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宏深第二九
這一品經文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願力。此地所講的菩薩,是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菩薩們,雖然品位有差別,而願力則無差別。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的心願能與彌陀,與諸菩薩相同,這是往生西方世界的必要條件,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憑證。非常重要!
菩薩願力深廣,決定一生成佛。但是其中有不少菩薩,雖然在極樂世界,並沒有忘記他方苦難的衆生。不但沒有忘記,我們在前面經文看到,菩薩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十方世界的衆生,那一個人動了一個真正的念頭,想求生西方世界,佛菩薩必定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這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我們在這一品經裏讀到這個事實真相。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這一段經文就是世尊爲菩薩授成佛之記。但是經文裏要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現在”,就是從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直到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一個都不漏。“未來”是指誰?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未來”,未來是還沒去,現在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的衆生。我們現在真正發心、發願,一心執持名號,決定在這一生往生,可是現在還沒有往生,就是屬于“未來”的一類。可見我們雖然還沒有到達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已經報名,注冊了。一切諸佛菩薩都承認我們是極樂世界的一分子,問題就在我們的心願是不是真的。口裏念佛,心不相應,就不在這一句包括之內,因爲這一生不能往生,去不了。去得了、去不了,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就知道。
我常常告訴諸位同修,真正往生的條件,是要把佛的教訓做到。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能把經典裏的教訓做到,不認真去做,只靠每天念幾部經,念多少句佛號,還是去不了。到底要做到幾成才能往生?如果真正有把握,最好能做到一半,決定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一半都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
過去我跟諸位同修講九品,是依照經訓來說的。如果我們將這一部《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生到西方世界,一定是上上品往生。不能百分之百做到,做到百分之九十,就是上品中生。如果折扣再大一點,打個八折,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就上品下生。這樣一直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也許我們說百分之二十勉強還可以。如果僅僅做到百分之二十並不保險,要努力多做一些。中國古人常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能取法乎中,做到百分之五十,中、下叁品往生應該不成問題。如果標准只訂在下下品,就很冒險,不太可靠。因此,我們必要認真,必要努力去做。
經文“未來”二字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十方世界念佛求生淨土的衆生,都在這一句之中。末後就是世尊爲這些人授記,包括我們在內,也是未來一切菩薩中的一尊。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加上“究竟”,就特別標明是圓教的一生補處,不是別教,不是通教。如果是別教、通教,上面不可以加究竟;加究竟決定是圓教。這即是授記作佛。
再往下看是菩薩的大願。弘法利生的大願與修行證果妨不妨礙?決定不妨礙。不但不妨礙,實在是相輔相成。度衆生也是修行,自度度他是一不是二。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要是把它分爲二,恐怕往生就有障礙。因爲本宗修學的宗旨是“一心不亂”,有自、有他就是“二心”。二就不能得一心。“自他不二”就是一心。所以,要曉得“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此處如果有絲毫誤會,都成爲障礙,都是麻煩。因此,自行化他可以放心大膽的做,這不是夾雜。二心才是夾雜,一心不是夾雜。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爲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是說西方世界菩薩的修行,包括前面所講的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並沒有把未來菩薩除外,他們也包括在其中。大願就是效法彌陀弘願,廣度一切衆生。我們對于淨宗法門,自己得到殊勝利益,一定要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否則就不能報佛恩。我們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就是佛恩。以什麼報佛恩?佛什麼都不要,佛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自己這一生能往生淨土,能把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推薦給一切大衆,代佛弘法。只有這樣才能報佛恩。雖不能報得圓滿,也能盡少分,所以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都到他方無量無邊世界供養諸佛。前面我們讀過,上供諸佛,下化衆生。並不是只供佛,供佛之外還教化衆生,就是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宣揚,爲衆生宣說,爲衆生示範。
“入生死界”。“生死界”指六道輪回。往六道去,就是爲衆生示範表演說法,這是“作師子吼”。“師子吼”比喻說法。“擐大甲胄”比喻嚴持戒律,爲衆生作榜樣,作模範。教化衆生,不但要言教,還要身教。其實極樂世界的菩薩,和華嚴會上的菩薩沒有兩樣,都已經證得無障礙的法界。《普賢行願品》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沒有障礙。可是到六道來,還要學著好像處處有障礙;其實並沒有障礙,菩薩遊戲世間是做給衆生看的,這就是身教。
“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這一句不僅形容菩薩的示現,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爲說法;應以餓鬼身得度者,即現餓鬼身而爲說法;應以畜生身得度者,即現畜生身而爲說法”。菩薩隨類化身,沒有一定的身相,這就是“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他還沒成佛,沒成佛還得真正修行。這種修行就像《華嚴經》上所顯示的“曆事煉心”,是真實的莊嚴。
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以“宏誓功德”莊嚴自己。我們用什麼莊嚴?用一些金銀珠寶挂滿身上以爲莊嚴,穿起時髦的衣服來莊嚴。菩薩不如是,我們學佛要在這裏學。
佛法貴在契機、契理。我們接觸廣大群衆,要想真正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使其得利益,首先要會觀機,要有智慧。遇到很固執的人,你對他說法,就要穿著比較樸素一點,舉止端莊,人家一看,像個學佛的樣子,便對你很尊敬,那是保守派。可是遇到自由派、開放的,看到學佛的人,這也不能、那也不能,他覺得佛法不能學。因此,能度保守派,則自由派的人都跑了。所以,對思想開放自由的,就要學活活潑潑的大乘。他穿著時髦,你比他更時髦,他看了歡喜;學佛原來是自在快樂的,學佛不難,他也樂意來學。這一類人也度了。
佛法在世間的運用是活活潑潑,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看菩薩“隨類化身”,就是活潑,運用得多自在。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鬼都度。要曉得,這才能真正廣利衆生。自己則是逢場作戲,無住生心,表演給別人看的,用意在利益衆生,純是利他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刹那刹那都在變化,這是“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佛法是智慧,是高度的智慧,真實的利益。前面經文讀過“惠以衆生真實之利”,不但自己得真實之利,也令一切大衆都得真實之利。
“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五濁惡世”指六道。“濁”是染濁,現在講染汙。最嚴重的染汙,無過于心理的染汙。現在這個世界染汙嚴重到了極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染汙。最嚴重的染汙就是電視,染汙你的眼根,眼不清淨。廣播、音樂染汙你的耳根,耳不清淨。今天所謂的知識爆炸,一切知識染汙你的意根,意不清淨。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特別是這一部經,教我們修行首要的是清淨。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清淨、平等、覺,遠離一切染著。
“惡”是惡業。惡業的根源是貪、嗔、癡叁毒,從叁毒展開,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身心染著,廣造惡業,前途自然可悲,必定墮叁惡道。現在雖然還沒去,惡道裏已經報名注冊,不久就要去,這都是事實。
不學佛的人不用說,學佛的人如果不求生淨土,惡道決定有分。也許有人會問,“你怎麼敢這樣斷定”?我這樣斷定也不無道理。只要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今天從早到晚,自己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如果惡念多于善念,則決定墮叁惡道。善念多過惡念的,恐怕千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這是真的。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怎麼得了。
讀經的時候,依照經典的教訓檢點自己身心,就會發現自己的過失太多。能發現過失,就是佛家講的覺悟、開悟。“覺悟”不能轉變業報,一定要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這是功夫。行爲改正過來,將來的果報就改變。覺悟不能改變果報,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改過自新,就能改變我們將來的果報。
極樂世界的菩薩念念覺正淨,這就說明,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不能不去。因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就不迷、不染汙,也不再造惡業,有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是不是自己修的?不見得,而是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你無論到那一道,“示現同彼”,一直到將來成佛,都不再迷惑,不會起惡念,不會被染汙。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如李老師講的,“要不是愚癡,要不是狂妄,不可能不動心”。動什麼心?求生淨土的心。
如果不生極樂世界,雖然願力很大,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裏弘法利生,話是說得很好聽,在六道裏一轉眼就迷惑顛倒。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還能弘法利生嗎?肯定不可能。唯獨往生極樂世界打個轉回來,那才是句句真實。
一直到成佛,“不受惡趣”。“不受惡趣”是指果報。“惡趣”決不只叁惡道,六道都是惡趣。菩薩退轉到六道,就是惡趣。不但六道是惡趣,聲聞、緣覺都是惡趣,權教菩薩也是惡趣。何以說是惡趣?他退轉了,退轉就是惡。此地講“不受惡趣…
《無量壽經講記 願力宏深 第二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