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经上一再讲,就是四十八愿里也说普贤行、普贤道,在《无量寿经》出现过不少次,可见《华严经》末后这一品与《无量寿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换言之,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要想成就圆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修普贤行。
我们才看清楚西方世界,原来即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普贤菩萨,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从十信位的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妙觉,都是普贤菩萨。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更清楚,更明白,彼佛国中无一不是修普贤行。这一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若非真实智慧焉有此见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里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印光大师是何等人物?我们在《咏思录》里看到,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实在不简单!他把这一章经提出来,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提醒了我的注意。
《楞严经》我讲过很多遍,讲得也相当熟,但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经他这一提示,就注意到了。再仔细观察,这一章经实在不可思议,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个字,确是净宗的心经。这是印祖何以把它列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宗五经。它是楞严会上的心经,超过《般若心经》太多。《般若心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不能代表全体。《念佛圆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不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印祖这样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点儿都没有错。我们感激祖师大德,若不是他这样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夏公也非等闲之辈,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他在《净修捷要》里称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没听人说过;我讲《楞严经》多年也没发现。他这样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点都不错,确实是净宗初祖。
从前我讲《华严》,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定中第一次讲的大经。华严会上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知道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范围更大。虚空法界里,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第一位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慧远是中国的初祖。因此,我们讲到净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是中国的初祖。于是我就特别重视《念佛圆通章》。不要看此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含摄了无尽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两位菩萨,其余的我不需要讲。如果根性利一点的人都能体会到,晓得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我今天在此地不说明。你们明白,体会了,很好;体会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将来有机会,我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会把它讲清楚。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此段经文含有无尽的情意。娑婆世界众生很重感情,原来这两位菩萨是我们的乡亲。他们就在这个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这两位菩萨的故乡。因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对这两位菩萨的感情特别深重。所以,他来度化,众生就很容易接受。过去生中如果没有缘分,菩萨智慧、神通、能力再殊胜,奈何众生不愿意亲近,不愿意接受,也就没有法子。正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就不能度。正因为如此,学佛的同修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法缘结得愈深、愈广、愈多,将来成佛度众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与众生结法缘,将来成佛,没有众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几个人。即使成佛,你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小,没几个人。因为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结法缘。
想到将来成佛广度众生,要想眼前讲经说法有许多听众,就要广结法缘,没有法缘,你就没有听众。可是现在台湾有一个特殊的情形,就是制造群众。像作秀一样表演,制造群众,这不是真实的听众。这是一时来看戏,看表演一样,人虽然多,绝对不是常随众。“常随众”是一部经讲几十天、几个月、讲多少年,天天都来。这是听众,是“法缘”。所以,一定要知道结法缘。
过去台中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学,他就常教导我们,要跟听众结法缘。他说,“要不结法缘,将来你讲经没人听”。听众多少,不是讲经的人说得好不好,而是缘分。有些人真正讲得好,没有听众,没有法缘;有些人讲得实在不好,听的人却多。当时在台中同学们,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讲得不见得比我们好,这是真的。我们懂得比她多,学得也比她好,讲得也比她好,但是听众却比不上她。她的法缘深,我们的法缘不如她。可见与大众结法缘,比什么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参访,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三拜。你们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们拜的不一样。我第一拜是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将来使我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个道场的常住(里面住众)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法缘。我都拜了,将来他们请我讲经,我在这里的听众就多。所以,我的三拜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这个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与一切大众结法缘,这很重要。
这两位菩萨虽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不仅仅与娑婆世界有缘,而且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都结法缘,将来法缘才广大。
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我这三拜和你们拜的又不一样。我从前拜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佛对我的恩德很大,因为我是从华严入净土的,我感激毗卢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弥陀佛。但是,自从讲《无量寿经》以后,我的拜法就改变了。第一拜还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我这个缘就结得广大,不只是毗卢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观音、势至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都拜到,都结法缘,这与《无量寿经》就相应。第三拜就是拜本师阿弥陀佛。要把心量层层拓开,与法才能相应。我们才知道,阿弥陀佛把他们两位选拔出来作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广大,普度法界众生。如果观音、势至只度娑婆世界众生,将无量无边的世界偏在一边,阿弥陀佛决定不能选他们出来当助手。正因为这两位菩萨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才被选出来当助手。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不仅在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众生,心里有感,菩萨就有应,就像《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不是专指娑婆世界。观音、势至就是我们净宗修学的榜样。这句佛号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们要与法界众生真正结善缘,就要学这两位菩萨的行持。两位菩萨所代表的,从总体上说,观世音表慈悲;大势至表智慧。这是从大前提、大原则来说,不能没有慈悲,不能没有智慧。
如果从修持落实来讲,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么是“返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返闻”的“闻”是一个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们眼往外看,现在要我们回头,不要往外看,要往里看。耳朵往外听,现在不要听外面,要听里面的。里面是“自性”。回头闻自性,回头见自性,六根都回头,这是“明心见性”。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则完全取自观世音菩萨,就是“都摄六根”的意思。可是怎么回头?张开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么回头看里面?竖起耳朵一定听到外面,怎么听里面?这桩事详细的说明在《楞严经》第六卷。我总要找个时间重新讲一遍《楞严经》。从前讲的不透彻,真正的意义都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够。将来有时间我会重新再讲一遍。
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做到“都摄六根”?与观音菩萨法门相辅相成,能返闻闻自性就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返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特别强调的就是“净念相继”。如果没有净念相继,只有都摄六根,跟禅没有两样。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净念相继,连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净宗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教他返闻,他不晓得怎么返,于是就胡思乱想。
由此可知,我们要效法这两位菩萨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慈悲。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仅度自己,度家亲眷属,一定要度法界众生,要有这么大的心量。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菩萨一样,“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这两位菩萨是修学净宗的模范、榜样。我们每天供养西方三圣,用什么供养?香花水果,佛菩萨不要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点敬意,真正的供养是依教奉行。
见到观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供养观音菩萨。处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养大势至菩萨,这是真实的供养。菩萨像挂在这里,看见三圣像,对一切人要慈悲;对人、对事、对物要理智。供养佛菩萨形像,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教导自己,这是真实的供养。家里供养西方三圣,如果连这一点心也生不起来,佛菩萨就不在你家里。你家…
《无量寿经讲记 大士神光 第二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