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功德第叁一
這一品經文裏,世尊爲我們說了很多比喻,顯示極樂世界菩薩們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夏老居士會集此本,總共舉了十五種比喻,我們就能體會菩薩功德的殊勝。當然也是勉勵我們努力效法,這才是世尊說法的真實義趣。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第一句是以大海比喻菩薩的智慧,無論是自己修行或教化衆生,一定要有深廣的智慧作爲基礎。沒有智慧,不但不能利生,往往誤導衆生,過失就很重。世間人常說“誤人子弟”,誤人子弟的罪過,一般人往往疏忽了。
過去我在臺中求學,有一次李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有一個醫生,醫術不太高明,凡是他看過的病人,沒有一個是病愈的,幾乎都被他看死了。前後看死了二十多個病人。這是庸醫殺人!閻羅王把他抓去,他喊冤枉,他說:“我決不是有意害他們的,是我的醫術不高明,所以誤殺了他們。”閻羅王判他入十八層地獄。他很不甘心,亂蹦亂跳。正在跳的時候,底下有人喊道:“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的時候,灰塵都落在我身上了。”他感到奇怪,我被判到十八層地獄,難道下面還有十九層不成嗎?底下的說:“是呀,我在第十九層。”“請問老兄,你在陽間時是做什麼的?”他說:“我是教書的。”這是說教書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過還重。那是世間法。如果是佛法,佛法誤導一切衆生,罪過可能還在第二十層地獄,比十九層還要嚴重。
由此可知,佛法始終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智慧怎麼求得?每一位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希望自己趕快開智慧;問題是開得了嗎?決定開不了。原因在那裏?智慧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而是你現在有障礙,把你自己的智慧光明障礙了,透不出來。什麼障礙?世尊說得很好,一是妄想,一是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假如我們能把妄想、執著去掉,本來具足的智慧就現前。這是世尊一語道破秘密,確實世出世間的聖者,未能知道這麼詳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破。
妄想發展,就變成了“所知障”;執著發展,就變成了“煩惱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因此,佛法自始至終的教導,無非破二執而已。人我執破了,就是煩惱障斷了。煩惱障斷了,就是人我執破了,就證得阿羅漢果;念佛人即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何況得事一心不亂。這是真實功德、真實利益。法執破了(法執就是所知障),即證得法身大士。這就是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淨宗講,就是理一心不亂,智慧就現前。所以,諸位一定要覺悟。覺悟就是明白事實真相。
我們求智慧。多聽、多讀、多看,能不能得智慧?不能!你讀得多、看得多、研究得很多,二障沒破,所得的正如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那有智慧?世尊在大乘經論裏常講,此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藝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破無明、斷煩惱。智慧若現前,無明煩惱決定消除。人很聰明,好像很有智慧,但是煩惱、執著、人我是非很多,就不是真智慧。佛家稱之爲世智辯聰,沒有用處。如果用得恰當,可以修一點人天福報;用得不恰當,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那一個造大罪業的人不是世間很聰明的人?他不聰明,造不了那麼大的罪業,害不了很多衆生。世智辯聰,即使用得恰當,也只得一些人天福報而已,佛不鼓勵我們修學。
佛鼓勵我們求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要從戒、定下手,這才開慧。戒是什麼?經論上所講的都是原則,你要能體會。“戒”是“守法”。小乘戒律局限在佛的教誡;大乘戒律包括佛在經論裏所說的許多教訓。“戒”就包括經、律、論所有的教訓。在許多教誡裏,我們要把綱領找到,才有下手入門之處。最重要的指導原則是“叁皈戒”,教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學佛的人修什麼?修“覺、正、淨”。先把目標找到,我們學的是這些。
修學的順序,四弘誓願講得很明白,先要把心量拓開。佛家所謂“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你要有真正的慈悲心,能憐憫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要能度脫一切衆生,要有這種心願。爲什麼要你發這個心願?這個心願是一股無比的力量,推動你自行化他。你能精進不懈,每天努力修學,什麼力量推動你?就是這一願心在推動,永遠不會懈怠。我們世間人在社會上勤勞的工作,推動的力量是“名利”。佛菩薩自度度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什麼力量在推動?願心在推動,這是第一。沒有這樣的動力,佛教再好的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
從那裏做起?從斷煩惱做起。怎樣斷煩惱?“守法”。老師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教導我們這些方法,我們要遵守。能守法,才能接受教導。佛所說的一切戒法,都是教導我們修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有了良好的基礎,再進一步“法門無量誓願學”,才有資格學習無量法門。
學習無量法門是菩薩的事,菩薩是不是也像我們現在這種修法?不是的。佛講經說法,菩薩還是在座聽聞,樣子是很像,實質上不同。我們在這裏講經說法,大家在這邊聽,不但聽了不會開悟,有的時候還把意思聽錯。佛說法,菩薩聞法聽經,個個都能開悟!有人大澈大悟,也有人小悟。他們都有悟處,原因是菩薩心地清淨。我們今天聽了不開悟,是心不清淨,聽了反而把經的意義錯解、曲解了,是因妄想太多。妄想會把經義想錯;執著就是不開悟的原因。所以,形式上很像,實質上完全不同,這些都是我們要明了、要覺悟的,然後才曉得我們從什麼地方學起。
今天,我們在講堂講經、聽經,我們的目標還是斷煩惱,不在學法門,這就對了。必須把我們的妄想伏住,把我們的執著打破,我們今天就做這種功夫,決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把目標訂在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就一無所得。因此,我們說、聽,都不可用意識心,聽懂了很好,聽不懂沒關系,不需要懂。在這一個半鍾點,心裏妄想少了,妄念少了,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這就好。在此一個半小時,就是修行,就是功夫,對你戒學、斷煩惱的修學,多少都有一點幫助。
此處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像我們這樣程度往生的),難道“其智宏深,譬如大海”,也有這麼大的智慧嗎?有!這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其實,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清楚,我們往生就會發生障礙。
念佛人對本經清楚明白,決定不會發生誤會。經題上明白標示“清淨、平等、覺”。《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平等、覺。我們用清淨心念、用平等心念、用覺心念。覺就是清清楚楚,絲毫都不迷惑,這就是淨念。只要保持此心清淨,不迷不邪不染,就是相繼。如此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念佛人這樣念,功夫自自然然成就。最低的成就,就是功夫成片,心裏沒妄想、不夾雜。爲什麼沒有妄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對自己來說,這個世界是非好歹與我全不相幹,心清淨、心定了。遇有機緣,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化他。人家能接受很好,不接受也沒有關系,阿彌陀佛的種子已經種下去,多生多劫之後,他的善根還是會起現行,還是會成熟的。這多麼自在,這樣心就定。
往生的時候,是功夫成片往生的,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佛光先照著你。佛光一照,將你修學的功夫立即提升一等。鸠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一心不亂”譯得不錯。雖然梵文原本裏不是“一心不亂”,這幾個字是鸠摩羅什大師譯的,但是他沒譯錯。如果他譯錯,玄奘大師一定把他指出來。爲什麼沒錯?因爲阿彌陀佛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你雖只有功夫成片,但蒙佛光注照,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一心不亂。這個道理要明白。
本經是照原文翻譯的,“一向專念”。看到一向專念,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把握,自己做得到。看到“一心不亂”,就嚇倒了,以爲功夫太高,恐怕一生都做不到。見思煩惱斷了,才是事一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理一心,的確不是凡夫一生能做到的。殊不知,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光注照就升等,“功夫成片”的,升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升到“理一心不亂”。再蒙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是佛加持給他的智慧,就跟法身大士、等覺菩薩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此一句經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這樣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是差別世界。除非你不能往生,生到那個地方就入這個境界,真是不可思議。因此,我們要重理智,平常處世、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感情是迷,不用感情就是理智,就是智慧,總有少分與西方世界氣分相應,對于念佛求生淨土會有幫助。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第二個比喻,菩提高、菩提廣。“菩提”就是警覺心。菩提是覺悟,不迷。警覺心很高,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他都有高度的警覺。如果不具體跟諸位同修們說,高度警覺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怎麼警覺?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處處都是火坑,都是墮地獄的陷阱。你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要小心謹慎,這就是警覺,就是菩提;決定不墮叁惡道。
昨天,我在高雄講《無量壽經》圓滿,有人皈依,我略略的講解“叁皈依”的道理,就特別提醒在家的居士們,好心若沒有菩提、沒有警覺性,往往好心做錯事。什麼樣的錯事?譬如,對于法師的供養、恭敬,總認爲這是應該的;殊不知供養太多,法師就變心,就貪財,煩惱起現行。以前沒有錢,什麼都沒有,日子過得很苦,道心堅固;覺得這個世界太苦了,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錢財一多,覺得這世界不錯…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