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表法,一切万物也能表法。因此,佛法善用艺术的教学。不单是我们地球上的人,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不爱美的。大家既然爱美,佛就利用美来教学。
佛的道场(讲堂),所有一切设施美仑美奂,很吸引人。造像美,达到高度的艺术,佛像、菩萨像、龙天护法像,没有一尊不美。所有一切陈设也美,幢幡宝盖、香华供养,真的做到尽善尽美。以此作为教学的道具,以此事物来表法。知道美中所含的真义,你从美之中就得到真实利益。理事由是明白,获得善利。善是行持,使你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无不及,就是善利。过分了不善,没有做到也不善;恰恰做好,是最善。
佛法的教学实在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佛菩萨的像也是完全一样的,佛佛道同,表这个意思。现在人造的佛像都不一样,佛佛道同,奈何人心不同,人造的佛像,就不一样。如果佛造的像,决定是一样的。像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两个相貌的。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大众,相貌都相同,何况是诸佛如来。相貌相同,凡夫要辨别那个是佛,那个是菩萨,那个是观音,那个是大势至,怎么辨别?凡夫只有从姿态、手印不同来分辨这是观音,那是大势至菩萨。罗汉相就不一样,因为罗汉没有破无明,所以心不一样,相貌就不一样。“相随心转”,破无明,证法身,心是一样的,相也一样。菩萨跟菩萨的相一样,佛跟佛的相一样。阿罗汉没有破无明,心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面貌不一样。阿罗汉相貌有些很古怪的,但是都很善良,就是他的心地善良,他现的相貌也善良,没有恶相。
这是除了音声说法之外,六尘都说法、六尘都表法。我们要懂得,这样才能普遍滋润众生,教学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好像雨露,大树受到滋润,小草也受到滋润。佛的教化是平等的,没有分别。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一句比喻心量大,能包容。我们今天讲肚量,大人有大量。谁是大人?佛菩萨是大人。《八大人觉经》所说的八条是大人的觉悟。大人就是佛、菩萨。我们要学佛,就要学大心量。从前佛家的道场,进山门第一建筑物就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弥勒菩萨,就表这个意义,就是代表大肚包容。台湾寺院虽然很多,有天王殿的不多,供养四大天王的人很少。我们图书馆印了很多四大天王的彩像,希望大家能普遍供养。四大天王是护法神,一般家庭可不可以供养?如果你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艺术化的教学,就很有必要,就非常需要。
四天王中,弥勒菩萨代表平等、喜悦。能包容的是平等。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要一切都能包容,要真正学习清净平等心。东方天王表负责尽职,手上拿著琵琶。琵琶的含义很深,表示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必须合乎中道。中就是弦要调得恰到好处,音色才美。太紧,弦就会断;太松,就不响。所以,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表适中,表示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进步,手上拿著宝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没有智慧就不能进步。西方广目天王代表多观摩,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观光、考察,到处去看看。他手上拿著龙。龙代表社会上的人情、事理变化多端。龙是善变的,代表变化。看得多、知道得多,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种种变化,你才应付得了。降龙是这个意思,并不是你真的把龙降服住。所以,龙是代表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有能力制服,社会才能安定,才能给大众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著伞盖。伞盖防止污染。听太多,心里受污染。伞盖用意很深,虽广见闻仍能护清净心、平等心而不为所动,这就是美。你才晓得真、善,美、慧,佛门才有。佛门之外,真、善、美、慧皆是有名无实。
从这一句经文,诸位细细体会,才真正了解真实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拓开心量,弥勒菩萨代表心量广大,“大慈等故”。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佛门用来表法最多的是“莲花”。莲花比喻清净。莲花的根生在泥土里;它的茎长在水中;花开在水的上面,表法就很明显。佛把污泥比作六道,六道都是污染的;把水比作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代表清净;花开在水面上,不但六尘不染,四圣也不染,代表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没有教我们停留在佛法界。若停留在佛法界,就错了!没有离开水面,还在水底下。
超越十法界,《华严》上不得已起个名字,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这是佛菩萨希望我们证得的。所以,莲花代表这个意义。不但六凡不染,世间法不染,出世间法也不染。《金刚经》上,佛讲得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法还要舍掉,何况世间法。世法、佛法都不执著,莲花代表此义。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这是比喻“清净不染”。不但菩萨对于“六凡法界”不执著,即使“四圣法界”也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能舍离。舍离一切分别、执著,自然就不生妄想。菩萨念念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无尽的慈悲。我们晓得众生一切的苦痛,都是从迷惑所生的。如果能破迷开悟,必定离苦得乐,这才真正把关键找到。
诸佛菩萨对于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出来。即使为众生宣说正法也不执著,做到“三轮体空”。不以为自己是能说,如果以为自己能说,就著「我相”;也不执著众生能听,如果执著有众生听懂了,就著「众生相”;亦不执著其中“说法之相”,这称为“三轮体空”。
虽然心地这样清净,但不碍说法。所以,佛还是天天说法,时时说法,处处说法,从未中止过。我们也听到佛门常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到底是说了,还是无说?佛菩萨不执著「能说”、“所说”,也不执著「能听”、“所听”,一切都不执著,就是“无说”。“说”是什么?天天为众生讲经说法,所以“说”与“无说”是一桩事情。众生有分别心,认为“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实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又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佛是能说的人,我们是听经的人。假如我们会听,就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样的态度来听,真正会开悟。
我们听经几十年都不曾开悟。不但不开悟,反而把意思听错、曲解了,原因就是有分别、执著。“听”,耳根听得清楚明白。“无听”,对于这些言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决定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懂,觉悟了;听不懂,不理会。不懂就算了,心不被境界所转,亦即不被讲经的音声所转,心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听而无听”,所以能开悟。凡夫不是这样的,他随著说法的音声转,就是随听随分别,随听随执著,完全落在意识里。这样听经,不能开悟,只能得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这种常识有没有用处?于戒、定、慧,于生、死分上,毫不相关。所以,佛菩萨会说,我们要会听,才能得利益。
“如尼拘树”,这句是说佛的平等慈悲。“尼拘树”生长在印度,古德的注解里说,这种树很高很大,树叶很大,因此树荫就大。印度是热带,树荫底下很凉爽。把佛说法比喻成荫凉,众生在树下得到树荫的遮蔽,意思是形容佛的大慈大悲,能覆荫一切众生,离热恼得清凉。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前一句比喻“慈悲”,这一句比喻“智慧”。经上凡是讲到智慧,都用“金刚”作比喻,如“金刚般若”。金刚是金属里最坚硬的,能破一切物质,而一切物质不能破它。我们要从古代的背景看,不能从现代的眼光看。现代科技很发达,连金刚钻也能分解。古时候没有这个技术,金刚钻就是最坚硬的。所以,佛取“金刚”比喻能破一切邪见、执著。
“邪执”是两桩事,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妄想、执著”。“邪见”就是妄想。只有智慧现前,二障才真正能破。譬如阿罗汉,智慧没开,全凭定功。烦恼被定功伏住,不起作用,称“伏烦恼”。烦恼没断,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因此烦恼就不起作用。烦恼虽未断,跟断了差不多,是以第八定伏住。这种定功不能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支持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过了,定会失掉。失掉了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出三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必须修到第九定,佛法称“九次第定”,才超越六道轮回。这种定功深,不会退转,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这样才超越三界。
烦恼断得了吗?其实烦恼不是断,是转变。智慧开,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所以,大乘法讲“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真的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智慧开,觉悟了,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人没有智慧,菩提就转变为烦恼。由此可知,只是迷、悟两种不同的名称。名称不同,理事一如。论受用,烦恼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烦恼痛苦,菩提大乐,苦乐不一样,事实就在一念迷、悟之间。
“杵”是古代的兵器。此处是指金刚宝杵,最为锋利,用此比喻智慧能破无明重障。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一句经文里,定、慧都具足。“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我们的定、慧功夫都不够,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动摇。
“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五阴魔”,六道凡夫都有。“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来不是魔,迷了就受它折磨。“色”是物质,所有物质的现象就用这个字作代表。今天的物理现象就是佛经上讲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合称“五阴”,可以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包括尽了。迷惑的人不认识它,受它的折磨,这五阴就变成魔。觉悟之后就不受它折磨,就可以自在的享受,自在的运用它…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