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功德,也可以显现。比如当他还是一个兔子的时候,当他还是一个国王的时候,能够显现这一切。
最后,月称用这个记诵来结束前面所讲的。这个圆满的佛,可以在最小最小的尘土上化现所有诸佛的眷属,包括诸佛的教授,完完全全可以化现在最小的尘土上。不是一个佛,像虚空,像尘土这么多的佛,一般的眷属等等教授、事业,都可以化现在一个尘土上,但是这一个尘土并没有变大,像尘沙一样的诸佛,各种的佛土也没有缩小。下面这个记诵讲,一个没有概念的,一个清静的佛,所做所为,就是一切的化现都不是像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所能想象的,没有这种概念、分别。对我们来说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我们有概念、分别,所以不可能。昨天我们讲每一个地的菩萨怎么怎么样,到后来这个数字算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概念。
提问:怎么样去除掉概念、分别?
回答: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除掉概念、分别。这个问题很大。
这个可能有一个语意上的问题,当我们说这些东西因缘所生,你会把因缘当成是独立的。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有点像佛教徒当然死也不会承认,这就是佛教徒里信神的人。因为我们立刻会把依他,现在一般比较少用依他而生,一般用因缘,所以我避免用因缘,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依他的时候,你就会想这个他是哪里来的,你会认为他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没有用,因为那个他也是依他。这个问题不只是问的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问题。提这种问题的人,是叫对于上帝的追寻,对于创造者的追寻。因为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对象,无论你叫它什么,叫它上帝,什么都没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很方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佛教徒所谓做善行,很像我们带银行存钱一样。
我们所谓的“回向”,实际上也有这个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当我们在这边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不要你做回向等等的行为,而是要你做的时候,有这个概念的了解。就算你说我其实根本不是追寻上帝、信神,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有这个东西在。因为假如你有什么不舒服、不对,你可以怪这个东西,就像是我们责难的一个目标、对象。
提问:前面讲了三种殊胜,或者是三种神圣,我们的动机要很神圣。这些没有本性的这些那些,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会造成功德或者是没有功德,到最后有什么可以回向?
回答:这个情形不是这样的,当我们知道没有本性的时候,当你做的时候,不应该执著在结果上。但是因为是依他所生,所以这样做,当然会有相当的结果,不会没有结果。
提问: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实际的问题,我们谈一切都是依他而生,假如我现在把一个水倒在一个供杯里,我怎么样想依他而生,依他而起?
回答:这要看你的程度怎么样,你是哪一个层次。如果说你的层次是属于初学者的层次,这个时候你要两只眼睛看着放水的杯子,不要让水溢出来了。慢慢慢慢地,在你的行为里,同时慢慢加上你对于空性,也就是对于依他而生的了解,逐渐加到里面去。这个跟刚才前面这位小姐问的,我们怎么样来除掉什么东西一样,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前面讲的一个困境或者是两难的局面。我想谈谈这个,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
这实际上很多次被人引用。众生有不同的动机,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动机,所以众生的动机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的,实际上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解。这样讲主要的目的,让我们知道,我们一般把所有的事情一般化、标准化,比如我们讨论动机,这是没有办法一般化或者标准化来讨论的。如果你稍微有一定修持,我们现在在这边谈的是什么意思,你就会稍微有一点的了解。我们没有经过修持的心,通常我们看东西,认为那个东西非黑即白,我们用非常分别的方式来看所有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修持一下,慢慢你就会了解到,实际上你有一种非常非常微细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动机或者是潜意识,但是实际上是有一种动机在慢慢慢慢活动。
第四种智力,就是了解各种界的智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当然我们还是把它一般化了,我们说有五大,或者说是五毒,“贪嗔痴慢疑”。所谓五毒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因为谈到五毒,我们就谈到五智。其实我们各种的烦恼、情绪、状况,远多于所谓的五毒。有了这样的烦恼,既没有办法归类到慢里面,也不能归类到疑。这种烦恼,实际上只有佛才知道大概是什么样的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谓的五方佛,实际上应该叫做无量方佛,各种各样的方法非常非常多,对于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个叫做戒。
下面,要知道我们的根,就是各种各样的感官系统。这边谈的22种根,这个根不是我刚才说的感官系统,比如我们说的虔诚,也算是一种根。刚才说到根,实际上大概也就是我们各种的感官、感觉系统。像现在很多的老师,自己对于所谓的根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当他们去找所谓的学生的时候,必须要找那个学生有表现出他们的虔诚心,要找一个有虔诚心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教导这样的学生。但是佛不是这样的,因为佛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感觉,佛甚至可以运用不是虔诚的根来教化他。比如某一个众生,他对于佛一点虔诚心都没有,但是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杯子举起来,佛知道这一定,佛就可以运用他的心相续,帮助他,让他入道。
第六个,要知道我们的道。对我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很狭窄的道,因为我们只知道三乘。为什么的?因为三道实际上我们只能够接受,可以说我们只能受得了这么多。所谓的三乘,我们并不能完全接受,因为这是一个数量,我们只能接受一个乘,连着就修不好。实际上各种的修道或者说各种的乘,是无数无量的。在所有的东西里面,可能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空性。除了这个之外,因为佛教导了各种各样的弟子,对于我们来说教导了佛、法、僧等等,对于其他的弟子,他教没教过,我们都不知道,他用各种的方式来教导他的学生,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他们证得缘起。
下面是了解各种的静虑,就是修定。对我们来说,所谓的修定,就是“止”。至于我们说的“定”,实际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别的东西在里面,还有教授的次序怎么排列。对我们来说,在修持的最初,出离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出离心我们再修所谓的正行,但是我们哪里知道,可能对某一类的正行来说,我们所谓的正行可能是加行,这也不一定。佛有另外一种智力,能够了解不只是他自己,而且所有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生的一切的状况。佛可以知道,你的六万生之前、之后,每一天是怎么过的,你吃了什么东西,你的思想是什么样,他完全清清楚楚。
第九个,能够了解到一切众生现在是生还是已经死,或者说是已经死,但是还没有生,这不是终。在已经死,尚未生的状况。每一个众生现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
第十个,一切佛的弟子,不管你是十地菩萨,或者是像我们这种刚刚要开始的,甚至不是开始得很好、很正确的,就算是这样的状况,你有一点点的了解,这个了解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等,佛也是完完全全地清楚。
下面要讲的记诵,应该写下来,贴到你的墙上。“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鸟飞出去之后,到后来落在地面上,并不是因为这个鸟已经飞到了虚空的边际所以才回来,不是这样的。鸟是因为飞出去,飞不动了,没有力气,所以回来了,不是因为他没有办法飞到虚空的边际。
所以不再谈佛的功德,不是因为佛已经没有功德让人家谈论,而是因为我已经没有力气再谈下去了。即便是我在这边曾经讲过的佛的功德,难道我能单独这样说吗?实际上并不是我有这个能力来讲,而是因为我根据龙树菩萨说的,我来这样讲。我讲的理由,只不过是希望能够帮助众生、鼓舞众生更加努力地走上成佛的方向提问:
我们现在的教授当然非常好,同时也是非常广大、深奥的,很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东西虽然很难,但是是可以学、做的,同时也要了解没有边际,没有结束的,你要不断地学习,一直到你证悟空性为止。
我认为自己最自私的时候,就是拼命要赚钱的时候,那个时候变得非常自我为中心,怎么样处理这种状况呢?
回答: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这要看你是一个多么投入的修持的人。我一向认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成佛,我们相对的目标应该是赚钱,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有两个目标。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投入的修持的人的话,如果你有胆量做一个大乘的修行人的话,我们应该要努力工作,应该努力存钱,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你甚至可以选美国总统,但是做这一切的动机应该是帮助众生,应该是修持。当然非常强调的是我们的发心如何。比如现在有一些众生,因为这些众生跟你业的联系,或者说他们前生欠你的,只有你能够让他们了解什么叫菩提心。我们假设这个人唯一会听你讲话的理由,是因为你涂了一个口红,口红的颜色是他喜欢的。就是很难找这种颜色的唇膏,你应该拼了老命去把它找到。如果你认为唇膏是非常世俗的东西,不要它了,如果这边把唇膏舍弃掉了,实际上你舍弃的是菩提心。
A:
有的时候做他床单底下的虫等等,什么你都做。问题还不只这些,并不是你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想跟这个人沟通,这还不是唯一的问题。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有的人会问你,你这样做,对他太执著了。甚至你认为一个很大的喇嘛,我也会跟你讲,你这样做太执著了,其实把那个人放弃了,不需要这样的。一个很大的菩萨,他会不受任何人的影响,继续这样做下去。如果说跟这种情形比较的话,刚才说的把手脚跟老虎吃,那就简单多了。但是当你听到这些建议,要你怎么怎么做,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建议。
提问:…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