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表法,一切萬物也能表法。因此,佛法善用藝術的教學。不單是我們地球上的人,十法界的衆生沒有不愛美的。大家既然愛美,佛就利用美來教學。
佛的道場(講堂),所有一切設施美侖美奂,很吸引人。造像美,達到高度的藝術,佛像、菩薩像、龍天護法像,沒有一尊不美。所有一切陳設也美,幢幡寶蓋、香華供養,真的做到盡善盡美。以此作爲教學的道具,以此事物來表法。知道美中所含的真義,你從美之中就得到真實利益。理事由是明白,獲得善利。善是行持,使你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做得恰到好處,不過分也無不及,就是善利。過分了不善,沒有做到也不善;恰恰做好,是最善。
佛法的教學實在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佛菩薩的像也是完全一樣的,佛佛道同,表這個意思。現在人造的佛像都不一樣,佛佛道同,奈何人心不同,人造的佛像,就不一樣。如果佛造的像,決定是一樣的。像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兩個相貌的。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大衆,相貌都相同,何況是諸佛如來。相貌相同,凡夫要辨別那個是佛,那個是菩薩,那個是觀音,那個是大勢至,怎麼辨別?凡夫只有從姿態、手印不同來分辨這是觀音,那是大勢至菩薩。羅漢相就不一樣,因爲羅漢沒有破無明,所以心不一樣,相貌就不一樣。“相隨心轉”,破無明,證法身,心是一樣的,相也一樣。菩薩跟菩薩的相一樣,佛跟佛的相一樣。阿羅漢沒有破無明,心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面貌不一樣。阿羅漢相貌有些很古怪的,但是都很善良,就是他的心地善良,他現的相貌也善良,沒有惡相。
這是除了音聲說法之外,六塵都說法、六塵都表法。我們要懂得,這樣才能普遍滋潤衆生,教學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好像雨露,大樹受到滋潤,小草也受到滋潤。佛的教化是平等的,沒有分別。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一句比喻心量大,能包容。我們今天講肚量,大人有大量。誰是大人?佛菩薩是大人。《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八條是大人的覺悟。大人就是佛、菩薩。我們要學佛,就要學大心量。從前佛家的道場,進山門第一建築物就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彌勒菩薩,就表這個意義,就是代表大肚包容。臺灣寺院雖然很多,有天王殿的不多,供養四大天王的人很少。我們圖書館印了很多四大天王的彩像,希望大家能普遍供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一般家庭可不可以供養?如果你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藝術化的教學,就很有必要,就非常需要。
四天王中,彌勒菩薩代表平等、喜悅。能包容的是平等。我們學佛的人心量要大,要一切都能包容,要真正學習清淨平等心。東方天王表負責盡職,手上拿著琵琶。琵琶的含義很深,表示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必須合乎中道。中就是弦要調得恰到好處,音色才美。太緊,弦就會斷;太松,就不響。所以,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這就表適中,表示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進步,手上拿著寶劍。劍表智慧,慧劍斷煩惱。沒有智慧就不能進步。西方廣目天王代表多觀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觀光、考察,到處去看看。他手上拿著龍。龍代表社會上的人情、事理變化多端。龍是善變的,代表變化。看得多、知道得多,對于這個複雜的社會種種變化,你才應付得了。降龍是這個意思,並不是你真的把龍降服住。所以,龍是代表社會的千變萬化,要有能力製服,社會才能安定,才能給大衆帶來幸福安定的生活。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著傘蓋。傘蓋防止汙染。聽太多,心裏受汙染。傘蓋用意很深,雖廣見聞仍能護清淨心、平等心而不爲所動,這就是美。你才曉得真、善,美、慧,佛門才有。佛門之外,真、善、美、慧皆是有名無實。
從這一句經文,諸位細細體會,才真正了解真實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拓開心量,彌勒菩薩代表心量廣大,“大慈等故”。
如淨蓮華。離染汙故。
佛門用來表法最多的是“蓮花”。蓮花比喻清淨。蓮花的根生在泥土裏;它的莖長在水中;花開在水的上面,表法就很明顯。佛把汙泥比作六道,六道都是汙染的;把水比作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代表清淨;花開在水面上,不但六塵不染,四聖也不染,代表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沒有教我們停留在佛法界。若停留在佛法界,就錯了!沒有離開水面,還在水底下。
超越十法界,《華嚴》上不得已起個名字,稱“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這是佛菩薩希望我們證得的。所以,蓮花代表這個意義。不但六凡不染,世間法不染,出世間法也不染。《金剛經》上,佛講得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法還要舍掉,何況世間法。世法、佛法都不執著,蓮花代表此義。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這是比喻“清淨不染”。不但菩薩對于“六凡法界”不執著,即使“四聖法界”也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能舍離。舍離一切分別、執著,自然就不生妄想。菩薩念念幫助衆生覺悟,這是無盡的慈悲。我們曉得衆生一切的苦痛,都是從迷惑所生的。如果能破迷開悟,必定離苦得樂,這才真正把關鍵找到。
諸佛菩薩對于衆生最大的恩惠,就是爲衆生講經說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來。即使爲衆生宣說正法也不執著,做到“叁輪體空”。不以爲自己是能說,如果以爲自己能說,就著「我相”;也不執著衆生能聽,如果執著有衆生聽懂了,就著「衆生相”;亦不執著其中“說法之相”,這稱爲“叁輪體空”。
雖然心地這樣清淨,但不礙說法。所以,佛還是天天說法,時時說法,處處說法,從未中止過。我們也聽到佛門常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到底是說了,還是無說?佛菩薩不執著「能說”、“所說”,也不執著「能聽”、“所聽”,一切都不執著,就是“無說”。“說”是什麼?天天爲衆生講經說法,所以“說”與“無說”是一樁事情。衆生有分別心,認爲“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所以,我們對于一切事實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又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佛是能說的人,我們是聽經的人。假如我們會聽,就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樣的態度來聽,真正會開悟。
我們聽經幾十年都不曾開悟。不但不開悟,反而把意思聽錯、曲解了,原因就是有分別、執著。“聽”,耳根聽得清楚明白。“無聽”,對于這些言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決定不分別、不執著。聽得懂,覺悟了;聽不懂,不理會。不懂就算了,心不被境界所轉,亦即不被講經的音聲所轉,心是如如不動,這就是“聽而無聽”,所以能開悟。凡夫不是這樣的,他隨著說法的音聲轉,就是隨聽隨分別,隨聽隨執著,完全落在意識裏。這樣聽經,不能開悟,只能得一點佛教的皮毛常識而已。這種常識有沒有用處?于戒、定、慧,于生、死分上,毫不相關。所以,佛菩薩會說,我們要會聽,才能得利益。
“如尼拘樹”,這句是說佛的平等慈悲。“尼拘樹”生長在印度,古德的注解裏說,這種樹很高很大,樹葉很大,因此樹蔭就大。印度是熱帶,樹蔭底下很涼爽。把佛說法比喻成蔭涼,衆生在樹下得到樹蔭的遮蔽,意思是形容佛的大慈大悲,能覆蔭一切衆生,離熱惱得清涼。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前一句比喻“慈悲”,這一句比喻“智慧”。經上凡是講到智慧,都用“金剛”作比喻,如“金剛般若”。金剛是金屬裏最堅硬的,能破一切物質,而一切物質不能破它。我們要從古代的背景看,不能從現代的眼光看。現代科技很發達,連金剛鑽也能分解。古時候沒有這個技術,金剛鑽就是最堅硬的。所以,佛取“金剛”比喻能破一切邪見、執著。
“邪執”是兩樁事,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妄想、執著”。“邪見”就是妄想。只有智慧現前,二障才真正能破。譬如阿羅漢,智慧沒開,全憑定功。煩惱被定功伏住,不起作用,稱“伏煩惱”。煩惱沒斷,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因此煩惱就不起作用。煩惱雖未斷,跟斷了差不多,是以第八定伏住。這種定功不能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支持八萬大劫。可是八萬大劫過了,定會失掉。失掉了還要搞六道輪回,所以不能出叁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必須修到第九定,佛法稱“九次第定”,才超越六道輪回。這種定功深,不會退轉,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這樣才超越叁界。
煩惱斷得了嗎?其實煩惱不是斷,是轉變。智慧開,就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所以,大乘法講“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真的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智慧開,覺悟了,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人沒有智慧,菩提就轉變爲煩惱。由此可知,只是迷、悟兩種不同的名稱。名稱不同,理事一如。論受用,煩惱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煩惱痛苦,菩提大樂,苦樂不一樣,事實就在一念迷、悟之間。
“杵”是古代的兵器。此處是指金剛寶杵,最爲鋒利,用此比喻智慧能破無明重障。
如鐵圍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
這一句經文裏,定、慧都具足。“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我們的定、慧功夫都不夠,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動搖。
“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八大人覺經》裏將魔歸納爲四大類:第一類是“五陰魔”,六道凡夫都有。“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心經》裏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不是魔,迷了就受它折磨。“色”是物質,所有物質的現象就用這個字作代表。今天的物理現象就是佛經上講的“色法”。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心理現象合稱“五陰”,可以說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象包括盡了。迷惑的人不認識它,受它的折磨,這五陰就變成魔。覺悟之後就不受它折磨,就可以自在的享受,自在的運用它…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