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修持第叁十
本經從“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一直到“壽樂無極第叁十二”,皆是世尊爲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諸菩薩的德行。特別是這一品,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這樁事非常重要,因爲有不少同修都想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日子怎麼過,每天幹些什麼。世尊在此爲我們說明。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這段經文雖不長,所包含的境界無量無邊。“彼佛刹中”指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化衆生的國土。“一切菩薩”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到西方的人,無論在他方世界是什麼樣的身分,或是菩薩往生的,或是聲聞往生的,乃至于惡道往生的,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不但都是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裏讀過,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譯成中文是“不退轉”的菩薩,還是“圓證叁不退”。此節經文中,應當特別著眼“無不圓滿”四字。
李老師以前在眉注裏告訴我們,不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七地以上的境界。彌陀世界很特殊,不可思議!雖然不是七地菩薩,可是“禅定、智慧、神通、威德”就跟七地菩薩差不多。是不是七地菩薩?不是的,還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講得好,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是,說他是菩薩,卻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明明是凡夫;說是凡夫,而他的神通、威德跟七地菩薩一樣。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
“禅定”這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什麼是“禅”?什麼是“定”?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盤腿面壁,是完全不懂禅定的意義。盤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種方法,是不是禅定?不一定是。《六祖壇經》裏講得很清楚,“外不取相是禅”,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就是“禅”;內不動心是“定”。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講的經總不離《金剛經》。《金剛經》末後,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自行化他?世尊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就是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
說得簡單明白一點,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被外境所誘惑,這就是“不著相”。不是離開外面境界,離開,還度什麼衆生;要度衆生,就要跟衆生接觸。雖接觸,絕不著相,絕不受影響,這是“禅”。內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貪嗔癡慢,不動是非人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定”。所以,禅定不只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靜坐”。靜坐不一定是禅定;禅定不一定要靜坐。真正修禅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禅定。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在家菩薩),這位長者就是修禅定的。善財童子到什麼地方參訪他?不是在禅堂,而是在市場。市場是最熱鬧的地方,在市場裏找到這位長者。他逛市場是修禅定。市場裏百貨陳設在眼前,樣樣看得清楚,樣樣聽得清楚,而不被誘惑,這就有禅。看到這些,不生貪心、不生嗔恚心,這是心定。所以,禅定是在一切時、一切境中修成的。
理事都要明了,我們初學的人不行,心會被外面境界牽著走,就是佛家講的,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准。所以,初學的人不准看戲、不准唱歌,就是怕心散亂,破壞了清淨心。真正得禅定功夫的人,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看表演,他是在那裏修“如如不動”,在那裏學“不取于相”。所以,高級修行的人,我們看不出來。人家什麼地方都去,去修不動心,修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曆事煉心”。這是大菩薩所修的法門,所以人家的禅定跟我們的定不一樣。
“智慧”。我們真的沒有智慧。怎麼說沒有智慧?智慧是從禅定生的;沒有禅定,那來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千萬不要把胡思亂想當作智慧,佛法說那是“世智辯聰”。世間人只有世智辯聰,沒有智慧。不但六道衆生沒有智慧,連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智慧。因爲他們還沒有見性,那來的智慧。大乘佛法裏,菩薩智慧的標准是“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就是禅家講的大澈大悟。大澈大悟智慧才現前,所以學佛真的要老實學。不老實,都把佛法當世間法來學,學到了什麼?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裏所講的,不是增長“邪知邪見”,就是增長“無明”。修學的結果,就得到這兩樣。邪見是“所知障”,把邪知邪見當作智慧。無明是“煩惱障”,把無明當作功夫。這就是一般學佛人所得的結果。這是大錯特錯!所以學佛的人,道眼未開,不能離開善知識。
佛法一定要從“定”中修得。這個定,最簡單的、最容易的,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向專念”。本經所說的一向專念,比《阿彌陀經》裏的“一心不亂”還要容易。一心不亂,確實是相當高的境界;一向專念,我們人人都能做到。“一”就是一心,也就是專心;專心就是一心。“向”是一個方向,這就行了。專心向一個方向,向阿彌陀佛這個方向,我們的心就容易得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亂,就得禅定。得禅定就是佛門講的“事一心不亂”。事一心是禅定。功夫再進展到“理一心不亂”,就開智慧。
這個法門,經上講的一點沒錯,“一向專念”就成功,不要換別的法門。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法門幫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一定程度就開悟。“自得心開”是智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簡單、更容易,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的,他真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法門,正如古人所贊歎的“如來正說第一經”。
智慧與聰明,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神通、威德”,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有定、慧。日常生活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于一切境緣中充滿定、慧。定的表現就是威德,自自然然就有威德,衆生見到,恭敬之心就能生得起來,所謂油然起敬。神通是智慧的運用,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了解、都通達,沒有障礙。我們世間人贊歎神明、贊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就是神通。“神”是神奇,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想像。“通”是通達無礙。這樣的能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
“無不圓滿”,合前面“一切菩薩”一起看。我們常說,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皆是圓證叁不退。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有人說淨土法門沒有“帶業往生”。他們派了很多人查《大藏經》,查不到“帶業往生”的文字,只有“消業往生”。今天古德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得圓證叁不退,在經文上也查不到。想想看,這句“無不圓滿”,豈不就是帶業往生與圓證叁不退。雖沒有那個字樣,意義全都具足。圓證叁不退確實有根據,因爲這“一切菩薩”,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怎麼不是圓證叁不退?
不能帶業往生,當時佛教界念佛的人確實緊張了一陣子,無所適從。連周宣德老居士,八、九十歲了,聽到此說都心慌。所以,引起很大的震撼。
我到洛杉矶,周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就提出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如果不能帶業往生,就算了,不要去了。”他沒想到我說這麼一句話,眼睛瞪著我一言不發。我向他解釋:“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愈聽愈不明了,我說的是怎麼回事?我就跟他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不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是不是帶業往生?”他才恍然大悟。等覺菩薩都帶業,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你去幹什麼!我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而已,四土、叁輩、九品,就是帶業多少而說的。”如果不帶業,那裏有四土、叁輩、九品?四土、叁輩、九品,經文上有沒有?“有”,這不就是“帶業往生”的經文。佛雖沒有講這四個字,意義都有,若依舊死不承認,是死在文字裏,這種學佛就學呆了。
所以,這就是圓證叁不退的經文。雖然沒有說圓證叁不退,說“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就是圓證叁不退。底下二句,更是不可思議。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前段講的是圓滿證得叁不退,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自在,跟等覺菩薩差不多。這兩句比前文還要殊勝。“諸佛”是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密藏”。“密”是深密;“藏”是含藏。諸佛如來心中所含藏的深密之法,即是無上之密法。西方世界的人,不但明了,而且“究竟明了”。說老實話,“諸佛密藏”,菩薩都不能完全明了。經上常常比喻,等覺菩薩對于諸佛密藏,好比隔羅看月。還有一層羅網遮住月亮,那能究竟圓滿?
唯獨西方世界的“一切菩薩”,包括初往生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種能力,對于“諸佛密藏”能“究竟明了”。諸佛密藏到底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這四個字。你們雖明了,但不究竟。如果真的究竟,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心上口裏,絕對不會中斷。會中斷、會夾雜,就是不明了、不究竟。黃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萬聲,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了。還不能一天念十六萬聲的,縱然明了,也不究竟。
我曾多次向諸位同修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就是諸佛密藏。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觀經》叁福末後爲我們講“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是此處所講的“諸佛密藏”。“究竟明了”,才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跟大勢至菩薩一樣,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成佛,一句佛號念到底。他究竟明了這一句佛號,我們爲什麼不能明了?因爲我們對它起了分別執著,以爲西方…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