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P2

  ..續本文上一頁極樂世界那一尊佛的名字是“阿彌陀佛”。我們是這樣體會的,這就是不明了,也不究竟。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極樂世界的導師也是這個名字,他的名字跟我的性德是完全一樣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念自己的性德,也念西方淨土的導師,“自他不二”,這才明了。如果以爲自他是兩回事情,不但不究竟,連“明了”二字也做不到。所以,它是自己性德的名號,念這一句名號,就是念自性。下面四句,說明他們修行的真實功夫。

  調伏諸根。

  這裏講“調伏諸根”;《楞嚴經》上講“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跟調伏諸根,這兩句話說的不一樣,意義完全相同。在《四書》裏,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是學問?把妄想伏住就是“學問”。妄想就是胡思亂想,我們稱之“妄心”;孟子稱之“放心”,放在外頭,放在五欲六塵上。把這個心收回來就是學問,即是《金剛經》上講的“降伏其心”。孟夫子在世的時候,佛教還沒傳到中國來,他能說明什麼是學問。現在懂得的人很少,以爲多念一點書就有學問。實在學問不一定是多念書,學問是“調伏諸根”,學問是“都攝六根”,就是《金剛經》上說的“降伏其心”。心得清淨,妄想、煩惱消除,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才是大學問。如果用佛法的術語說,就是“破二障”,破了煩惱障與所知障。

  身心柔軟。

  破二障,當然得到“身心柔軟”,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柔軟”也就是我常在道場跟諸位同修說的“不老、不病、不死”,就是這個意思,我這樣說就很好懂。佛說身心柔軟,怎麼軟法?人確實不老!李老師的中醫造詣很深,我知道他有這一門學問,所以我到臺中,就很想跟他學。我親近他的時候是叁十二歲,他就告訴我,“你年齡太大,如果你二十歲跟我,我一定教你。叁十歲已經來不及了!”他說,“從中國醫學的理論上說,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二百歲。人身就像機器一樣,如果了解身心體相,善于保養,使用正常,一定有這麼長的壽命。人爲什麼活不到兩百歲,實在是自己糟蹋自己。這個機器,你不知道它的性能,不會保養,不會運用,把它糟蹋了。中國醫學是講如何不生病,是講防止疾病的,不是治病的。治病是中國醫學附帶的,不是主要的宗旨。主要的宗旨是如何能保護自己身心不生病、不衰老。這才是中國醫學的宗旨,而不是治病爲目的。”像這樣的理論,現代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了。

  李老師講,現在中醫治病,給人把脈看病,這是叁等的醫生。第一等的醫生用望,不要問。見到你的氣色,聽你說話的聲音,見你行動的態度,就知道你那一年會生什麼病。高明的醫生,至少可以看出一般人叁十年之後會得什麼病,應該怎樣預防,這是一等的醫生。二等的醫生就是看了之後還得要問問。把脈的是叁等醫生。

  “身心柔軟”從醫學理論來講,是第一等的體質。今天社會上有一個很時髦的術語“改變體質”。他們用藥物改變體質,能改得了嗎?決定改不了。要用什麼方法改變體質?用心理,“清淨心”。佛菩薩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體裏的細胞組織,方程式的排列順乎自然,就很正常;正常就不老、不生病。若是起個妄念,體內的細胞組織部分就會改變。佛法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裏一動念頭,體質就起變化,就不正常。佛菩薩正常,因爲他們沒有念頭。所以,禅定有一個別名稱“正受”;梵語稱“叁昧”,譯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

  正常的享受,就是清淨心,沒有欲念。這個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滿真實智慧,于一切萬法一念不生。心清淨,身體就正常。我們起心動念,想東想西,想前想後,把正常身體變得不正常。這就壞了,糟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修定、有定功的人,不但沒有病,我們也看不出他衰老,因爲他心定。淨宗就是直接修清淨心,經題上明白表示出來,“無量壽莊嚴”是我們所求的目標。我在講經題時,跟大家講得很清楚。

  “無量壽”,不單單是壽命無量,無量的禅定、智慧、神通、德能,一切都是無量。今天大家想發財,無量的財寶,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壽”是所有無量裏的一個代表而已。一切無量,壽是第一。沒有壽命,一切無量都落空,一樣都得不到。所以,壽命是所有一切無量裏最重要的一項,用它作代表。“無量”是性德。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無量的具體說明。因此,“無量壽”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經題上教我們“清淨、平等、覺”,修此就能得到。先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是智慧。

  深入正慧。

  “深入”是徹底的覺悟,覺而不迷。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雖然清楚明了,內心如如不動,絕對不起一念分別執著,所以稱爲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

  無複余習。

  “習”是習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都沒有了。習氣尚且沒有,那裏還會造業?不再造業。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所以,讀了此經,對這些經文意義都能明了,還說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都不相信。決定求願往生,這種殊勝的利益,到那裏找?在一切大乘法門裏找不到。以上所講的,都是西方世界菩薩的圓滿成就。我們念了之後,真的生起無限仰慕之心,非常羨慕!如果我們沒有法子學習,念了也是空羨慕。好在佛是真慈悲,下文爲我們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對人、對事、對物,也就是說,圓滿的智慧德能如何運用在生活上,教我們也可以學習。

  依佛所行。

  這一句是總綱,這是真正“學佛”。學佛怎麼對人,佛怎麼處世,佛如何對待萬事萬物,我們從那裏學起?經典上所講的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無非說明彌陀所行。彌陀之行,就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行。所以,不要搞得太多太雜,這一本經足夠了!一生已經學不盡,再貪多就錯了。

  我在中國、外國,不只說一遍,說過很多遍。一生依這一本《無量壽經》修學的是“上上等人”。若以爲這一樣不夠,恐怕太少,想多學幾樣,就學五經一論;學這六樣的是“中等人”。如果看到五經一論,六樣還嫌太少,還要多加一點,再加蕅益大師的《淨土十要》、印光大師的《全集》、蓮池大師的《法彙》,這些加起來,卷冊相當可觀。這是“下等人”。若再嫌不夠,還要學些大乘法,《華嚴》、《法華》,還有好些大經大論沒有學,再學就沒指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不住了。須知愈是最上乘的大法,愈專、愈精、愈簡單。學要專精,才有成就。

  蓮池大師晚年真正覺悟,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成爲一代祖師。人到這個時候,真是徹底覺悟。“專一”,都放下了。也許有人問:蓮池大師晚年才放下,他年輕的時候,還不是什麼都學?這話沒錯,如果年輕的時候就放下,他不就早成佛了,不只是祖師,早成佛了,還需要學嗎?晚年的時候真正覺悟,中年以前迷惑顛倒沒覺悟,到晚年才覺悟,這才專一。道理在此。學佛一定要知道專修!

  “依佛所行”是總綱。下面列出科目。

  七覺聖道。

  這一句就包括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總共有七個科目,這裏說了兩科:“七覺支”、“八聖道”。說這兩科必定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阿彌陀經》把前面叁科省略,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七覺”就是七菩提分,這就是叁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綱目。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還依照這些綱目修學。因此,一般人都把叁十七道品看作小乘,這是不究竟的。

  天臺智者大師所注的“四念處”,我們過去曾經印送過。《四念處注解》一共四卷,“四念處”原文只有十六個字,智者大師解釋爲藏教四念處,通教四念處,別教四念處,圓教四念處。這才曉得,原來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們所修學的是圓教的叁十七道品,決定不是別教的叁十七道品。這是我們要重視的。

  我在前面曾經告訴大家,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是佛在《觀經》上講的“叁福”。所有一切法都建立在叁福的基礎上,就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也不例外。不能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教我們修學的,我們沒有照做,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就是不孝父母。父母希望我們“尊師重道”。這就是佛道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

  修行五眼。

  眼睛要亮,要看清楚外面境界,不要被境緣迷惑。佛的五眼圓明,這裏教我們要學佛的五眼,要學佛的圓滿叁十七道品。

  照真達俗。

  “真”是心性,是本性。宇宙萬有的本性、理體是真。“俗”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事物真相。“達”是通達。萬事萬物沒有不通達明了的,如何通達?一定要具足五眼圓明。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金剛經》上講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肉眼簡擇。

  “簡”是簡別;“擇”是選擇。如果認識不清楚,從那裏選擇起?不要說五眼,肉眼就迷,迷到谷底。今天下午,有幾個技術學院的學生來問我,學佛從那裏學起?我講了,他也做不到,也不相信。爲什麼不相信?他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說法,這就無法選擇。學佛,首先要認識佛教到底是什麼。佛所講的這麼多經典,《大藏經》裏講的是什麼也不曉得,還學什麼,你怎麼選擇法!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要想認識清楚,必須找明白人。中國古人講“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從那裏走過來的人,你問他,他告訴你,才明白這條路。想要學佛,遇不到一個明白人來指引路,菩提道往往走不通,愈迷愈深,那不是佛法。這就相當困難。

  真正的好老師,是可遇不可求。到那裏找?找不到,就看自己有沒有好運。運氣好就碰上;運…

《無量壽經講記 菩薩修持 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