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功德,也可以顯現。比如當他還是一個兔子的時候,當他還是一個國王的時候,能夠顯現這一切。
最後,月稱用這個記誦來結束前面所講的。這個圓滿的佛,可以在最小最小的塵土上化現所有諸佛的眷屬,包括諸佛的教授,完完全全可以化現在最小的塵土上。不是一個佛,像虛空,像塵土這麼多的佛,一般的眷屬等等教授、事業,都可以化現在一個塵土上,但是這一個塵土並沒有變大,像塵沙一樣的諸佛,各種的佛土也沒有縮小。下面這個記誦講,一個沒有概念的,一個清靜的佛,所做所爲,就是一切的化現都不是像我們這些平凡的衆生所能想象的,沒有這種概念、分別。對我們來說爲什麼不可能呢?因爲我們有概念、分別,所以不可能。昨天我們講每一個地的菩薩怎麼怎麼樣,到後來這個數字算不出來,爲什麼呢?因爲那是一個概念。
提問:怎麼樣去除掉概念、分別?
回答: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除掉概念、分別。這個問題很大。
這個可能有一個語意上的問題,當我們說這些東西因緣所生,你會把因緣當成是獨立的。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種有點像佛教徒當然死也不會承認,這就是佛教徒裏信神的人。因爲我們立刻會把依他,現在一般比較少用依他而生,一般用因緣,所以我避免用因緣,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如果用依他的時候,你就會想這個他是哪裏來的,你會認爲他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我們沒有用,因爲那個他也是依他。這個問題不只是問的人,其他的人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提這種問題的人,是叫對于上帝的追尋,對于創造者的追尋。因爲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對象,無論你叫它什麼,叫它上帝,什麼都沒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很方便。這就是爲什麼很多的佛教徒所謂做善行,很像我們帶銀行存錢一樣。
我們所謂的“回向”,實際上也有這個意義。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在這邊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並不是不要你做回向等等的行爲,而是要你做的時候,有這個概念的了解。就算你說我其實根本不是追尋上帝、信神,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有這個東西在。因爲假如你有什麼不舒服、不對,你可以怪這個東西,就像是我們責難的一個目標、對象。
提問:前面講了叁種殊勝,或者是叁種神聖,我們的動機要很神聖。這些沒有本性的這些那些,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會造成功德或者是沒有功德,到最後有什麼可以回向?
回答:這個情形不是這樣的,當我們知道沒有本性的時候,當你做的時候,不應該執著在結果上。但是因爲是依他所生,所以這樣做,當然會有相當的結果,不會沒有結果。
提問: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實際的問題,我們談一切都是依他而生,假如我現在把一個水倒在一個供杯裏,我怎麼樣想依他而生,依他而起?
回答:這要看你的程度怎麼樣,你是哪一個層次。如果說你的層次是屬于初學者的層次,這個時候你要兩只眼睛看著放水的杯子,不要讓水溢出來了。慢慢慢慢地,在你的行爲裏,同時慢慢加上你對于空性,也就是對于依他而生的了解,逐漸加到裏面去。這個跟剛才前面這位小姐問的,我們怎麼樣來除掉什麼東西一樣,方法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前面講的一個困境或者是兩難的局面。我想談談這個,因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
這實際上很多次被人引用。衆生有不同的動機,每一刹那都有不同的動機,所以衆生的動機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的,實際上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解。這樣講主要的目的,讓我們知道,我們一般把所有的事情一般化、標准化,比如我們討論動機,這是沒有辦法一般化或者標准化來討論的。如果你稍微有一定修持,我們現在在這邊談的是什麼意思,你就會稍微有一點的了解。我們沒有經過修持的心,通常我們看東西,認爲那個東西非黑即白,我們用非常分別的方式來看所有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稍微修持一下,慢慢你就會了解到,實際上你有一種非常非常微細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稱之爲動機或者是潛意識,但是實際上是有一種動機在慢慢慢慢活動。
第四種智力,就是了解各種界的智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當然我們還是把它一般化了,我們說有五大,或者說是五毒,“貪嗔癡慢疑”。所謂五毒就是一般化的過程,因爲談到五毒,我們就談到五智。其實我們各種的煩惱、情緒、狀況,遠多于所謂的五毒。有了這樣的煩惱,既沒有辦法歸類到慢裏面,也不能歸類到疑。這種煩惱,實際上只有佛才知道大概是什麼樣的煩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謂的五方佛,實際上應該叫做無量方佛,各種各樣的方法非常非常多,對于每一個衆生都有不同的方法,所以這個叫做戒。
下面,要知道我們的根,就是各種各樣的感官系統。這邊談的22種根,這個根不是我剛才說的感官系統,比如我們說的虔誠,也算是一種根。剛才說到根,實際上大概也就是我們各種的感官、感覺系統。像現在很多的老師,自己對于所謂的根並沒有很深的了解。所以當他們去找所謂的學生的時候,必須要找那個學生有表現出他們的虔誠心,要找一個有虔誠心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能教導這樣的學生。但是佛不是這樣的,因爲佛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各種各樣的感覺,佛甚至可以運用不是虔誠的根來教化他。比如某一個衆生,他對于佛一點虔誠心都沒有,但是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杯子舉起來,佛知道這一定,佛就可以運用他的心相續,幫助他,讓他入道。
第六個,要知道我們的道。對我們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狹窄的道,因爲我們只知道叁乘。爲什麼的?因爲叁道實際上我們只能夠接受,可以說我們只能受得了這麼多。所謂的叁乘,我們並不能完全接受,因爲這是一個數量,我們只能接受一個乘,連著就修不好。實際上各種的修道或者說各種的乘,是無數無量的。在所有的東西裏面,可能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空性。除了這個之外,因爲佛教導了各種各樣的弟子,對于我們來說教導了佛、法、僧等等,對于其他的弟子,他教沒教過,我們都不知道,他用各種的方式來教導他的學生,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他們證得緣起。
下面是了解各種的靜慮,就是修定。對我們來說,所謂的修定,就是“止”。至于我們說的“定”,實際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別的東西在裏面,還有教授的次序怎麼排列。對我們來說,在修持的最初,出離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出離心我們再修所謂的正行,但是我們哪裏知道,可能對某一類的正行來說,我們所謂的正行可能是加行,這也不一定。佛有另外一種智力,能夠了解不只是他自己,而且所有的衆生,過去、現在、未來生的一切的狀況。佛可以知道,你的六萬生之前、之後,每一天是怎麼過的,你吃了什麼東西,你的思想是什麼樣,他完全清清楚楚。
第九個,能夠了解到一切衆生現在是生還是已經死,或者說是已經死,但是還沒有生,這不是終。在已經死,尚未生的狀況。每一個衆生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
第十個,一切佛的弟子,不管你是十地菩薩,或者是像我們這種剛剛要開始的,甚至不是開始得很好、很正確的,就算是這樣的狀況,你有一點點的了解,這個了解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好處等等,佛也是完完全全地清楚。
下面要講的記誦,應該寫下來,貼到你的牆上。“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鳥飛出去之後,到後來落在地面上,並不是因爲這個鳥已經飛到了虛空的邊際所以才回來,不是這樣的。鳥是因爲飛出去,飛不動了,沒有力氣,所以回來了,不是因爲他沒有辦法飛到虛空的邊際。
所以不再談佛的功德,不是因爲佛已經沒有功德讓人家談論,而是因爲我已經沒有力氣再談下去了。即便是我在這邊曾經講過的佛的功德,難道我能單獨這樣說嗎?實際上並不是我有這個能力來講,而是因爲我根據龍樹菩薩說的,我來這樣講。我講的理由,只不過是希望能夠幫助衆生、鼓舞衆生更加努力地走上成佛的方向提問:
我們現在的教授當然非常好,同時也是非常廣大、深奧的,很困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回答:這個東西雖然很難,但是是可以學、做的,同時也要了解沒有邊際,沒有結束的,你要不斷地學習,一直到你證悟空性爲止。
我認爲自己最自私的時候,就是拼命要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變得非常自我爲中心,怎麼樣處理這種狀況呢?
回答: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多,這要看你是一個多麼投入的修持的人。我一向認爲,我們最終的目標應該是成佛,我們相對的目標應該是賺錢,所以我們實際上是有兩個目標。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投入的修持的人的話,如果你有膽量做一個大乘的修行人的話,我們應該要努力工作,應該努力存錢,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你甚至可以選美國總統,但是做這一切的動機應該是幫助衆生,應該是修持。當然非常強調的是我們的發心如何。比如現在有一些衆生,因爲這些衆生跟你業的聯系,或者說他們前生欠你的,只有你能夠讓他們了解什麼叫菩提心。我們假設這個人唯一會聽你講話的理由,是因爲你塗了一個口紅,口紅的顔色是他喜歡的。就是很難找這種顔色的唇膏,你應該拼了老命去把它找到。如果你認爲唇膏是非常世俗的東西,不要它了,如果這邊把唇膏舍棄掉了,實際上你舍棄的是菩提心。
A:
有的時候做他床單底下的蟲等等,什麼你都做。問題還不只這些,並不是你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想跟這個人溝通,這還不是唯一的問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有的人會問你,你這樣做,對他太執著了。甚至你認爲一個很大的喇嘛,我也會跟你講,你這樣做太執著了,其實把那個人放棄了,不需要這樣的。一個很大的菩薩,他會不受任何人的影響,繼續這樣做下去。如果說跟這種情形比較的話,剛才說的把手腳跟老虎吃,那就簡單多了。但是當你聽到這些建議,要你怎麼怎麼做,這實際上是非常可怕的建議。
提問:…
《入中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談入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