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菩萨修持 第三十

  菩萨修持第三十

  本经从“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一直到“寿乐无极第三十二”,皆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诸菩萨的德行。特别是这一品,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这桩事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同修都想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日子怎么过,每天干些什么。世尊在此为我们说明。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段经文虽不长,所包含的境界无量无边。“彼佛刹中”指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国土。“一切菩萨”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到西方的人,无论在他方世界是什么样的身分,或是菩萨往生的,或是声闻往生的,乃至于恶道往生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读过,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译成中文是“不退转”的菩萨,还是“圆证三不退”。此节经文中,应当特别著眼“无不圆满”四字。

  李老师以前在眉注里告诉我们,不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七地以上的境界。弥陀世界很特殊,不可思议!虽然不是七地菩萨,可是“禅定、智慧、神通、威德”就跟七地菩萨差不多。是不是七地菩萨?不是的,还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不是,说他是菩萨,却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明明是凡夫;说是凡夫,而他的神通、威德跟七地菩萨一样。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

  “禅定”这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盘腿面壁,是完全不懂禅定的意义。盘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是不是禅定?不一定是。《六祖坛经》里讲得很清楚,“外不取相是禅”,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就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经总不离《金刚经》。《金刚经》末后,释迦牟尼佛嘱咐须菩提尊者,菩萨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自行化他?世尊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八个字就是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

  说得简单明白一点,一个修行人绝对不能被外境所诱惑,这就是“不著相”。不是离开外面境界,离开,还度什么众生;要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接触。虽接触,绝不著相,绝不受影响,这是“禅”。内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贪嗔痴慢,不动是非人我,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定”。所以,禅定不只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静坐”。静坐不一定是禅定;禅定不一定要静坐。真正修禅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禅定。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在家菩萨),这位长者就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到什么地方参访他?不是在禅堂,而是在市场。市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在市场里找到这位长者。他逛市场是修禅定。市场里百货陈设在眼前,样样看得清楚,样样听得清楚,而不被诱惑,这就有禅。看到这些,不生贪心、不生嗔恚心,这是心定。所以,禅定是在一切时、一切境中修成的。

  理事都要明了,我们初学的人不行,心会被外面境界牵著走,就是佛家讲的,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准。所以,初学的人不准看戏、不准唱歌,就是怕心散乱,破坏了清净心。真正得禅定功夫的人,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看表演,他是在那里修“如如不动”,在那里学“不取于相”。所以,高级修行的人,我们看不出来。人家什么地方都去,去修不动心,修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历事炼心”。这是大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人家的禅定跟我们的定不一样。

  “智慧”。我们真的没有智慧。怎么说没有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没有禅定,那来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千万不要把胡思乱想当作智慧,佛法说那是“世智辩聪”。世间人只有世智辩聪,没有智慧。不但六道众生没有智慧,连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智慧。因为他们还没有见性,那来的智慧。大乘佛法里,菩萨智慧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智慧开了,就是禅家讲的大澈大悟。大澈大悟智慧才现前,所以学佛真的要老实学。不老实,都把佛法当世间法来学,学到了什么?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所讲的,不是增长“邪知邪见”,就是增长“无明”。修学的结果,就得到这两样。邪见是“所知障”,把邪知邪见当作智慧。无明是“烦恼障”,把无明当作功夫。这就是一般学佛人所得的结果。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学佛的人,道眼未开,不能离开善知识。

  佛法一定要从“定”中修得。这个定,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向专念”。本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比《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还要容易。一心不乱,确实是相当高的境界;一向专念,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一”就是一心,也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这就行了。专心向一个方向,向阿弥陀佛这个方向,我们的心就容易得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乱,就得禅定。得禅定就是佛门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是禅定。功夫再进展到“理一心不乱”,就开智慧。

  这个法门,经上讲的一点没错,“一向专念”就成功,不要换别的法门。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法门帮助。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一定程度就开悟。“自得心开”是智慧。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简单、更容易,也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的,他真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法门,正如古人所赞叹的“如来正说第一经”。

  智慧与聪明,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神通、威德”,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有定、慧。日常生活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于一切境缘中充满定、慧。定的表现就是威德,自自然然就有威德,众生见到,恭敬之心就能生得起来,所谓油然起敬。神通是智慧的运用,世出世间一切事物都了解、都通达,没有障碍。我们世间人赞叹神明、赞叹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神通。“神”是神奇,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想像。“通”是通达无碍。这样的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

  “无不圆满”,合前面“一切菩萨”一起看。我们常说,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皆是圆证三不退。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人说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他们派了很多人查《大藏经》,查不到“带业往生”的文字,只有“消业往生”。今天古德讲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得圆证三不退,在经文上也查不到。想想看,这句“无不圆满”,岂不就是带业往生与圆证三不退。虽没有那个字样,意义全都具足。圆证三不退确实有根据,因为这“一切菩萨”,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怎么不是圆证三不退?

  不能带业往生,当时佛教界念佛的人确实紧张了一阵子,无所适从。连周宣德老居士,八、九十岁了,听到此说都心慌。所以,引起很大的震撼。

  我到洛杉矶,周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如果不能带业往生,就算了,不要去了。”他没想到我说这么一句话,眼睛瞪著我一言不发。我向他解释:“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愈听愈不明了,我说的是怎么回事?我就跟他讲:“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不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是不是带业往生?”他才恍然大悟。等觉菩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带业,只是带得多、带得少而已,四土、三辈、九品,就是带业多少而说的。”如果不带业,那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经文上有没有?“有”,这不就是“带业往生”的经文。佛虽没有讲这四个字,意义都有,若依旧死不承认,是死在文字里,这种学佛就学呆了。

  所以,这就是圆证三不退的经文。虽然没有说圆证三不退,说“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就是圆证三不退。底下二句,更是不可思议。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前段讲的是圆满证得三不退,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受用自在,跟等觉菩萨差不多。这两句比前文还要殊胜。“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密藏”。“密”是深密;“藏”是含藏。诸佛如来心中所含藏的深密之法,即是无上之密法。西方世界的人,不但明了,而且“究竟明了”。说老实话,“诸佛密藏”,菩萨都不能完全明了。经上常常比喻,等觉菩萨对于诸佛密藏,好比隔罗看月。还有一层罗网遮住月亮,那能究竟圆满?

  唯独西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包括初往生的人,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种能力,对于“诸佛密藏”能“究竟明了”。诸佛密藏到底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这四个字。你们虽明了,但不究竟。如果真的究竟,这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心上口里,绝对不会中断。会中断、会夹杂,就是不明了、不究竟。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了。还不能一天念十六万声的,纵然明了,也不究竟。

  我曾多次向诸位同修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就是诸佛密藏。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观经》三福末后为我们讲“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是此处所讲的“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跟大势至菩萨一样,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成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他究竟明了这一句佛号,我们为什么不能明了?因为我们对它起了分别执著,以为西方…

《无量寿经讲记 菩萨修持 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