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P53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在其他的状况下,不可以从事其他的思想和活动?

  回答: 如果你安住在当下的话,没有什么你不可以做的事。正因为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所以才有什么事你可以做不能做的规律。如果你一直安住在当下的时候,你要想其他的事,根本是不可能的。

  提问: 当我们在中观里讲无生的时候,可能有人有这种感觉,实际上我们讲的是一个整体,是一大团东西,这个东西本身无增无减无生无灭,但是这里有小的不同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会改变?比如说能量,能量不会损失会改变。

  回答: 当我们面对各个现象的时候,有两种假设、状态。一个所显现的样子是什么,另外一个就是它本身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两个状态以月称菩萨很严格地方式来说的话,他会说这两个实际上都是显现。我们会觉得,任何的现象是这个状态是那种状态,是一种显现。但是当我们谈到一个现象的显现的时候,我们永远暗指显现的背后有本来的状态。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讲,用这样来形容这个现象,月称可能也会接受。但是月称说这种情况分析它的本性是什么,你就会发现,你所谓的本性实际上是你自己的看法、解读,实际上也是一种显现。

  所以说在哲学的讨论上,不太讨论所谓的显现,因为这种显现的问题,不论是佛教或者是印度教,或者是佛教徒之间没有太大的争论。但是这个显现方面,所有的佛教以及哲学的派别,他们所争的实际上都是在究竟上,也就是在胜义谛上到底本性是什么。讨论本性,很多这种讨论的人都选择讨论生起的问题。讨论到生起的问题,有很多不同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比如印度教认为这个东西的本性生起是自生,有的佛教派别认为是他生,这种他生很重要,原来是由一个本性的,然后生起这种本性,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意是自他两种生起。另外一个佛教的派别是无因生。他们争论的是这种现象的本性是什么,当争论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了。谈到这边就可以想一下,引用地罗巴对纳巴罗一个很聪明的教授。地巴罗告诉纳巴罗,真正捆绑你的不是外界而是你对外界的执著。当我们讨论一个东西的本性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微细、坚固的执著在里面。对于这方面,中观应成对于任何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的命题,所以对任何事物的本性是什么,毫无执著。

  提问: 佛性和空是一样的,是不是表示佛性和空是一切现象背后的本性呢?

  回答: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即便我们用的佛性和空这个字眼,仍然是在修道上的字眼。谈到这一点,也许在座的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对这一点不熟悉。因为在座的人很少经过传统的佛学院,当现代人想学佛的时候,就是拿出一些佛教的经典来看,认为这样是学佛的方法,但是在传统的,尤其是藏传的学院里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学佛就是要了解各种现象、修持各种现象。因为法在一个更广大的定义里,代表很多的现象。在传统的佛学院里,当你要学习现象的时候,最先教你的是色,表示物质,然后教你受,一直教到成佛。实际上从色开始一直到成佛,全部包括在现象里面。从这个角度看,从色到成佛完全是相对的,在教导现象的时候,从来没有说什么是究竟或者是胜义谛。

  提问: 我们学了这么多空性好的教导,是不是在我们做禅坐的时候,应该把这样的想法放到里面,还是我们做禅坐的时候,自然会领悟到空性?

  回答: 这实际上是佛教,特别是空性的地方,因为空性这么深奥、广大,所以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你去修持的道,或者是你达到它的道。所有你做的,无论是顶礼、点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使你达到空性的方法。这本书后面也会看到,月称讲,实际上只有一乘,没有什么叫三乘。所有其他的乘,就是所有其他修行的方法,都只是带领你走到这个方向。为了要鼓舞不同的学生,所以说经常会针对某一个人说,这个道是最好的道,但是当我们说这个是最好的时候,并不是表示别的不是最好的,别的也是最好的,但是是对不同的人是最好的。而所有的道也都同样有他们冒险的成分在里面。

  当我们谈到金刚乘的修行方法,经常说一味,在你的面前放一盘肉和粪,你毫无分别地享用两者,这听起来是最快的达到空性的路。但是如果这个方法给错了人,就会冒很大的险。比如你看他也吃肉,但是没有无分别。反过来看,小乘的方法,把头发剃掉,拿着乞讨的钵等等戒律,让我们的心静下来,这种时候,反而成为我们正得空性直接的道路。似乎这种冒险的成分也比较低。之所以说似乎是这样,因为其中有一种可能的状况,你可能是最伤根的弟子,你可能把肉和粪一起毫无分别地吃掉,你可以毫无错误地解读这种状况,如果你是有这种根的弟子,你剃了头发做小乘的行持,并不表示你错,你还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你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除非你走很迂回的修道,你有你的目的,用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浪费时间。

  再次提醒各位,不要认为有一种修持叫做空性,空性的修持是一步一步破坏所有的现象。就像你整理房间里,把所有旧的东西完全打烂丢掉,没有这种修持。

  我再总结一次,有两件事你可以做的,修持的方式有两大类。一个就是你直接地证悟到空性,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是一个修道的方法。但是这条路非常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串习,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的串习,我们会认为现象实际上不是空性的。也许我们可以有一两件事认为是空的,但是别的东西不会认为是空性的。第二种修持的方法,你不直接去证悟空性,你去扫除阻止你证悟到空性的串习,我们做很多修行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去对治串习,因为你对治串习,最后可以证悟到空性,这种方法比较久,但是有一个好处,你不会骗自己。第一种方法,直接修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提问:成佛以后有断了心的相续,在《入中论》经文里有相关的内容。我想问相续和断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完全断的执著吗?

  回答: 基本上我们对于主观、客观的分别完全终止,时间也终止了。其实,时间终止实际上很重要,因为我们谈到心的时候,我们讲心是相续,当谈到续的时候,是时间。我只能讲这么多,因为这个状况,就是终止心相续的状况超过我们的想象,因为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昨天、明天?(回答:现象没有改变。)如果我们说现象是那个样子,什么叫做现象?是那个样子。在这边,我们没有办法说现象继续下去,或者是现象终止,因为这实际上超越我们目前能够想象的。所以说我们再回到前面的讨论,当我们讲现象的时候,现象在我们来看只有两种状态,现象所显现的一定是有观察的主体和被观察的客体,这些才有所谓的现象。你说的心相续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现象的本性是什么,这是超过我们想象的。所以说,这个的改变很大。比如你成佛了,你这一生的时候,你是人家的儿子,你最小的时候是一个小婴儿,然后成为一个青年人,然后变成一个成年人,然后成为某人的丈夫或者是某人的爸爸,当你成佛的时候,许多不同时候的现象,到底哪一个应该留存下来呢?如果现象还是那样的话,没有一个现象说你是别人的爸爸,又是丈夫,又是小孩,没有这样的现象存在的。因为对你的小孩来说,你是他们的父亲,对你的太太来说,你是他的丈夫。这就很难,要这样来谈的话,就很难这样讲。

  提问:在修持的时候,也许可以说我们进入空性,或者是放弃执著,但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我们一直都有心存在。一般都是空的,但是我们有心存在,怎么样在日常的生活里修持空?

  回答:我们在修持的时候,也许有几样东西可以说这个是空,那个是空,我可以放弃这个执著那个执著,但是要全部都做到,我们做不到。同时,您所解释的,您所诠释的空,实际上不是空,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无,就是我们说的不存在。把一个东西拿掉以后剩下的那个不是空。我们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东西不存在,不是这样的,并不是无。我们所说的空是超越四边,就是一个东西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离于这四个现象,剩下的那个我们叫空。

  提问:空性中的无分别制是不是会不见?

  在我们开悟之前,如果真正见到佛性,也是像一个离子一样,不是真的,好象你看到人家举了一个比喻,是那样的佛性,不是究竟的佛性。但是,就算我们没有见到真正的佛性,而是见到比喻的离子式的佛像,那已经非常非常难得,可以让我们积聚很多的功德。

  现在我问大家问题,我们说一个东西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座的可不可以告诉我,我们讨论里面的对手,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或者更简单地问,什么叫做应成?中观应成派的学者,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称号?(答:应用其他人的理论系统,会产生某一种结果。)只要你有一个理论,就会得到某一种结果,是吗?这个理论实际上非常好,因为只要你有任何的主张、命题,你一定就是某一个结果的受害者。(答: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完全依照对手的主张来击败对手。)

  心是怎么样,心是如何如何,不管我们讲出的东西怎么样,是一个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你没有经过分析的过程,月称对你所讲的一点什么都问题,问题就在于你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因为月称自己说,月称的宗派是放牛人的宗派,不做分析,如果唯识不做分析的话,月称跟他一点矛盾都没有。分析到底错在哪里呢?现在讲的是分析的结果,如何的现象都经不起我们分析,因为一分析,所有的现象都会被打散、破坏掉,最后只剩下究竟。而分析的目的是什么?要去找到真理,这是分析的目的。什么样的真理?究竟的真理。相对的真理,我们完完全全接受了,丝毫不加任何的分析。实际上就算在科学的实验里我们也做了,不管你在做什么,你都想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本性是什么,这是我们做实验的目的。

  另外一个问题,月称菩萨到底是反…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四百论广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