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總 論

  第一品 明破常執方便品

  第二品 明破樂執方便品

  第叁品 明破淨執方便品

  第四品 明破我執方便品

  第五品 明菩薩行品

  第六品 明斷煩惱方便品

  第七品 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

  第八品 淨治弟子品

  第九品 破常品

  第十品 破我品

  第十一品 破時品

  第十二品 破見品

  第十叁品 破根境品

  第十四品 破邊執品

  第十五品 破有爲相品

  第十六品 教誡弟子品

  總 論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聖者曼殊師利!

  頂禮聖天菩薩!

  濁世人劣瑣事多,聞思修者寥晨星,

  聖者善說無人閱,況我微言覽者誰?

  然爲自心入正法,依諸經論師教言,

  略演甚深中觀道,若有信者請谛聽!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爲利益不同根基而叁轉*輪,其中第二轉*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爲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爲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于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于《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于藏傳佛教中,修學中觀者皆以《中論》、《四百論》、《入中論》爲根本論典。諸派中觀論師對《入中論》之抉擇自宗見上,有多種辯論,而于《中論》、《四百論》無有較大異議。因二論皆是根本中觀論,即應成、自續二派尚未分流時之中觀著述。另外,《四百論》非如《入中論》之專門抉擇見解,而是專門抉擇修持,是中觀實修的竅訣集彙,對此諸派論師也無多異議。如格魯派甲操傑大師之《中觀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與甯瑪巴大堪布阿瓊仁波切所著之《四百論疏·大海之滴》,其抉擇方式皆相同,概因此論于中觀宗之特殊地位使然。

  于漢傳佛教中,此論原有二譯本,一爲姚秦鸠摩羅什大師簡譯的《百論》,二爲唐玄奘大師所譯之《廣百論》。《百論》實際上是印度婆薮開士論師所作的《四百論》注釋中的部分;而《廣百論》僅爲《四百論》後八品之頌文,因當年那爛陀寺護法論師以唯識觀點注釋此論時,將此論一分爲二,前八品爲《說法百論》,後八品爲《辯議百論》。玄奘大師于護法論師之親傳弟子戒賢論師前,得此二論及義疏,回國後便將《辯議百論》譯爲《廣百論》。故《四百論》在漢傳佛教中,一直未有完整譯本。到近代法尊法師入藏求法,親睹藏地中觀學者對此論的重視及此論對學者的裨益,于是不辭辛勞從藏文譯出此論前八品,並對後八品的譯文依藏譯本作了一些補充,目前該譯本是《四百論》在漢地最爲完善的譯本。本注疏所依者,即是此譯本。

  此《中觀四百論廣釋》分叁:甲一、初義;甲二、正釋論義;甲叁、末義。

  甲一分二:一、題義;二、譯禮。

  乙一、(題義):

  此論梵語名爲“紮睹夏打嘎夏打嘎日嘎”。紮睹夏打嘎義爲四百,夏打義爲論,嘎日嘎義爲頌,合譯即爲《四百論頌》(現今通稱《四百論》)。本論分爲十六品,每品二十五頌,共四百頌,故而得名。月稱論師說,本論原稱無“四”字,其名爲《百論》,能破諸多邪分別故名爲“百”,能斷除實執故名“論”。邪執無有邊際,所以不說有限製的“四百”,而是以“百”表示其無邊之義。名爲《百論》,是以其作用而立名。于藏文版中,本論題爲《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意指摧滅諸多邪分別而修持實相之竅訣彙集。

  一般在論典的題名後,有頂禮立宗句,但本論中卻無有。對此,仁達瓦大師(宗喀巴大師的上師)解釋其原因雲:“此論乃直承龍樹菩薩之《中論》義理而造,《中論》抉擇見分,此論緊承其義旨而抉擇修持次第,故應與《中論》作一體觀,不再加頂禮立宗句。”關于宗義,月稱論師也雲:“由于聖天阿阇黎是龍樹阿阇黎的弟子,故此論屬于此宗,非別宗義。”

  乙二、(譯禮):

  頂禮聖者曼殊師利!

  此頂禮句是由梵文譯成藏文時,巴操(日稱)譯師所加。譯禮之必要,一是按藏傳佛教的傳統,表明此論屬對法藏;二是爲增上智慧圓滿翻譯,以祈叁世諸佛智慧總集之聖者文殊加持。

  甲二、(正釋論義)分二:一、總義;二、別義。

  乙一、(總義)分叁:一、造論者之殊勝;二、辨除謬誤;叁、略述各品大意。

  丙一、(造論者之殊勝):

  作者聖天菩薩,梵名阿紮雅提婆,勝嘎拉國(今斯裏蘭卡)的王太子。《布頓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說,菩薩從楞伽島中的蓮花化生,爲當地國王所收養;漢傳佛教中諸論師依《提婆傳》也秉持類似的觀點。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稱菩薩在本論注釋中的記載,爲胎生之王太子較爲可信。

  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叁藏。後爲朝禮各聖境,遊曆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歎其器量淵弘,堪爲正法城塹,即攝受爲近住弟子,此于玄奘大師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爲善巧精通者,遂于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其時于印度北方,出現了一名爲難勝黑者的外道,(有的譯外道名爲“未沸”,藏語名之曰“麻柯”)。他通達外道一切典籍,並修大自在天有所成就,常依辯論術及神通力與諸內道論師作辯論。時內道論師無一能與其诤勝,于是多處寺廟遭到摧壞,衆多有情被引入他的教法中。難勝黑者的母親,是一虔誠的佛弟子,她多次力勸也未能阻止兒子的罪行,便想聲震天竺的那爛陀寺一定有具德聖士,能降伏自己的兒子,故攜子至那爛陀寺。然而寺中諸班智達與難勝黑者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勝。寺僧只好在大嘿日嘎神像前陳設廣大供養,竭誠祈禱嘿日嘎聖尊賜予回天之力。其時,石像胸口現出一只烏鴉,寺僧便將辯論詳情俱書于紙,系之鴉頸,祈神鴉送往南方有大力之勝士,以迎請前來折伏外道。神鴉徑直飛至千裏之外的吉祥山,將信交給龍樹大士,大士父子據信中所言,對外道宗義進行了周密辨析,但是當時無法決定究竟由誰去那爛陀寺對付外道。于是龍樹大士提議以辯論作抉擇,初由聖天模擬外道,與龍樹大士爭辯,大士竟未能摧伏外道;後由大士扮作外道,聖天論師代表內教,二位尊者完全投入地進行了激烈論辯,舌戰至高峰時,聖天論師竟然認爲對方是真實的外道,脫下鞋子就打在對方頭上。當時龍樹大士說:“好了,你去與外道辯論,必定獲勝。但是,你以鞋底擊打師頭,以此原因,北上途中必然會遭違緣。”

  遵照師囑,聖天論師立刻啓程,趕赴那爛陀寺,途中果然遭受違緣。原來聖天生來容貌端嚴,尤其是雙眸,靈潤含精,神采飛揚,超逾天人,以此他的母親爲其取名聖天。當時人們非常欽羨,父母若得相貌端嚴之子,都要說:我的兒子容貌似提婆一般!聖天論師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飲水時,大樹女神戀慕其眸,乞求施予,菩薩遂自剜一睛,布施給女神(關于此段傳記,說法不一。一說途中遇醫師乞菩薩之睛配製藥物;另說途中遇一女人,貪慕菩薩的眼睛,菩薩了知此女發心入道時機已成熟,便自剜一目,持之以示女人:還可貪否?鸠摩羅什譯師所譯之《提婆傳》中,則說是將一目布施給大自在天,因施一目,故菩薩又名伽那提婆,即一目天)。女神大爲感動,因而將摧破外道之策告訴了菩薩。菩薩依計尋得一瘋狂者、一只貓與一瓶清油,攜至外道難勝黑者處。

  時正值難勝黑者的母親已死,他正在依外道儀軌作水施,聖天論師問:“你在做什麼?”外道回答說:“我的母親墮在孤獨地獄裏,以此水施,願濟慰之。”聖天論師即尋一根吉祥草,沾水向南挑灑,外道見狀也問:“你在做什麼呢?”答曰:“大士龍樹與我,在南天竺擁有一塊田地,現在遭到了旱災,想以此沃灌那塊田。”外道笑言:“你真愚癡,相隔如此之遙,以此小小草梗沾些微水滴,如何能及呢?”聖天論師正顔回駁道:“你尚能以一小杯水,熄滅八萬由旬之地獄烈火,我又何嘗不可以此澆灌區區千裏之外的田地呢?”外道聞言無以作答。片刻後,外道了知他是南天竺聖天論師,欲來與自己辯論,便立刻作了准備。難勝黑者在辯論時有叁種取勝對方的助緣,其一是有一辯才無礙之女班智達爲助手,其二爲一巧舌如簧無人能敵的鹦鹉,其叁于辯論急難之時,大自在天會親自現身提示(或說由銅鏡中顯示而爲外道解難)。

  辯論開始時,彼此規定論辯叁場,外道依常規先讓女班智達出辯,聖天論師便將所攜之瘋狂者出示,那位瘋子作出裸體等種種無理行爲,使女班智達羞愧難當,無法論辯。繼後外道的鹦鹉上場欲參辯,聖天論師也出示所帶之貓,鹦鹉見貓瞪目呲齒,驚懼而遁。外道見狀,也不怯弱,仗大自在天可隨時幫助自己,親自出場與聖天論師辯論。聖天論師在辯論場所灑下清油,並點火焚起濃煙,大自在天嫌惡煙氣,不能現身。至此難勝黑者助緣皆斷,只有憑自力參辯,時外道譏諷說:“你只有一只眼,如何能與我爭辯呢?”聖天論師慨然答言:“叁眼威猛神,不能見真實,帝釋具千眼,亦不見真谛,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見叁界之真實!”隨後以正法義使外道的一切诤論全部失敗。外道見辯論全盤告輸,便以飛行術騰入空中准備逃走,聖天論師警告他:“不要再往高處飛了,否則頭頂上的寶劍風輪,會斬斷你的頭!”外道半信半疑,拔下一根頭發往上一舉,果然立斷,不由心生大怖畏而墮落于地。如是聖天論師將…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