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極樂世界我也沒見到,釋迦牟尼佛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立刻就來了,就墮落了。因此,居士們對出家人(尤其是年輕剛剛出家的)過分的恭敬,引起他貢高我慢,自以爲了不起,就墮落了。居士們對出家人是好心。初發心出家,成佛有余;他以後墮落了,墮叁惡道,都是居士們不如法供養所害的。我知道,你們不是有意的、不是有心的,你們是好心做了壞事。所以,自己警覺心不夠,出家人警覺心更不夠,很容易就上當,很容易就墮落,非常非常可怕!要知道警惕。

  古德教訓都是真實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十方恭敬供養是來種福的,出家人要是不能認真修行,紹隆叁寶續佛慧命,則信施消化不了。眼前好像得一點便宜,一轉眼,叁途苦報就沒完沒了;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可怕!我提醒諸位同修,這個世界確實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高度的覺悟,自然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警覺性的高廣,像須彌山一樣,用這個形容菩薩警覺性高,所以菩薩無論在什麼環境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他不會被欺騙、不會受害,原因在深知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而業果不空,故應生心斷惡修善,教化衆生。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第叁個比喻,“日月”是光明。此處講的是自己要修持,要有威德。“光”是指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我們放不了光,在凡夫只好講光彩、風度。現代人講氣色,氣色就是光的意思。“威”是威德。一個人有德行,真正能修養自己的道德,有風度,氣色自然就好,走出去,人家對你敬仰之心自然就生起來,對你很尊重、很敬仰。佛弟子一定要培養威德。若佛弟子走出去拖拖拉拉的,讓人家瞧不起,這是侮辱佛菩薩。別人會說,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這種樣子,不要跟他學;你讓釋迦牟尼佛的臉上都蒙羞。羞辱佛菩薩,那就是我們的罪業。

  《地藏經》全是講“孝道”,都是教導我們“孝”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樣實踐,認真的做到。第一個例子,舉長者見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恭敬心,問佛,相好光明是怎麼修的。這是《地藏經》講修因的第一個例子,婆羅門女還在後面。第一個示範最重要。佛示現“自身威光,超于日月”,令衆生看到之後,自然生仰慕之心,這就是自行化他。人家生仰慕來向你請教、向你學習,豈不是化他。所以,佛弟子對于威德不能不講究,對于風度不能不注意。

  我們看菩薩的造像,無論中國或外國,菩薩的相貌多圓滿,衣著多整齊,都很華麗。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是開放的,令人生歡喜心。小乘是小學生,守規矩,要穿著製服,穿得整整齊齊。大乘不是如此,大乘要入衆,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團體,你參與活動,都能讓大衆生歡喜心,都能讓大衆對你尊重。尊重佛弟子,即是尊重佛陀。所以,小乘的袈裟是染色的、雜色的。大乘的海青有黃色的,袈裟有紅色的,更莊嚴的也有金色的,形式不一樣。這是著重我們外表的形象。

  “自身威光”乃是誠于中而自然形于外,此乃真實修養功夫。表現在外者要能令一般初學的、未學佛的人,對你生起恭敬之心、仰慕之心,想向你學習。看到你這麼莊嚴、自在,這樣幸福、快樂,他就想學佛。他問你:“你怎麼這麼好?”“我是學佛的,我是念佛的!”他自然就來了。所以,我們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招牌不能不漂亮;不漂亮就不能接引大衆,不能把佛法宣揚給一切衆生。所以,度衆生要注意形象。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此處“雪山”是指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很高,終年積雪,不會融化,所以山是純白色的,沒有一點雜色。所以,用它比喻心地的清淨,一塵不染。不被六塵所染,也不被六識所染,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經裏講到修行的綱領,第一是清淨。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今天的社會,處處都是染緣,你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是嚴重的汙染。一個學佛的人,如何防範?能保持心地清淨,只有一個方法,多看佛菩薩的像;不看別的,佛菩薩的像溫良慈祥。多聽佛號(現代有念佛錄音帶、念佛機),聽讀經,聽念佛;口裏多念佛,少說廢話。什麼是廢話?不是“阿彌陀佛”,皆是廢話。我們要多去想一想,唯有這個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心地的清淨。心地清淨,身當然清淨。

  “自身威光”跟“其心潔白”,內外都有影響。一個人能注重自己外表形象,他的心自然收斂,不敢放肆。心地清淨,威德、光明自然流露。所謂誠于中,一定形于外,絕對不是裝模作樣,是自然流露出來的。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前面講清淨,這裏講“平等”。不平等,很難做到清淨;要想做到清淨,一定要修平等心。佛在此用大地作比喻,大地真的平等,你用最好的香水滴在地上,它接受;最肮髒、汙穢、臭穢的東西放在地上,它也接受,它沒有排斥。我們的心,對于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應當平等接納,不要分別。分別就錯了,不是別人錯,是自己錯,因爲自己對境又起分別、執著,又打妄想。但是善惡、好醜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是愚癡,沒有智慧。善惡、好醜清清楚楚,絕對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菩薩。爲什麼不要分別、執著?此乃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現象,各有因果,諸佛菩薩也不能代替。

  這是前面“菩提高廣”要我們提高警覺的。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平等。爲什麼不學佛菩薩,我們看得也很清楚,也應當像佛菩薩一樣的平等。平等心,能保持真實的智慧,你的智慧不會失掉;稍稍不平就落在意識裏。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一定要修忍辱,無有一法不能忍。世間法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小事不能忍耐,一個大的計畫、一個大的事業都是空想,不會成就的。何況出世間的大法,不能忍耐,怎麼能成就!小成就是小的忍耐,大成就需要大的忍耐。以忍辱功夫之大小,決定自己修學之成就,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

  菩薩行裏,雖然歸納成六度,六大修學綱領,最重要的無過于布施、忍辱。布施、忍辱還是有關聯的。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能忍的人,必定能放下;能放下的人,一定能忍耐,可見是相輔相成的。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其心潔白”是從性體上說的。“清淨如水”是講修功。前面講性德,這句講修德。心本來是很清淨的,現在不清淨,有染汙。染汙怎麼辦?要把它洗幹淨。用什麼方法洗?用佛法洗。佛法好比淨水,能把心地的汙染洗得幹幹淨淨,只要你依照佛法修學就行。佛法這麼多,我們依那個法門?依這本《無量壽經》就夠了。因爲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依一句佛號就夠了。《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裏所講的,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把心地一切汙穢洗得幹幹淨淨,何況這一部《無量壽經》。

  你要把事實真相明了,才不至于懷疑。懷疑就會産生障礙。不懷疑,功夫一直用下去,你的心地一定一天比一天清淨,汙染一天比一天減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勘驗自己,功夫才得力。譬如,我們看一些人,好人、壞人,尤其看到壞人,一看心裏就不高興,清淨心立即被汙染。看到一樁事做得不對,心裏也不痛快,又被汙染。這是很容易發現的。一天到晚,如果這樣提高警覺,在這上面下功夫,逐漸逐漸地,一切看不慣的,也會漸漸的看得慣了;看不平的,也能若無其事,這便是你的功夫進展、心地清淨、忍辱成就。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增長。我們的修行功夫從這個地方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進步。年年有進步,很好!值得慶幸。月月有進步,大概往生沒有什麼大問題,此是功夫相當得力。一定要認真檢點,認真反省。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熾盛如火”比喻智慧。心清淨就生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唯有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這是比喻,把煩惱比作草柴,火把草柴燒盡。所以,智慧現前,煩惱、無明都斷了,用這個作比喻。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我們在這個世間,障礙重重,不自由、不自在。障礙從那裏來的?再看看佛在經上講的,仔細想想,真的不錯,所有障礙都是執著來的。要是不執著,那來的障礙?本來沒有障礙,障礙原來是自己找的。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要遵守兩句教訓:“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如此就沒有障礙。若真能做到這兩句話,就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因爲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還有什麼障礙。這裏比喻“不著如風”。風通過任何物象,它不執著,就沒有障礙。只要稍起執著,障礙就來了。無論自己生活、無論幫助別人,都不可執著,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以上所說的,都是自己的性德與修德。從第一句到“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前面四句,偏重在性德;從第五句“忍辱如地”到“不著如風”,偏重在修德。性修不二,修德有功則性德彰顯。下面是講自利利他之德。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法音”是爲衆生講經說法。“雷震”是比喻,雷響的音聲能引起人的警覺,震動人心,使沒有覺悟的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他今天真的明白、真的覺悟,得到佛法真實利益。如果佛菩薩不爲我們說法,我們不曉得六道輪回的真相、不知道十法界的真相,我們永遠不會覺悟,永遠不會起個念頭“我要了生死出叁界”。不可能知道此事,也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出離,這是不覺。佛菩薩給我們最大的恩惠,就是說法,使我們聽了真正覺悟。

  雨甘露法。潤衆生故。

  “法音”、“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薩說法利生。兩句合在一起,意思自然不同。前面的“法音”,是以音聲爲佛事。此句“雨甘露法”就不只是音聲,六塵皆說法,口能說法、身…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