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

  真实功德第三一

  这一品经文里,世尊为我们说了很多比喻,显示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夏老居士会集此本,总共举了十五种比喻,我们就能体会菩萨功德的殊胜。当然也是勉励我们努力效法,这才是世尊说法的真实义趣。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第一句是以大海比喻菩萨的智慧,无论是自己修行或教化众生,一定要有深广的智慧作为基础。没有智慧,不但不能利生,往往误导众生,过失就很重。世间人常说“误人子弟”,误人子弟的罪过,一般人往往疏忽了。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有一次李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个医生,医术不太高明,凡是他看过的病人,没有一个是病愈的,几乎都被他看死了。前后看死了二十多个病人。这是庸医杀人!阎罗王把他抓去,他喊冤枉,他说:“我决不是有意害他们的,是我的医术不高明,所以误杀了他们。”阎罗王判他入十八层地狱。他很不甘心,乱蹦乱跳。正在跳的时候,底下有人喊道:“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的时候,灰尘都落在我身上了。”他感到奇怪,我被判到十八层地狱,难道下面还有十九层不成吗?底下的说:“是呀,我在第十九层。”“请问老兄,你在阳间时是做什么的?”他说:“我是教书的。”这是说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过还重。那是世间法。如果是佛法,佛法误导一切众生,罪过可能还在第二十层地狱,比十九层还要严重。

  由此可知,佛法始终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智慧怎么求得?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智慧;问题是开得了吗?决定开不了。原因在那里?智慧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而是你现在有障碍,把你自己的智慧光明障碍了,透不出来。什么障碍?世尊说得很好,一是妄想,一是执著。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假如我们能把妄想、执著去掉,本来具足的智慧就现前。这是世尊一语道破秘密,确实世出世间的圣者,未能知道这么详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破。

  妄想发展,就变成了“所知障”;执著发展,就变成了“烦恼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执著”。因此,佛法自始至终的教导,无非破二执而已。人我执破了,就是烦恼障断了。烦恼障断了,就是人我执破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念佛人即得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何况得事一心不乱。这是真实功德、真实利益。法执破了(法执就是所知障),即证得法身大士。这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净宗讲,就是理一心不乱,智慧就现前。所以,诸位一定要觉悟。觉悟就是明白事实真相。

  我们求智慧。多听、多读、多看,能不能得智慧?不能!你读得多、看得多、研究得很多,二障没破,所得的正如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那有智慧?世尊在大乘经论里常讲,此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才艺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破无明、断烦恼。智慧若现前,无明烦恼决定消除。人很聪明,好像很有智慧,但是烦恼、执著、人我是非很多,就不是真智慧。佛家称之为世智辩聪,没有用处。如果用得恰当,可以修一点人天福报;用得不恰当,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那一个造大罪业的人不是世间很聪明的人?他不聪明,造不了那么大的罪业,害不了很多众生。世智辩聪,即使用得恰当,也只得一些人天福报而已,佛不鼓励我们修学。

  佛鼓励我们求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要从戒、定下手,这才开慧。戒是什么?经论上所讲的都是原则,你要能体会。“戒”是“守法”。小乘戒律局限在佛的教诫;大乘戒律包括佛在经论里所说的许多教训。“戒”就包括经、律、论所有的教训。在许多教诫里,我们要把纲领找到,才有下手入门之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是“三皈戒”,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觉、正、净”。先把目标找到,我们学的是这些。

  修学的顺序,四弘誓愿讲得很明白,先要把心量拓开。佛家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要有真正的慈悲心,能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要能度脱一切众生,要有这种心愿。为什么要你发这个心愿?这个心愿是一股无比的力量,推动你自行化他。你能精进不懈,每天努力修学,什么力量推动你?就是这一愿心在推动,永远不会懈怠。我们世间人在社会上勤劳的工作,推动的力量是“名利”。佛菩萨自度度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什么力量在推动?愿心在推动,这是第一。没有这样的动力,佛教再好的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

  从那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怎样断烦恼?“守法”。老师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教导我们这些方法,我们要遵守。能守法,才能接受教导。佛所说的一切戒法,都是教导我们修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慈悲心。有了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法门无量誓愿学”,才有资格学习无量法门。

  学习无量法门是菩萨的事,菩萨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种修法?不是的。佛讲经说法,菩萨还是在座听闻,样子是很像,实质上不同。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大家在这边听,不但听了不会开悟,有的时候还把意思听错。佛说法,菩萨闻法听经,个个都能开悟!有人大澈大悟,也有人小悟。他们都有悟处,原因是菩萨心地清净。我们今天听了不开悟,是心不清净,听了反而把经的意义错解、曲解了,是因妄想太多。妄想会把经义想错;执著就是不开悟的原因。所以,形式上很像,实质上完全不同,这些都是我们要明了、要觉悟的,然后才晓得我们从什么地方学起。

  今天,我们在讲堂讲经、听经,我们的目标还是断烦恼,不在学法门,这就对了。必须把我们的妄想伏住,把我们的执著打破,我们今天就做这种功夫,决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把目标订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就一无所得。因此,我们说、听,都不可用意识心,听懂了很好,听不懂没关系,不需要懂。在这一个半钟点,心里妄想少了,妄念少了,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这就好。在此一个半小时,就是修行,就是功夫,对你戒学、断烦恼的修学,多少都有一点帮助。

  此处是讲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像我们这样程度往生的),难道“其智宏深,譬如大海”,也有这么大的智慧吗?有!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其实,事实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我们一定要清楚。不清楚,我们往生就会发生障碍。

  念佛人对本经清楚明白,决定不会发生误会。经题上明白标示“清净、平等、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清净、平等、觉。我们用清净心念、用平等心念、用觉心念。觉就是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迷惑,这就是净念。只要保持此心清净,不迷不邪不染,就是相继。如此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念佛人这样念,功夫自自然然成就。最低的成就,就是功夫成片,心里没妄想、不夹杂。为什么没有妄念?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自己来说,这个世界是非好歹与我全不相干,心清净、心定了。遇有机缘,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化他。人家能接受很好,不接受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种子已经种下去,多生多劫之后,他的善根还是会起现行,还是会成熟的。这多么自在,这样心就定。

  往生的时候,是功夫成片往生的,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佛光先照著你。佛光一照,将你修学的功夫立即提升一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译得不错。虽然梵文原本里不是“一心不乱”,这几个字是鸠摩罗什大师译的,但是他没译错。如果他译错,玄奘大师一定把他指出来。为什么没错?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一心不乱。你虽只有功夫成片,但蒙佛光注照,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一心不乱。这个道理要明白。

  本经是照原文翻译的,“一向专念”。看到一向专念,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把握,自己做得到。看到“一心不乱”,就吓倒了,以为功夫太高,恐怕一生都做不到。见思烦恼断了,才是事一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是理一心,的确不是凡夫一生能做到的。殊不知,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光注照就升等,“功夫成片”的,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升到“理一心不乱”。再蒙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是佛加持给他的智慧,就跟法身大士、等觉菩萨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此一句经文,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是差别世界。除非你不能往生,生到那个地方就入这个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因此,我们要重理智,平常处世、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感情是迷,不用感情就是理智,就是智慧,总有少分与西方世界气分相应,对于念佛求生净土会有帮助。

  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第二个比喻,菩提高、菩提广。“菩提”就是警觉心。菩提是觉悟,不迷。警觉心很高,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有高度的警觉。如果不具体跟诸位同修们说,高度警觉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怎么警觉?特别在现前这个社会,处处都是火坑,都是堕地狱的陷阱。你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要小心谨慎,这就是警觉,就是菩提;决定不堕三恶道。

  昨天,我在高雄讲《无量寿经》圆满,有人皈依,我略略的讲解“三皈依”的道理,就特别提醒在家的居士们,好心若没有菩提、没有警觉性,往往好心做错事。什么样的错事?譬如,对于法师的供养、恭敬,总认为这是应该的;殊不知供养太多,法师就变心,就贪财,烦恼起现行。以前没有钱,什么都没有,日子过得很苦,道心坚固;觉得这个世界太苦了,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钱财一多,觉得这世界不错…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