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可以弹四次,九百乘六十再乘四。一秒中的生灭连续这样快速转变,我们凡夫如何能体会到一切现象是幻象。其实宇宙一切现象的真实就是如此,所以相是假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去执著它,就错了。你可以去受用它,不可去执著它。一切诸佛也受用,也不执著,这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凡夫偏偏起执著、妄想、分别,不知道自在享受,实在很冤枉。“无”是不执著一切现象的意思。
“无为”。“为”是作为。一切世间人,在这个世间不可能无为;假如真的无为,你就不可能到这个世间来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也有为,他也不能说无为。他度化众生,就是有为,他有造作。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大众修学,也是有为。有为怎么说无为?不执著有为,就是无为。
只要你离开一切幻象,不著相,不执著你每天所作所为,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真心无为。什么是妄心?只要一念执著,就是妄心;一念分别,也是妄心。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极乐世界菩萨,他们在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为什么还不退转?原来他们皆是“无相无为”,怎么会退转?当然不退转。这是不著相、不动心。
“无缚无脱”。“缚”是缠缚。是什么缠缚?烦恼。六道众生被烦恼所缠缚。界外的圣者,就是三界之外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被无明所缠缚,被知见所缠缚。“知见”不是好东西。我们学佛,这样也要知道、那样也要知道,天天求知,以为这些是好东西,其实错了!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请教过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起来的?无明是从那来的?无明几时有的?”释迦牟尼佛答覆他两句话,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就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识,佛说求知就是无明的根本,诸位要细细的想想这一句话的真实道理。
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谁来缠缚你?没人缠缚你。缠缚你的就是你的知见,就是你的烦恼,那里晓得知见跟烦恼都是空的。烦恼性空,没有自性;知见是妄想。没有人系缚你,既然没有人系缚你,阿罗汉、辟支佛得到解脱,也是假的。没人系缚你,那来的解脱?也没有解脱。我们想想,我们的烦恼是真有,不但有,太多了!妄想也真有,稍稍想静一静,妄念不知道有多少,佛怎么说无?真的是无。这些现象、作为、系缚、解脱,这些事从那里生的?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
佛教我们“无诸分别”,就是《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就对了!此处四句即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说法不一样,意义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别,你自以为真的有相有为;自性里没有,你以为有,这是颠倒。你把事实真相都搞清楚、真正明了,于一切现象、作为都不执著,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如。
“无缚”。“缚”就是妄想。断烦恼,去妄想。“脱”就是解脱,这就是证果。修行证果都是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就是这两句的意思。
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五个“无”,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你现在要是学这五个无,那就坏了!你是永远堕落三途,无法出离。这是什么人?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这一种境界,佛在一般经典里讲,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动地。此处我们读了之后,心里就明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们都契入这个境界,他们所证得的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真正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样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求?而且一切诸佛菩萨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只怕你不肯修,你要是肯修,没有一个人不成就的,我们在一生中就能得到这个境界。如果不学这个法门,这几句话也是念念而已,没有方法达到。这就是说理。
下面是讲事,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为。若没有相,那来受用;没有为,也没有受用。他们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都是他们的受用。
皆无摄取。
“摄取”就是执著,是我们今天讲的拥有。极乐世界菩萨无有此事,念头尚且没有,那有这种行为。只是自在的受用,决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没有这种意念,所以他很自在。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无爱无厌”?因为他们无诸分别。你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你对境缘生起了分别心。不但生起分别,还有严重的执著;你执著好恶,那是病,决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对极乐世界有没有贪爱?没有。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应以恶道身度之,你自己也要现恶道之身。你讨不讨厌?不讨厌,因为没有爱厌,深观一切法皆是幻化。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表演一个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戏,表演一个老奸巨猾,也是在唱戏,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十方佛刹是他们的大舞台,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绝对不生爱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也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有愿、无求。我在讲席上讲过很多次,有愿无求,就自在!有愿,愿后面还有一个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负担,也很苦恼。什么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又怕丢掉,苦就来了。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缘,我们就好好的做;没有缘,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缘,你要尽心尽力去做才圆满;没有缘,我的心一发就圆满了,不必要做。这是随缘。
佛为阿难所讲的“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心一发就圆满功德。为什么?因为没有机会去做。有机会,一定要做了才圆满;没有机会,发心就圆满。所以,佛菩萨在世间,那有不自在的道理。随缘,绝对不攀缘。攀缘是什么?我们心里有计画、有安排、有步骤去做,就是攀缘。攀缘是说,本来没有事的,你已经多事了。
这一段是讲菩萨在十方世界参学,他们所持的态度。菩萨游化十方世界。我们今天游行六道受报,想不游也不行,真是苦不堪言!能把念头一转,也抱这样的心态,在六道里舍身受身,你也能减少痛苦。对于你修学出离法(出离法实在讲在今天只有一条,念佛求生净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不但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连身相都不可得,那里还有我所有?你真能把这个放下,你的信心才真清净,你的愿心才真恳切,对于求生净土,就有决定性的帮助,有真实的利益。
古德常要我们放下身心世界。真放下,没有意念,“我、我所”这个念头就没有了。譬如钱财(这个世间人看得重的)丢了,丢了就没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失若无其事,你就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人有得失心就苦,没有得失心,多么自在!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前面所说都是对事,这一句是对人。处事难,处人更难。事不断在那里变化,可是人心的变化比事还要快速,还要难于捉摸。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处理人事?同样的,要保持清净的觉心。第一、决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他跟我结冤仇是他那一边的事,我不接受,我不跟他结冤仇。你抱著这个态度,这就对,就正确。
“违怨”里面包括著爱憎,都是错误的分别执著。以真诚的心待人,以清净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萨,决定不沾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一句是总说。他们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真正自利利他。对自己的利益是历事炼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时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实的慈悲。慈悲上面加一个“大”,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慈悲就大。世间人慈悲,对待喜欢的人就很慈悲,对待讨厌的人是一点都不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真实的,当然称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平等心里自然流露的。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无量”,无法度量,不可称量。“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学的收获,称为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行,别人不能帮助你,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的。我们再把这一个名词具体的说出来。
用佛法的名词来讲,戒、定、慧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于此可体会功德二字之义。用《无量寿经》经题来说,清净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觉是德;觉是功,无量寿庄严是德。你得到这样无比殊胜的果报。“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经题上“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无量庄严,是舍离一切妄想执著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稍稍生丝毫的分别执著,你就得不到。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此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讲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说实在话,有些人往往把经看错了,把经讲错了。讲错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讲错就误导别人。自己走错路不能怪别人,你指别人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把人的方向误导),堕五百世野狐身”,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公案。这是讲经讲错了一个字,那一个字是关键的字眼,不是普通的字。普通的字没有这样大的妨碍,不要说错一字,错十个字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关键的字眼错一个就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错了。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契入这个境界,而后你的知见才是真的正确。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真正明达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佛经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意义讲…
《无量寿经讲记 菩萨修持 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