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可以彈四次,九百乘六十再乘四。一秒中的生滅連續這樣快速轉變,我們凡夫如何能體會到一切現象是幻象。其實宇宙一切現象的真實就是如此,所以相是假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去執著它,就錯了。你可以去受用它,不可去執著它。一切諸佛也受用,也不執著,這是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凡夫偏偏起執著、妄想、分別,不知道自在享受,實在很冤枉。“無”是不執著一切現象的意思。

  “無爲”。“爲”是作爲。一切世間人,在這個世間不可能無爲;假如真的無爲,你就不可能到這個世間來了。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他也有爲,他也不能說無爲。他度化衆生,就是有爲,他有造作。佛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教導大衆修學,也是有爲。有爲怎麼說無爲?不執著有爲,就是無爲。

  只要你離開一切幻象,不著相,不執著你每天所作所爲,你的心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真心無爲。什麼是妄心?只要一念執著,就是妄心;一念分別,也是妄心。真心裏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極樂世界菩薩,他們在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衆生,爲什麼還不退轉?原來他們皆是“無相無爲”,怎麼會退轉?當然不退轉。這是不著相、不動心。

  “無縛無脫”。“縛”是纏縛。是什麼纏縛?煩惱。六道衆生被煩惱所纏縛。界外的聖者,就是叁界之外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被無明所纏縛,被知見所纏縛。“知見”不是好東西。我們學佛,這樣也要知道、那樣也要知道,天天求知,以爲這些是好東西,其實錯了!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教過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起來的?無明是從那來的?無明幾時有的?”釋迦牟尼佛答覆他兩句話,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就是這麼來的。今天我們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識,佛說求知就是無明的根本,諸位要細細的想想這一句話的真實道理。

  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誰來纏縛你?沒人纏縛你。纏縛你的就是你的知見,就是你的煩惱,那裏曉得知見跟煩惱都是空的。煩惱性空,沒有自性;知見是妄想。沒有人系縛你,既然沒有人系縛你,阿羅漢、辟支佛得到解脫,也是假的。沒人系縛你,那來的解脫?也沒有解脫。我們想想,我們的煩惱是真有,不但有,太多了!妄想也真有,稍稍想靜一靜,妄念不知道有多少,佛怎麼說無?真的是無。這些現象、作爲、系縛、解脫,這些事從那裏生的?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

  佛教我們“無諸分別”,就是《金剛經》上佛教須菩提(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樣就對了!此處四句即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說法不一樣,意義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別,你自以爲真的有相有爲;自性裏沒有,你以爲有,這是顛倒。你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真正明了,于一切現象、作爲都不執著,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如。

  “無縛”。“縛”就是妄想。斷煩惱,去妄想。“脫”就是解脫,這就是證果。修行證果都是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不斷妄想,不求真”,就是這兩句的意思。

  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五個“無”,決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你現在要是學這五個無,那就壞了!你是永遠墮落叁途,無法出離。這是什麼人?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這一種境界,佛在一般經典裏講,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動地。此處我們讀了之後,心裏就明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們都契入這個境界,他們所證得的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真正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這樣的好處,我們爲什麼不求?而且一切諸佛菩薩都告訴我們,念佛法門,只怕你不肯修,你要是肯修,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我們在一生中就能得到這個境界。如果不學這個法門,這幾句話也是念念而已,沒有方法達到。這就是說理。

  下面是講事,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爲。若沒有相,那來受用;沒有爲,也沒有受用。他們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諸佛,下化衆生,都是他們的受用。

  皆無攝取。

  “攝取”就是執著,是我們今天講的擁有。極樂世界菩薩無有此事,念頭尚且沒有,那有這種行爲。只是自在的受用,決不會將一物據爲己有。沒有這種意念,所以他很自在。

  遍遊佛刹。無愛無厭。

  爲什麼“無愛無厭”?因爲他們無諸分別。你有喜歡的、有討厭的,你對境緣生起了分別心。不但生起分別,還有嚴重的執著;你執著好惡,那是病,決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對極樂世界有沒有貪愛?沒有。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到叁惡道去度衆生,應以惡道身度之,你自己也要現惡道之身。你討不討厭?不討厭,因爲沒有愛厭,深觀一切法皆是幻化。好像在戲臺上表演一樣,表演一個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戲,表演一個老奸巨猾,也是在唱戲,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十方佛刹是他們的大舞臺,他在舞臺上表演,所以絕對不生愛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薩也沒有這個念頭。菩薩有願、無求。我在講席上講過很多次,有願無求,就自在!有願,願後面還有一個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負擔,也很苦惱。什麼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後,又患得患失,又怕丟掉,苦就來了。所以,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緣,我們就好好的做;沒有緣,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緣,你要盡心盡力去做才圓滿;沒有緣,我的心一發就圓滿了,不必要做。這是隨緣。

  佛爲阿難所講的“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心一發就圓滿功德。爲什麼?因爲沒有機會去做。有機會,一定要做了才圓滿;沒有機會,發心就圓滿。所以,佛菩薩在世間,那有不自在的道理。隨緣,絕對不攀緣。攀緣是什麼?我們心裏有計畫、有安排、有步驟去做,就是攀緣。攀緣是說,本來沒有事的,你已經多事了。

  這一段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參學,他們所持的態度。菩薩遊化十方世界。我們今天遊行六道受報,想不遊也不行,真是苦不堪言!能把念頭一轉,也抱這樣的心態,在六道裏舍身受身,你也能減少痛苦。對于你修學出離法(出離法實在講在今天只有一條,念佛求生淨土),出離叁界六道輪回有很大的幫助。爲什麼?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不但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連身相都不可得,那裏還有我所有?你真能把這個放下,你的信心才真清淨,你的願心才真懇切,對于求生淨土,就有決定性的幫助,有真實的利益。

  古德常要我們放下身心世界。真放下,沒有意念,“我、我所”這個念頭就沒有了。譬如錢財(這個世間人看得重的)丟了,丟了就沒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失若無其事,你就沒有煩惱,沒有牽挂。人有得失心就苦,沒有得失心,多麼自在!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前面所說都是對事,這一句是對人。處事難,處人更難。事不斷在那裏變化,可是人心的變化比事還要快速,還要難于捉摸。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處理人事?同樣的,要保持清淨的覺心。第一、決不與一切衆生結冤仇。他跟我結冤仇是他那一邊的事,我不接受,我不跟他結冤仇。你抱著這個態度,這就對,就正確。

  “違怨”裏面包括著愛憎,都是錯誤的分別執著。以真誠的心待人,以清淨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薩,決定不沾染。爲什麼要用這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

  何以故。彼諸菩薩。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這一句是總說。他們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是真正自利利他。對自己的利益是曆事煉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時也能幫助一切衆生,這是真實的慈悲。慈悲上面加一個“大”,就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慈悲就大。世間人慈悲,對待喜歡的人就很慈悲,對待討厭的人是一點都不慈悲,這種慈悲不是真實的,當然稱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淨平等心裏自然流露的。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無量”,無法度量,不可稱量。“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學的收獲,稱爲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行,別人不能幫助你,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的。我們再把這一個名詞具體的說出來。

  用佛法的名詞來講,戒、定、慧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于此可體會功德二字之義。用《無量壽經》經題來說,清淨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覺是德;覺是功,無量壽莊嚴是德。你得到這樣無比殊勝的果報。“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無量的功德,就是我們經題上“無量壽莊嚴”。無量壽、無量莊嚴,是舍離一切妄想執著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裏,稍稍生絲毫的分別執著,你就得不到。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此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講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後才能利他。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說實在話,有些人往往把經看錯了,把經講錯了。講錯有沒有責任?有責任,講錯就誤導別人。自己走錯路不能怪別人,你指別人一條錯路,這要負因果責任。古人常說,“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就是把人的方向誤導),墮五百世野狐身”,這是禅宗百丈大師的公案。這是講經講錯了一個字,那一個字是關鍵的字眼,不是普通的字。普通的字沒有這樣大的妨礙,不要說錯一字,錯十個字也沒有什麼大關系。關鍵的字眼錯一個就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錯了。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契入這個境界,而後你的知見才是真的正確。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真正明達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佛經展開,第一句“如是我聞”,“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意義講…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