定、有慧,用本經經題上的文來說,就是“清淨、平等、覺”。“衆魔外道,不能動故”。“外”是心外求法,稱爲外道,總指內心煩惱以及環境的誘惑。此段一共舉了十五個比喻,都是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以下再舉事實來說明。如果只有比喻,沒有真正的事實,比喻就落空。明了實際的狀況,才知道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衆悅服。

  關于讀經,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煩惱得不得了,有時候經都念不下去。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念一卷、半卷。心情煩起來,一句都不想念。他問我怎麼辦。讀經是不是能伏煩惱?讀經確實是能伏煩惱。誠心誠意的念,把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念經,能伏煩惱。伏煩惱是斷惡,斷惡是修善的先決條件。不能修善,則不能積功累德。斷惡要修善才有功德。善要怎麼修?要認真的依佛教導去真做。

  我們讀經文“其心正直”,立即反省我自己的心是否正直,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念到這一句,就提醒自己心要正,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則不邪。心裏有邪念就不正。什麼念是邪念?有念皆邪。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念。無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心正是真難!

  “八正道”之正念、正思惟,以淨宗而言,就是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見我們念佛、想佛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都是“邪念”,無念、無想的時候就是“無明”。邪念、無明決定不能出叁界,不能了生死。這是嚴重問題,決不是兒戲。心不能不正,時時刻刻都記住念佛、想佛。跟衆生接觸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勸他念佛,這就對了,這個念頭就是正念。自己不念佛、不是勸人念佛,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場”,這是沒有委曲、沒有曲折之意。《楞嚴經》說得很清楚,直截了當。諸佛菩薩的心正直,六道凡夫的心邪曲。“曲”是彎彎曲曲的。我們要以念佛、讀經的方法把邪曲的心改過來。正直的心是“直心”;邪曲的心是“妄心”。心正了,智慧自然就現前。智慧是真心本來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決定”。“決定”是指果斷。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決斷的能力,而且做得恰到好處,這是“善巧”。恰到好處沒有一定的標准,因爲每個時代一切衆生善惡的標准不相同,每個地區的標准也不相同。菩薩因時、因地、因人、因物,他的決斷皆能恰到好處。這一句是“總說”,底下是“別說”。

  “論法無厭”是指幫助別人,教誨不倦。自己還有什麼好討論的?自己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沒有言說。但是衆生愚迷、不覺,菩薩要幫助衆生覺悟,一定要爲衆生說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誘導衆生入佛門,讓他認識佛法、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處。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與自己真正不相幹。自己真正曉得世出世間法裏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完全了解事實真相。

  “求法不倦”是指自己修行,是上求佛道。“論法無厭”是下化衆生。二者皆須勇猛精進,不厭不倦。爲什麼要精進努力修學?因爲修行尚未達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是求法不倦,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才達到大圓滿的境界。等覺菩薩尚且要精進求法,何況我們在凡夫位,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大願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薩相等,實際上,一品煩惱也沒破,要不“求法不倦”怎麼行。

  我們在世間,煩惱、習氣、業障太重,想精進,身體受不了,這就是業障。我們造業就要受這個果報。“業”是障,“報”也是障,障礙我們不能精進。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障礙就沒有了。帶業往生,雖然將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習帶去,卻完全伏住,絕對不起作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的報身是彌陀本願加持,所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沒有兩樣。所以,那是平等世界,報障沒有了,也不造業了。到那個時候,確實可以做到不疲不倦,勇猛精進。

  “戒若琉璃”。“琉璃”比喻清淨。持戒就清涼、清淨,這是戒的真實功德。“內外明潔”。我們今天持戒能做到嗎?戒律持得再嚴、再好,也不能內外透明。原因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自以爲持戒很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他們都破戒,將來都要墮落。起了這個分別、妄想、煩惱,雖然持戒,就不清淨。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要切記!還看到世間的過失,表示心不清淨,戒也不清淨。淨宗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與一般標准完全不一樣。大乘是戒心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戒行具足。心清淨,身口那有造業之處。

  佛菩薩在世間應化,“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是舞臺上表演,是“善巧決定”,不是破戒。中國人都曉得濟公長老,《大藏經》裏《高僧傳》中的《濟公傳》,記載著他的弘化事迹,是真的。他有沒有破戒?心地清淨,喝酒、吃肉、裝瘋賣傻,爲度衆生。這是他的善巧決定,度了多少衆生,教他們斷惡修善,是攝受的方便。他是菩薩再來,他有能力,我們不行。我們要度打麻將的衆生,天天陪他打麻將,我們也墮落了。現在還有吸毒的,想度他,也跟他一樣去吸毒,非但度不了他,怕的是被他度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塵”,衆生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到最後,令一切衆生在其中覺悟,令衆生在這裏回頭。他有這個本事,清淨不染。這兩句是身教,要真正做到,再影響別人。

  “其所言說,令衆悅服”。“誠于中,而形于外”,內心不真誠,說話別人不相信。要真誠、要真做到,你說的話,別人才會相信。自己做不到,要教別人,別人不會相信你。所以,諸佛如來已經證到極果,不像菩薩自己還要學,一面教別人,一面還在學習。諸佛如來沒得學,學圓滿了。圓滿之後,還應化在世間,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爲他說法。現的身相還要持戒,要守規矩,因爲要作好榜樣給衆生看,讓一切衆生仰慕,跟著他學習。仰慕他,尊重他,敬愛他,才能跟他學習,這是“大慈大悲”。

  下面四句經文意義非常深遠。前段是講自行化他的原則。自己不能做到,就沒有辦法教化衆生。教化衆生,先要自己真正做到,不是勉強做。勉強做,人家一眼就看穿,假的、裝的,不自然。真正契入境界,是自然而不是裝模作樣。示現在人群中,就是我在講席上常說的,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令別人一見就想跟他學。自己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行!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能力、真正幸福快樂、真正自在圓滿,這不是假裝的,是自然的。

  這樣才能“令衆悅服”。教他,他會跟你學習,因爲你都做到,都得到了,他們相信。如果你說佛法很好,將來會得到真正快樂,可是自己卻每天愁眉苦臉,一點也不快樂,那就是假的,人家不相信,聽了會懷疑。

  以下四句是講擴大影響,把殊勝的佛法推廣。用比喻來說。

  擊法鼓。

  鼓的音聲,很遠就能聽到,能振奮人心。古代打仗的時候,戰鼓一鳴,士兵就提起勇氣,往前沖鋒陷陣,生死都忘了。這是比喻菩薩們把佛法往深遠處傳播。

  建法幢。

  “法幢”代表講經說法。從前寺院講堂裏講經說法時,寺外旗杆上就挂上幢,人若看見,就知道今天此地講經說法,喜歡聽經的人,自然就來了。所以,佛教所有的活動,是讓你知道,但是不拉你來。你願意來就自己來,不勸你,不拉你來,這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有機緣,一定告訴你,但是不勉強你。實際上,這兩句經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把佛陀教育推薦、介紹給社會大衆。

  以往做這項工作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講經,一是印送經書。印送經書較晚,一直到最近幾年,在臺灣才有大量印送經書之舉。這是得力于社會富足,得力于科技發達,成本低,可以大量印刷。實在講,講堂講經還是受限製。因此,在這個時代,“建法幢”應當建立在衛星頻道上,用電視、廣播,把佛法送到全球…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