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經上一再講,就是四十八願裏也說普賢行、普賢道,在《無量壽經》出現過不少次,可見《華嚴經》末後這一品與《無量壽經》的關系非常密切。換言之,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要想成就圓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賢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每一位菩薩都修普賢行。
我們才看清楚西方世界,原來即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普賢菩薩,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從十信位的初信、二信、叁信,一直到等覺、妙覺,都是普賢菩薩。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更清楚,更明白,彼佛國中無一不是修普賢行。這一品附在叁經後面成爲“淨土四經”,非常有道理,若非真實智慧焉有此見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從《楞嚴經》裏取出來,附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爲“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印光大師是何等人物?我們在《詠思錄》裏看到,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實在不簡單!他把這一章經提出來,附在四經之後成爲“淨土五經”。提醒了我的注意。
《楞嚴經》我講過很多遍,講得也相當熟,但始終沒有注意到這件事。經他這一提示,就注意到了。再仔細觀察,這一章經實在不可思議,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個字,確是淨宗的心經。這是印祖何以把它列在四經之後成爲淨宗五經。它是楞嚴會上的心經,超過《般若心經》太多。《般若心經》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經》,不能代表全體。《念佛圓通章》是叁藏十二部的心經,換言之,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中心。不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衆生的中心。印祖這樣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點兒都沒有錯。我們感激祖師大德,若不是他這樣提醒我們,我們永遠不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夏公也非等閑之輩,給我的啓示也很大。他在《淨修捷要》裏稱大勢至菩薩爲淨宗初祖。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以前沒聽人說過;我講《楞嚴經》多年也沒發現。他這樣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點都不錯,確實是淨宗初祖。
從前我講《華嚴》,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在菩提樹下,定中第一次講的大經。華嚴會上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知道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則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初祖,範圍更大。虛空法界裏,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勢至菩薩。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賢菩薩。在中國,第一位提倡的是廬山慧遠大師。所以,慧遠是中國的初祖。因此,我們講到淨宗初祖,要問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還是中國的初祖。于是我就特別重視《念佛圓通章》。不要看此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確實含攝了無盡的佛法。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出這二百四十四個字。真正不可思議!
這兩位菩薩,其余的我不需要講。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都能體會到,曉得爲什麼這兩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爲什麼這兩位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我今天在此地不說明。你們明白,體會了,很好;體會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將來有機會,我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會把它講清楚。
此二菩薩。于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此段經文含有無盡的情意。娑婆世界衆生很重感情,原來這兩位菩薩是我們的鄉親。他們就在這個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這兩位菩薩的故鄉。因此,娑婆世界的衆生,對這兩位菩薩的感情特別深重。所以,他來度化,衆生就很容易接受。過去生中如果沒有緣分,菩薩智慧、神通、能力再殊勝,奈何衆生不願意親近,不願意接受,也就沒有法子。正是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跟衆生沒有緣就不能度。正因爲如此,學佛的同修要時時刻刻,念念之中與一切衆生結法緣。法緣結得愈深、愈廣、愈多,將來成佛度衆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與衆生結法緣,將來成佛,沒有衆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幾個人。即使成佛,你的叁千大千世界很小,沒幾個人。因爲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結法緣。
想到將來成佛廣度衆生,要想眼前講經說法有許多聽衆,就要廣結法緣,沒有法緣,你就沒有聽衆。可是現在臺灣有一個特殊的情形,就是製造群衆。像作秀一樣表演,製造群衆,這不是真實的聽衆。這是一時來看戲,看表演一樣,人雖然多,絕對不是常隨衆。“常隨衆”是一部經講幾十天、幾個月、講多少年,天天都來。這是聽衆,是“法緣”。所以,一定要知道結法緣。
過去臺中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們跟他學,他就常教導我們,要跟聽衆結法緣。他說,“要不結法緣,將來你講經沒人聽”。聽衆多少,不是講經的人說得好不好,而是緣分。有些人真正講得好,沒有聽衆,沒有法緣;有些人講得實在不好,聽的人卻多。當時在臺中同學們,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講得不見得比我們好,這是真的。我們懂得比她多,學得也比她好,講得也比她好,但是聽衆卻比不上她。她的法緣深,我們的法緣不如她。可見與大衆結法緣,比什麼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參訪,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叁拜。你們拜叁拜,我也拜叁拜,我跟你們拜的不一樣。我第一拜是發願與這個道場結法緣,將來使我有機會到這裏來講經。第二拜是與這個道場的常住(裏面住衆)結法緣。第叁拜與這個道場的信徒結法緣。我都拜了,將來他們請我講經,我在這裏的聽衆就多。所以,我的叁拜跟你們不一樣,我是這個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與一切大衆結法緣,這很重要。
這兩位菩薩雖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薩的心量廣大無邊,不僅僅與娑婆世界有緣,而且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的衆生都結法緣,將來法緣才廣大。
升座講經,在升座之前禮佛叁拜。我這叁拜和你們拜的又不一樣。我從前拜叁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佛對我的恩德很大,因爲我是從華嚴入淨土的,我感激毗盧遮那佛的恩典。第叁拜是拜阿彌陀佛。但是,自從講《無量壽經》以後,我的拜法就改變了。第一拜還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我這個緣就結得廣大,不只是毗盧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觀音、勢至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我都拜到,都結法緣,這與《無量壽經》就相應。第叁拜就是拜本師阿彌陀佛。要把心量層層拓開,與法才能相應。我們才知道,阿彌陀佛把他們兩位選拔出來作爲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廣大,普度法界衆生。如果觀音、勢至只度娑婆世界衆生,將無量無邊的世界偏在一邊,阿彌陀佛決定不能選他們出來當助手。正因爲這兩位菩薩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一樣,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才被選出來當助手。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
不僅在娑婆世界,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衆生,心裏有感,菩薩就有應,就像《楞嚴經》上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是指十法界的衆生,不是專指娑婆世界。觀音、勢至就是我們淨宗修學的榜樣。這句佛號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們要與法界衆生真正結善緣,就要學這兩位菩薩的行持。兩位菩薩所代表的,從總體上說,觀世音表慈悲;大勢至表智慧。這是從大前提、大原則來說,不能沒有慈悲,不能沒有智慧。
如果從修持落實來講,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用這個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麼是“返聞”?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返聞”的“聞”是一個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們眼往外看,現在要我們回頭,不要往外看,要往裏看。耳朵往外聽,現在不要聽外面,要聽裏面的。裏面是“自性”。回頭聞自性,回頭見自性,六根都回頭,這是“明心見性”。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則完全取自觀世音菩薩,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可是怎麼回頭?張開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麼回頭看裏面?豎起耳朵一定聽到外面,怎麼聽裏面?這樁事詳細的說明在《楞嚴經》第六卷。我總要找個時間重新講一遍《楞嚴經》。從前講的不透徹,真正的意義都沒講出來,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夠。將來有時間我會重新再講一遍。
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樣做到“都攝六根”?與觀音菩薩法門相輔相成,能返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返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特別強調的就是“淨念相繼”。如果沒有淨念相繼,只有都攝六根,跟禅沒有兩樣。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淨念相繼,連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淨宗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不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沒分。教他返聞,他不曉得怎麼返,于是就胡思亂想。
由此可知,我們要效法這兩位菩薩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慈悲。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僅度自己,度家親眷屬,一定要度法界衆生,要有這麼大的心量。然後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跟菩薩一樣,“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這兩位菩薩是修學淨宗的模範、榜樣。我們每天供養西方叁聖,用什麼供養?香花水果,佛菩薩不要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點敬意,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
見到觀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對一切衆生,這一念慈悲就是供養觀音菩薩。處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養大勢至菩薩,這是真實的供養。菩薩像挂在這裏,看見叁聖像,對一切人要慈悲;對人、對事、對物要理智。供養佛菩薩形像,目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教導自己,這是真實的供養。家裏供養西方叁聖,如果連這一點心也生不起來,佛菩薩就不在你家裏。你家…
《無量壽經講記 大士神光 第二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