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极乐世界我也没见到,释迦牟尼佛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立刻就来了,就堕落了。因此,居士们对出家人(尤其是年轻刚刚出家的)过分的恭敬,引起他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就堕落了。居士们对出家人是好心。初发心出家,成佛有余;他以后堕落了,堕三恶道,都是居士们不如法供养所害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有意的、不是有心的,你们是好心做了坏事。所以,自己警觉心不够,出家人警觉心更不够,很容易就上当,很容易就堕落,非常非常可怕!要知道警惕。

  古德教训都是真实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十方恭敬供养是来种福的,出家人要是不能认真修行,绍隆三宝续佛慧命,则信施消化不了。眼前好像得一点便宜,一转眼,三途苦报就没完没了;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我提醒诸位同修,这个世界确实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高度的觉悟,自然契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警觉性的高广,像须弥山一样,用这个形容菩萨警觉性高,所以菩萨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不会被欺骗、不会受害,原因在深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而业果不空,故应生心断恶修善,教化众生。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第三个比喻,“日月”是光明。此处讲的是自己要修持,要有威德。“光”是指佛菩萨的身光、放光。我们放不了光,在凡夫只好讲光彩、风度。现代人讲气色,气色就是光的意思。“威”是威德。一个人有德行,真正能修养自己的道德,有风度,气色自然就好,走出去,人家对你敬仰之心自然就生起来,对你很尊重、很敬仰。佛弟子一定要培养威德。若佛弟子走出去拖拖拉拉的,让人家瞧不起,这是侮辱佛菩萨。别人会说,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这种样子,不要跟他学;你让释迦牟尼佛的脸上都蒙羞。羞辱佛菩萨,那就是我们的罪业。

  《地藏经》全是讲“孝道”,都是教导我们“孝”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实践,认真的做到。第一个例子,举长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恭敬心,问佛,相好光明是怎么修的。这是《地藏经》讲修因的第一个例子,婆罗门女还在后面。第一个示范最重要。佛示现“自身威光,超于日月”,令众生看到之后,自然生仰慕之心,这就是自行化他。人家生仰慕来向你请教、向你学习,岂不是化他。所以,佛弟子对于威德不能不讲究,对于风度不能不注意。

  我们看菩萨的造像,无论中国或外国,菩萨的相貌多圆满,衣著多整齐,都很华丽。大乘跟小乘不一样,大乘是开放的,令人生欢喜心。小乘是小学生,守规矩,要穿著制服,穿得整整齐齐。大乘不是如此,大乘要入众,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团体,你参与活动,都能让大众生欢喜心,都能让大众对你尊重。尊重佛弟子,即是尊重佛陀。所以,小乘的袈裟是染色的、杂色的。大乘的海青有黄色的,袈裟有红色的,更庄严的也有金色的,形式不一样。这是著重我们外表的形象。

  “自身威光”乃是诚于中而自然形于外,此乃真实修养功夫。表现在外者要能令一般初学的、未学佛的人,对你生起恭敬之心、仰慕之心,想向你学习。看到你这么庄严、自在,这样幸福、快乐,他就想学佛。他问你:“你怎么这么好?”“我是学佛的,我是念佛的!”他自然就来了。所以,我们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招牌不能不漂亮;不漂亮就不能接引大众,不能把佛法宣扬给一切众生。所以,度众生要注意形象。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此处“雪山”是指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很高,终年积雪,不会融化,所以山是纯白色的,没有一点杂色。所以,用它比喻心地的清净,一尘不染。不被六尘所染,也不被六识所染,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经里讲到修行的纲领,第一是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天的社会,处处都是染缘,你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是严重的污染。一个学佛的人,如何防范?能保持心地清净,只有一个方法,多看佛菩萨的像;不看别的,佛菩萨的像温良慈祥。多听佛号(现代有念佛录音带、念佛机),听读经,听念佛;口里多念佛,少说废话。什么是废话?不是“阿弥陀佛”,皆是废话。我们要多去想一想,唯有这个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心地的清净。心地清净,身当然清净。

  “自身威光”跟“其心洁白”,内外都有影响。一个人能注重自己外表形象,他的心自然收敛,不敢放肆。心地清净,威德、光明自然流露。所谓诚于中,一定形于外,绝对不是装模作样,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前面讲清净,这里讲“平等”。不平等,很难做到清净;要想做到清净,一定要修平等心。佛在此用大地作比喻,大地真的平等,你用最好的香水滴在地上,它接受;最肮脏、污秽、臭秽的东西放在地上,它也接受,它没有排斥。我们的心,对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应当平等接纳,不要分别。分别就错了,不是别人错,是自己错,因为自己对境又起分别、执著,又打妄想。但是善恶、好丑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是愚痴,没有智慧。善恶、好丑清清楚楚,绝对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菩萨。为什么不要分别、执著?此乃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象,各有因果,诸佛菩萨也不能代替。

  这是前面“菩提高广”要我们提高警觉的。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平等。为什么不学佛菩萨,我们看得也很清楚,也应当像佛菩萨一样的平等。平等心,能保持真实的智慧,你的智慧不会失掉;稍稍不平就落在意识里。意识就是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无有一法不能忍。世间法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小事不能忍耐,一个大的计画、一个大的事业都是空想,不会成就的。何况出世间的大法,不能忍耐,怎么能成就!小成就是小的忍耐,大成就需要大的忍耐。以忍辱功夫之大小,决定自己修学之成就,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

  菩萨行里,虽然归纳成六度,六大修学纲领,最重要的无过于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还是有关联的。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能忍的人,必定能放下;能放下的人,一定能忍耐,可见是相辅相成的。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其心洁白”是从性体上说的。“清净如水”是讲修功。前面讲性德,这句讲修德。心本来是很清净的,现在不清净,有染污。染污怎么办?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用佛法洗。佛法好比净水,能把心地的污染洗得干干净净,只要你依照佛法修学就行。佛法这么多,我们依那个法门?依这本《无量寿经》就够了。因为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依一句佛号就够了。《楞严经念佛圆通章》里所讲的,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把心地一切污秽洗得干干净净,何况这一部《无量寿经》。

  你要把事实真相明了,才不至于怀疑。怀疑就会产生障碍。不怀疑,功夫一直用下去,你的心地一定一天比一天清净,污染一天比一天减少。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勘验自己,功夫才得力。譬如,我们看一些人,好人、坏人,尤其看到坏人,一看心里就不高兴,清净心立即被污染。看到一桩事做得不对,心里也不痛快,又被污染。这是很容易发现的。一天到晚,如果这样提高警觉,在这上面下功夫,逐渐逐渐地,一切看不惯的,也会渐渐的看得惯了;看不平的,也能若无其事,这便是你的功夫进展、心地清净、忍辱成就。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增长。我们的修行功夫从这个地方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进步。年年有进步,很好!值得庆幸。月月有进步,大概往生没有什么大问题,此是功夫相当得力。一定要认真检点,认真反省。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炽盛如火”比喻智慧。心清净就生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唯有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这是比喻,把烦恼比作草柴,火把草柴烧尽。所以,智慧现前,烦恼、无明都断了,用这个作比喻。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我们在这个世间,障碍重重,不自由、不自在。障碍从那里来的?再看看佛在经上讲的,仔细想想,真的不错,所有障碍都是执著来的。要是不执著,那来的障碍?本来没有障碍,障碍原来是自己找的。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要遵守两句教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此就没有障碍。若真能做到这两句话,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为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还有什么障碍。这里比喻“不著如风”。风通过任何物象,它不执著,就没有障碍。只要稍起执著,障碍就来了。无论自己生活、无论帮助别人,都不可执著,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以上所说的,都是自己的性德与修德。从第一句到“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前面四句,偏重在性德;从第五句“忍辱如地”到“不著如风”,偏重在修德。性修不二,修德有功则性德彰显。下面是讲自利利他之德。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法音”是为众生讲经说法。“雷震”是比喻,雷响的音声能引起人的警觉,震动人心,使没有觉悟的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他今天真的明白、真的觉悟,得到佛法真实利益。如果佛菩萨不为我们说法,我们不晓得六道轮回的真相、不知道十法界的真相,我们永远不会觉悟,永远不会起个念头“我要了生死出三界”。不可能知道此事,也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出离,这是不觉。佛菩萨给我们最大的恩惠,就是说法,使我们听了真正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法音”、“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萨说法利生。两句合在一起,意思自然不同。前面的“法音”,是以音声为佛事。此句“雨甘露法”就不只是音声,六尘皆说法,口能说法、身…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