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P53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在其他的狀況下,不可以從事其他的思想和活動?

  回答: 如果你安住在當下的話,沒有什麼你不可以做的事。正因爲我們不能安住在當下,所以才有什麼事你可以做不能做的規律。如果你一直安住在當下的時候,你要想其他的事,根本是不可能的。

  提問: 當我們在中觀裏講無生的時候,可能有人有這種感覺,實際上我們講的是一個整體,是一大團東西,這個東西本身無增無減無生無滅,但是這裏有小的不同的單位,但是這些單位會改變?比如說能量,能量不會損失會改變。

  回答: 當我們面對各個現象的時候,有兩種假設、狀態。一個所顯現的樣子是什麼,另外一個就是它本身是什麼樣的,如果這兩個狀態以月稱菩薩很嚴格地方式來說的話,他會說這兩個實際上都是顯現。我們會覺得,任何的現象是這個狀態是那種狀態,是一種顯現。但是當我們談到一個現象的顯現的時候,我們永遠暗指顯現的背後有本來的狀態。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講,用這樣來形容這個現象,月稱可能也會接受。但是月稱說這種情況分析它的本性是什麼,你就會發現,你所謂的本性實際上是你自己的看法、解讀,實際上也是一種顯現。

  所以說在哲學的討論上,不太討論所謂的顯現,因爲這種顯現的問題,不論是佛教或者是印度教,或者是佛教徒之間沒有太大的爭論。但是這個顯現方面,所有的佛教以及哲學的派別,他們所爭的實際上都是在究竟上,也就是在勝義谛上到底本性是什麼。討論本性,很多這種討論的人都選擇討論生起的問題。討論到生起的問題,有很多不同各種各樣的哲學體系,比如印度教認爲這個東西的本性生起是自生,有的佛教派別認爲是他生,這種他生很重要,原來是由一個本性的,然後生起這種本性,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意是自他兩種生起。另外一個佛教的派別是無因生。他們爭論的是這種現象的本性是什麼,當爭論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産生了。談到這邊就可以想一下,引用地羅巴對納巴羅一個很聰明的教授。地巴羅告訴納巴羅,真正捆綁你的不是外界而是你對外界的執著。當我們討論一個東西的本性是什麼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微細、堅固的執著在裏面。對于這方面,中觀應成對于任何的東西完全沒有任何的命題,所以對任何事物的本性是什麼,毫無執著。

  提問: 佛性和空是一樣的,是不是表示佛性和空是一切現象背後的本性呢?

  回答: 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爲即便我們用的佛性和空這個字眼,仍然是在修道上的字眼。談到這一點,也許在座的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對這一點不熟悉。因爲在座的人很少經過傳統的佛學院,當現代人想學佛的時候,就是拿出一些佛教的經典來看,認爲這樣是學佛的方法,但是在傳統的,尤其是藏傳的學院裏不是這樣認爲的,他們認爲學佛就是要了解各種現象、修持各種現象。因爲法在一個更廣大的定義裏,代表很多的現象。在傳統的佛學院裏,當你要學習現象的時候,最先教你的是色,表示物質,然後教你受,一直教到成佛。實際上從色開始一直到成佛,全部包括在現象裏面。從這個角度看,從色到成佛完全是相對的,在教導現象的時候,從來沒有說什麼是究竟或者是勝義谛。

  提問: 我們學了這麼多空性好的教導,是不是在我們做禅坐的時候,應該把這樣的想法放到裏面,還是我們做禅坐的時候,自然會領悟到空性?

  回答: 這實際上是佛教,特別是空性的地方,因爲空性這麼深奧、廣大,所以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爲你去修持的道,或者是你達到它的道。所有你做的,無論是頂禮、點燈,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使你達到空性的方法。這本書後面也會看到,月稱講,實際上只有一乘,沒有什麼叫叁乘。所有其他的乘,就是所有其他修行的方法,都只是帶領你走到這個方向。爲了要鼓舞不同的學生,所以說經常會針對某一個人說,這個道是最好的道,但是當我們說這個是最好的時候,並不是表示別的不是最好的,別的也是最好的,但是是對不同的人是最好的。而所有的道也都同樣有他們冒險的成分在裏面。

  當我們談到金剛乘的修行方法,經常說一味,在你的面前放一盤肉和糞,你毫無分別地享用兩者,這聽起來是最快的達到空性的路。但是如果這個方法給錯了人,就會冒很大的險。比如你看他也吃肉,但是沒有無分別。反過來看,小乘的方法,把頭發剃掉,拿著乞討的缽等等戒律,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這種時候,反而成爲我們正得空性直接的道路。似乎這種冒險的成分也比較低。之所以說似乎是這樣,因爲其中有一種可能的狀況,你可能是最傷根的弟子,你可能把肉和糞一起毫無分別地吃掉,你可以毫無錯誤地解讀這種狀況,如果你是有這種根的弟子,你剃了頭發做小乘的行持,並不表示你錯,你還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是你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除非你走很迂回的修道,你有你的目的,用這種方式來利益衆生,如果不是的話,那就是浪費時間。

  再次提醒各位,不要認爲有一種修持叫做空性,空性的修持是一步一步破壞所有的現象。就像你整理房間裏,把所有舊的東西完全打爛丟掉,沒有這種修持。

  我再總結一次,有兩件事你可以做的,修持的方式有兩大類。一個就是你直接地證悟到空性,然後緊緊地抓住。這是一個修道的方法。但是這條路非常難,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串習,因爲我們有非常強的串習,我們會認爲現象實際上不是空性的。也許我們可以有一兩件事認爲是空的,但是別的東西不會認爲是空性的。第二種修持的方法,你不直接去證悟空性,你去掃除阻止你證悟到空性的串習,我們做很多修行的方法,用這些方法去對治串習,因爲你對治串習,最後可以證悟到空性,這種方法比較久,但是有一個好處,你不會騙自己。第一種方法,直接修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提問:成佛以後有斷了心的相續,在《入中論》經文裏有相關的內容。我想問相續和斷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是完全斷的執著嗎?

  回答: 基本上我們對于主觀、客觀的分別完全終止,時間也終止了。其實,時間終止實際上很重要,因爲我們談到心的時候,我們講心是相續,當談到續的時候,是時間。我只能講這麼多,因爲這個狀況,就是終止心相續的狀況超過我們的想象,因爲什麼樣的情況下沒有昨天、明天?(回答:現象沒有改變。)如果我們說現象是那個樣子,什麼叫做現象?是那個樣子。在這邊,我們沒有辦法說現象繼續下去,或者是現象終止,因爲這實際上超越我們目前能夠想象的。所以說我們再回到前面的討論,當我們講現象的時候,現象在我們來看只有兩種狀態,現象所顯現的一定是有觀察的主體和被觀察的客體,這些才有所謂的現象。你說的心相續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現象的本性是什麼,這是超過我們想象的。所以說,這個的改變很大。比如你成佛了,你這一生的時候,你是人家的兒子,你最小的時候是一個小嬰兒,然後成爲一個青年人,然後變成一個成年人,然後成爲某人的丈夫或者是某人的爸爸,當你成佛的時候,許多不同時候的現象,到底哪一個應該留存下來呢?如果現象還是那樣的話,沒有一個現象說你是別人的爸爸,又是丈夫,又是小孩,沒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的。因爲對你的小孩來說,你是他們的父親,對你的太太來說,你是他的丈夫。這就很難,要這樣來談的話,就很難這樣講。

  提問:在修持的時候,也許可以說我們進入空性,或者是放棄執著,但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我們一直都有心存在。一般都是空的,但是我們有心存在,怎麼樣在日常的生活裏修持空?

  回答: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也許有幾樣東西可以說這個是空,那個是空,我可以放棄這個執著那個執著,但是要全部都做到,我們做不到。同時,您所解釋的,您所诠釋的空,實際上不是空,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無,就是我們說的不存在。把一個東西拿掉以後剩下的那個不是空。我們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東西不存在,不是這樣的,並不是無。我們所說的空是超越四邊,就是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離于這四個現象,剩下的那個我們叫空。

  提問:空性中的無分別製是不是會不見?

  在我們開悟之前,如果真正見到佛性,也是像一個離子一樣,不是真的,好象你看到人家舉了一個比喻,是那樣的佛性,不是究竟的佛性。但是,就算我們沒有見到真正的佛性,而是見到比喻的離子式的佛像,那已經非常非常難得,可以讓我們積聚很多的功德。

  現在我問大家問題,我們說一個東西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座的可不可以告訴我,我們討論裏面的對手,他們應該成爲什麼樣的?或者更簡單地問,什麼叫做應成?中觀應成派的學者,爲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稱號?(答:應用其他人的理論系統,會産生某一種結果。)只要你有一個理論,就會得到某一種結果,是嗎?這個理論實際上非常好,因爲只要你有任何的主張、命題,你一定就是某一個結果的受害者。(答:他們有自己的主張,完全依照對手的主張來擊敗對手。)

  心是怎麼樣,心是如何如何,不管我們講出的東西怎麼樣,是一個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你沒有經過分析的過程,月稱對你所講的一點什麼都問題,問題就在于你分析之後得到的結果。因爲月稱自己說,月稱的宗派是放牛人的宗派,不做分析,如果唯識不做分析的話,月稱跟他一點矛盾都沒有。分析到底錯在哪裏呢?現在講的是分析的結果,如何的現象都經不起我們分析,因爲一分析,所有的現象都會被打散、破壞掉,最後只剩下究竟。而分析的目的是什麼?要去找到真理,這是分析的目的。什麼樣的真理?究竟的真理。相對的真理,我們完完全全接受了,絲毫不加任何的分析。實際上就算在科學的實驗裏我們也做了,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想發現這個現象背後的本性是什麼,這是我們做實驗的目的。

  另外一個問題,月稱菩薩到底是反…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四百論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