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P5

  ..續本文上一頁錯了。什麼時候你能解法如如?舍離一切執著,你才能解法如如。爲什麼阿羅漢沒這個本事?因爲阿羅漢尚有法執,所以不能解法如如。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講真如本性;第二個“如”是講一切萬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我這個講法還是很難懂,古人用金器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將性體譬如是金,將現象譬如作器。我們到金鋪裏面去參觀,看黃金製造很多種不同的器物,那一樣器不是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由此可以體會,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一,性相不異。

  我們今天若問,真如本性在那裏?隨拈一物,問這是不是真如本性?是,沒錯!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隨便拈一法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在無情衆生上我們稱它“法性”。在有情衆生上,我們稱它“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怎麼會同圓種智?因爲它是一個性,不是二性。你真正能了解,一切萬法原來就是真如,你已經是明心見性。見什麼自性?見自己的自性。能見到這個境界,心清淨、平等、正覺,自己還會跟自己打架嗎?自己還會跟自己過不去嗎?沒有這回事。二法才會有對立,一法那有對立。

  諸佛菩薩跟一切衆生沒有對立的,原因是他知道真相。而衆生不了解這個事實,處處跟自己對立,處處跟自己過不去,這是顛倒,這是可憐愍者。我們沒有辦法契入事實真相。雖然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好像也聽懂了,其實還是分別執著,那就實在是沒懂,是真的不懂。要是真的聽懂了,恭喜你,你見性證果了!

  佛常在經上說,有人聽經,聽了一半,他證果了,他開悟,見性了。那就是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聽了,還是人我是非,還是貪嗔癡慢,沒聽懂!這是真的。爲什麼聽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舍離一切分別執著,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還是照舊,這就沒有法子,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最好,怎麼辦?最好不講。爲什麼還要講?讓你阿賴耶識裏落個印象,印象若是多了,即有熏習的力量,會産生作用,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契入這境界。所以,佛家教學很重視“熏習”。

  你的煩惱執著爲什麼放不下?因爲煩惱執著天天在熏習。熏習的力量太大,所以習慣成自然。熏習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今天把熏習的對象換過來,改用佛法來熏習。

  讀經即是熏習,聽經也是熏習,念佛也是熏習。知道熏習對我們這一生中有這樣嚴重、深遠的影響,我們對于“熏習”就應當選擇。這就是智慧!前面念過“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所以他們能“解法如如”,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經過長期的熏習,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正放下了。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善”是善巧。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善巧是後得智、是權智,就是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世、待人、接物上。這樣的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善知”。“集滅”是講心,就是現在講的心理現象。“音聲”是講的物理現象。“集起唯心”,這在“唯識”經論裏講得很清楚。心是什麼?心是集起的意思。念頭的生滅,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這四個字包括的範圍無限深廣,太大太深了!要不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對于“心理”、“物理”通達無礙,所以他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非常巧妙應用在生活上,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生活的藝術。今天我們講藝術,其實我們現在生活藝術的概念,距離此地講的藝術,差得遠之遠矣!我們的生活藝術跟菩薩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連邊都摸不到。人家那種生活才是真正高度的藝術,顯示在西方極樂世界,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生活藝術達到高度的標准。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世間語,就是世間人以爲如何的種種言論。像世間人的詩、詞、歌、賦,這是“世語”,這不是正論。在中國,過去儒家、道家的經典是“正論”。文學裏大多數都是世語。文學供世間人怡情悅性,主要目的是讓你動感情。感情在佛法裏是迷,不是覺。佛法清淨心裏那有喜、怒、哀、樂?能引起凡夫喜、怒、哀、樂的全是世語。正論是讓你得真正的智慧,讓你得清淨心。佛菩薩接引衆生是“樂在正論”,世語有沒有?有的時候用它來作引導。像經典裏許多偈頌就是詩歌,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的,甚至于經典裏的故事,都可以搬到舞臺上,那就是世語。世語裏真正的意義在正論,啓發你的真智慧,破迷開悟,于是世語亦變成正論,這是高度的智慧。

  在古代,孔夫子曾經搜集各地方的民謠(我們現在講民謠就是歌詞)。他搜集之後做整理、淘汰,好的保存,不好的舍了。這樣編成一本書,就是《詩經》,裏面搜集了叁百多篇。這叁百多篇是符合正論。他搜集的標准是“思無邪”,《論語》裏面講得很清楚,他是以這個標准來選擇。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都是以這個作標准。凡是使我們心地汙染、不清淨的,決定要淘汰。要幫助我們恢複清淨心,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才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這一段是講他們德行圓滿的相狀,還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真智慧是什麼?知一切法皆空。《心經》教給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沒有兩樣。“色”是所有一切現象。一切現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現象了不可得,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心經》大家天天都在念,念得很熟。念了有什麼用處?一點用處也沒有,念了不起作用就是熏習不得力。“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他能提起觀照作用,這一“觀照”就是甚深般若智慧。我們天天念,愈念愈糊塗、愈念愈顛倒,即是沒有觀照功夫,對于一切法,還是妄想、分別、執著。

  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明了,所以“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余”是指習氣。兩大類的習氣:一是煩惱的習氣;一是所知的習氣。二障:一是人我執的習氣;一是法我執的習氣。都已斷了,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了。

  “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這真是倒駕慈航,大慈大悲,他再入叁界(本來出了叁界,不在叁界中了)。菩薩回到叁界來是教化衆生。教化衆生不但是言教,還要表演,還要做一個示範。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還要在菩提樹下裝著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裝模作樣,做給我們看的。做得好!先是對生、老、病、死苦,覺悟了。然後再出家修道,到處拜師父,到處去求學。學了好多年,覺得一無所用處,于是放棄,不再虛耗光陰精力,這就覺悟到了。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今天到這處學,明天到那處學,愈學愈糊塗,是不能成功的。佛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指示出那是錯誤的道路,才肯全部舍棄,一心修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示現教導,如是才能開悟。所以,他要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才能得一心,怎樣才能得清淨心。

  道就是清淨心,道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覺。無所不覺,無所不知。你的心要清淨,所以學的東西多了,決定染汙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它幹什麼?別人都學!好,你跟大家一樣,你去學去。你看看這些學的人,那一個開悟了?沒一個開悟的。再仔細觀察觀察,這些學的人,那一個好死的?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好死。如果死的時候糊塗顛倒,就死得不好,這怎能騙人!

  你看那些預知時至的,走的時候坐著走、站著走的,又不生病,曉得那一天走的,那些人是怎麼學的?我們能留意到這一點就不迷,這個人真正覺悟,他學什麼。所以,諸佛菩薩在我們世界,是作榜樣給我們看的。

  近代印光大師就是個好例子、好榜樣。他在年輕的時候學的也很多,以後都放下,老實念佛,作樣子給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年輕的時候學的也不少,跟夏老師學教,跟虛雲老和尚學禅,跟諾那活佛學密,他學得真多、真用功、真認真,每一樣都學得不錯,都學得很好。現在全都放下,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一天念十幾萬聲阿彌陀佛,他作樣子給我們看。

  “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法門,古德所謂“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在前面曾經用古人較量的方法來認識這個法門,這是黃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裏爲我們舉出來的。他引古德之比較。

  隋唐時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們,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那一部經是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的,《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爲什麼《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這一招,《華嚴》就不圓滿。這部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歸宿,這是第一的第一。古人之比較到此。

  我們再往下追究,我在講席裏采用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經文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同修們都曉得,這一部經裏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好像找那個頂尖,愈來愈接近。這四十八願裏有四十八條,那一條是第一?往上再繼續不斷的找,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念什麼?“念阿彌陀佛”。這才找出來,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頂尖的是阿彌陀佛,究竟一乘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不用這個方法找不到,也不知道名號功德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我們就明了,四十八願就是解釋名號的;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叁藏十二部經典是《華嚴經》的注解。這才將佛陀的教學真正搞清楚。

  “至于彼岸”。“至”是究竟到達;“彼岸”就是證得圓滿的佛果。用什麼方法修證得到?一句佛號,圓滿成就,這是大勢至菩薩所標榜的法門。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無所得”是真實的般若。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講《般若經》,玄奘大師譯成六百卷《大般若經》,是中文經典裏面卷數最多的。這六百卷《大般若經》說些什麼?用《心經》上的一句話“無智亦無得”,即包括盡了。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就講這個義理。此地講“證無所得”,就是圓滿的般若。他證得了圓滿般若智慧!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體相作用,理事因果,徹底明了,更無疑惑。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前面“無所得”是實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我們要想得到無所不知,要怎麼學法?先學無知。這不是我教給大家的,我沒這個本事,這是諸佛如來所教的。我們相不相信?聽了不敢相信。所以,大家怎麼學法?拚命學有知,不肯去學無知。從有知上去求,求來求去總是世智辯聰。般若,根本智、後得智完全沒有分。

  我們講到孝順父母,尊師重道,這是尊師嗎?這是重道嗎?尊師是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才是尊師,才是重道。我們根本不信不聽,還自認爲是佛的好學生。完全沒有照做,怎麼能成就?假如我們想做,要從那裏做起?你要真正發心做,真正是諸佛如來的乖學生。古人講“老實念”,老實念就行了,就是佛的好學生。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念到心清淨,念到開智慧。念到心清淨,智慧自然就現前。

  “增長了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不需要學的,一接觸就明了。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沒有學過《法華經》,法達念《法華經》給他聽,他就懂,就講給法達聽。他沒有學過《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給他聽,他就跟她講《涅槃經》。他沒有學過唯識,你看他對八識講得多麼簡單明了,比相宗的法師講得高明太多,言簡意赅。這些他都沒有學過,這就是“以方便智,增長了知”,這是真正佛弟子。

  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岩山,建念佛堂,訂了五條規約。最重要的一條:念佛堂只念佛,不講經,不傳戒,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通常念佛,每天六枝香,就跟我們臺灣打佛七一樣。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加到九枝香。這就是提倡老實念,真正依教奉行。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這幾句經文把究竟圓滿的原因爲我們說出。他們是怎麼得到究竟圓滿?“從本以來,安住神通”。什麼是神通?此地最難解釋的,前面講的“究竟一乘”,此地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給你指出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安住神通”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做到淨念相繼,就是安住神通。這一句佛號念熟了,一切都通達,“得一乘道”。這個地方,一乘道是講圓教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己內心證得的。

  由此可知,我們在外面學,總學不到。這就跟大家說了,我們聽經能不能開悟?不能開悟。爲什麼不能開悟?從外面學,心外求法,以爲“道”在經典裏面。道不在經典裏,經典也沒離開道。前面都把這個事實跟諸位報告過了。

  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聽經要“離言說相”,不要著相;“離名字相”,“名”指佛教中的術語,不要執著這些;“離心緣相”,不要看著經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義。這樣讀經、聽經,才能消歸自性,就有受用了。你在這裏聽經,你不執著音聲,不分別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即是在修念佛叁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動。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修定。你這一個半鍾點是真正在做功夫。佛菩薩是這樣教我們的,可是我們怎麼做?聽講經是一面聽,隨著言語打妄想;看經是隨著文字打妄想。總是在那裏打妄想,所以經裏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還自以爲是。這怎麼得了!

  這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是怎麼修學的。我們要明了,要盡量去學習。把握住他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我們現在就來學,就開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適應,進步就快速。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