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54

  ..續本文上一頁對什麼,是反對分析本身,還是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反對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

  現在談談我們對手的主張。按次序一個一個來,第一個我們的對手,實際上應該是主張自生的,自生是什麼主張?。爲什麼月秤要反對分析的結果,他不是自己認爲勝義谛,就不接受勝義谛很多的東西。這是他跟很多對手最大的不一樣,月稱菩薩並不反對勝義谛,他說在勝義谛裏,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東西在那邊。對手經過分析,你應該發現勝義谛,他的對手說經過勝義谛以後,任何東西有什麼在,不管你發現什麼,只要有東西在,月稱就不能贊同。

  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可以讓我知道,你對中觀是不是了解。月稱是不是說不允許你去分析?他說什麼?如果說你繼續分析的話,找不到任何的東西。月稱菩薩從來沒有講不允許你做分析,或者說分析是一種罪惡,他從來沒有這樣說。以月稱菩薩的理論爲基礎,我們怎麼修持呢?我們現在修菩提心,我們怎麼修菩提心,我們又怎麼知道修菩提心可以讓我們成佛呢?(答:不要分析,就去做。)很好。如果你講的角度對的話,那是不錯的,如果你講的角度不對,那就不好了。假如我們的角度不對,幾乎跟信神沒有什麼兩樣,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去分析,所有的東西都會毀壞掉,但是,爲了衆生,你非要成佛,你的責任就是這個。你現在有的是什麼呢?你有一個目標,目標是要成佛,你也有修持的方法,就是道,道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你也有一個修持的結果,就是你的佛性,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你有我們說的根、道、果,叁者你都有。所以月稱並沒有說你不能分析,幾乎像菩薩說你不能問上帝任何東西,這個修持到底怎麼樣能夠發揮作用呢?實際上每個人都知道,但是要表達出來可能很難。(答:做,但是同時要有空性的見地。)

  月稱菩薩有沒有鼓勵我們去分析菩提心?(答:沒有。分析又不分析,在分析跟不分析的中間,再分析跟不分析。)這個恐怕做不到。你把剛才的答案放在心裏,月稱有沒有鼓勵我們分析?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分析,到後面。你這樣講還是像瑜珈師的,你像哲學家,像班智達的方式回答。(答:當然要分析,不分析怎麼知道有佛性。)這個答案前面一半是對的,後面一半的理由不對。月稱當然鼓勵我們分析,因爲月稱要我們自己發現,就算是菩提心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已經講了,就像夢幻一樣。問題是出在,如果你經過分析以後發現,菩提心經過分析以後有什麼東西剩下在裏邊,這個月稱菩薩就不高興了。當你在修持菩提心的時候,你經過分析,你發現其實背後什麼都沒有,月稱菩薩會說,這樣才真正證悟到了究竟的菩提心。

  佛當然有無數無量的功德,昨天我們討論了功德裏面的實例,最後做結論的時候,並不是因爲已經把佛的各種功德講完了,所以停止了,不是這樣的。在結論的時候,佛和菩薩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是甚深的空性,另外一個就是菩薩的無量的莊嚴,比如布施、持戒等等。佛成佛之後,爲了要救度衆生,再次化現在叁界之中。比如從天界下降,出生在王族,好象在摩戒托這個地方證悟到最後的真理,成佛。這種講法當然是非常大乘的。爲了解除衆生對于貪等等的執著束縛,讓他們升到天道、成佛,所以講了無數無量的法門。

  佛爲了要帶領八萬四千種不同的衆生,這些衆生具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煩惱,所以講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法。在無數無量佛所說的法裏面,我們所在的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叫做叁乘。下一個記誦,但是因爲一切的現象只有一位,就是空性。只有正悟到空性,才能把我們從各種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實際上只有一乘,佛實際上講的只有一乘。這個佛是平等教化了所有的衆生,這算是最偉大的大聖。但是,衆生有五濁,其中有命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雖然衆生一直受到五濁很深刻的影響,但是佛從來沒有一刻喪失他的慈悲。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化身。因爲在以前,身爲菩薩的時候,發了各種誓願要度盡衆生。雖然只有一乘,但是佛顯現出無數無量的方便來教化衆生。很多衆生非常懦弱,當衆生非常害怕的時候,告訴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用這種方式鼓勵衆生。同樣,佛以同樣的方法來教化、鼓勵衆生。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佛就會帶領他們走向唯一的一乘,或者是唯一的目標。

  下面這個記誦也是非常有名的記誦,經常被引用。這個記誦很特別,講了兩件事。我們認爲曆史上出現的,比如色身的佛,由于佛的悲心,如果我們計算一下佛成佛的次數,都是無數無量的。叁界的塵土可以一個一個算清楚,但是佛成佛的次數算不清。爲什麼要一次一次地成佛,難道有更好的成佛的境界,要一直這樣去達到嗎?爲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記誦的最後一句說“難此秘密爲常說,這個秘密是我們不知道,沒有辦法說的。經過前面講這麼多佛的色身,怎麼樣成佛,無數次的成佛,我們怎麼向佛祈禱,談到內在的佛性。佛性不只是佛有的,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有。在我們成佛之前,甚至到現在,佛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記誦的最後一句,實際上是月稱菩薩講佛性的,他說這是一個秘密,是沒有辦法說的,這樣裏形容佛性。最後這個記誦談到佛的色身和佛性,這個記誦講了很多的東西。

  比如我們都有佛性,佛性一直都在那兒,佛性有很多的化現,其中一個就是虔誠心。虔誠心所投射出來的東西,也許會看到一個破破爛爛的佛像。因爲你有這樣程度的虔誠心,所以你當時可能會拿一片樹葉蓋在他的頭上,不要被東西弄髒了。可以看出來,佛性在這裏發揮作用,佛的色身也發揮了作用,兩者結合在一起。佛的色身實際上隨時隨地准備要做一些什麼東西,發揮一些什麼作用。

  下面叁個記誦,等于反過來完全講不同的東西。直到所有的衆生都成佛,這個記誦月稱跟菩薩講,在所有的衆生沒有成佛前,智慧就像是佛的母親一樣,佛是由智慧這個母親所産生出來的。你是由智慧所生的,照顧你的人,帶你的保姆,是慈悲。你也誓言要救度一切的衆生,這樣你如何能夠入于寂滅。這個記誦講你不能入滅。

  下面這個記誦,世間的衆生一直在吃著愚癡,這種就像是一個母親看著他的獨子,剛剛吃下有毒的東西的感覺是一樣的。因爲這些衆生一直都不停地吃有毒的食物,所以佛說你不能入滅。

  第叁個記誦,沒有智慧的人,一直執著在或者有或者無,或者生或者死,痛苦以及惡行。因爲你具有這種超越存在或者不存在,有無的悲心,超越過痛苦和快樂,超越過輪回涅磐,所以實際上沒有什麼叫做成佛。

  最後叁個記誦,實際上是月稱講給佛聽的,這個講法非常特別,第一是用印度當時的習慣,印度有一種種性,你出身在哪一個種性,就從事哪一種工作。第一個記誦,佛是由智慧母親生出來的,生出來之後也不是說沒有管理,你的保姆就是悲心,慈悲是你的保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入滅,因爲你是來自這樣的種性、家族。第二個記誦,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允許你入滅,因爲世間都在吃毒,你沒有辦法入滅。第叁個記誦講根本沒有入滅這回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本書很有意思。在剛開始的時候,每一本書都會敬禮一個對象,一般是敬禮諸佛,這本書沒有敬禮諸佛,它是敬禮悲心。到了最後,才是一樣的,最贊許的還是悲心。

  我們以菩提心幫助別人,但是有的時候會越搞越糟,怎麼樣用智慧的方式以菩提心幫助別人?

  回答:一直到我們能夠證得見到位,在這之前,我們不管做什麼,總是會給一些人惹麻煩。第一,我們的智慧很不成熟,我們同時也沒有究竟的智慧。所謂方便,我們也沒有真正的方便的法門,只有有關方便,我們有這種概念罷了。談到不要讓別的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或者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讓人家不舒服,這很不容易。 所以,像我們這種菩薩,也就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在我們修道的過程裏,在目前我們的狀況裏,最安全的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願菩提心。龍青巴有非常出名的著作,叫《龍青七寶》,其中有一個叫“口訣寶”。在我們現在的程度,根本談不到幫助別人。至少我們要有意願去幫助別人,因爲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意願,至少能夠幫助我們不去傷害別人。龍青巴的化身是吉美林巴,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直到你能夠完完全全除掉自己自私的那一天,這之前你所幫助別人,只不過是演一場戲罷了。

  回答: 如果你是一個大乘的修行人的話,要有意願去幫助他們。或者你可以修一種修心的方法,中文叫收放,把別人不好的拿來,把好的給別人,或者叫自他相換。如果你是比較小乘的、上座部的修行人的話,你就可以讓你的病人種下一些種子或者是習性,怎麼樣讓他看佛像,或者是念佛給他聽。

  如果你是金剛乘的修行人,你就應該介紹給他看,讓他知道,他所見的一切的象,包括他所害怕的象,完全是本性所顯現的,這個很難。不用談了。第一個大乘的辦法最簡單了。

  假如總結一下,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有兩個層次、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見地,第二個階段是實際修道。在建立見地的時候,月稱說不能分析相對的真理,因爲當我們談到相對真理、究竟真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見地。但是相對的真理去分析他,整個就破壞掉了,所以說沒有辦法建立起這個。月稱對于相對真理的態度,就是不去分析。但是,在修道上,我們鼓勵大家去分析。爲什麼呢?因爲修道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你對于這些東西的執著。

  最後這個記誦是回向。由解釋龍樹的見地,得到的一切殊勝的功德,我的發心就像是天空這麼藍,完全不受各種煩惱的遮蔽。或者說我的動機就像是龍頂上的摩尼寶珠一樣,我願意以這樣的功德來回向,願意以一切組合的現象,還有衆生能夠證悟的真理,證得究竟的大樂。《入中論》的作者月稱是最上乘,最高的教法,他的智慧不受任何的幹擾,他的慈悲永遠是現前,他爲了要表現他已經脫離了認爲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執著,他曾經在牆上畫的乳牛能擠出牛奶。月稱說,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是由我寫的這本書。

  現在念的回向,是由一個叫聖賢的人所寫的記誦,這個記誦多半是佛說的。

  第一個記誦,聲聞緣覺是從佛生的,佛是菩薩生出來的,而菩薩是從大悲心、無二慧和菩提心所生的。

  第二個記誦,佛廣大的結果是由大悲心而産生的,大悲心在剛開始的時候像種子,中間的時候像我們耕田、澆水,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受用大悲心的結果也是悲心,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悲心開始的,悲心在中間。月稱在這本書的最先,先敬禮大悲心。

  學習《入中論》大概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少數幾個可以讓我們拿到保險的辦法。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由月稱、我和各位一起走過的《入中論》的旅程已經走完了。我認爲總有一些功德是可以回向的,我們應該回向無數無量的衆生能夠正得《入中論》裏面所講的道理,希望各位能夠長壽、富裕、有智慧、有慈悲、經常冒險!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